- 年份
- 2024(885)
- 2023(1451)
- 2022(1141)
- 2021(1098)
- 2020(843)
- 2019(1885)
- 2018(1789)
- 2017(3046)
- 2016(1709)
- 2015(2033)
- 2014(2003)
- 2013(1970)
- 2012(1904)
- 2011(1714)
- 2010(1780)
- 2009(1677)
- 2008(1711)
- 2007(1572)
- 2006(1522)
- 2005(1305)
- 学科
- 济(5751)
- 经济(5735)
- 管理(3937)
- 财(3320)
- 业(3260)
- 学(3013)
- 企(2908)
- 企业(2908)
- 教育(2750)
- 中国(2185)
- 收入(2107)
- 政治(1935)
- 制(1893)
- 思想(1853)
- 理论(1773)
- 国民(1729)
- 国民收入(1640)
- 方法(1572)
- 思想政治(1496)
- 政治教育(1496)
- 治教(1496)
- 富(1494)
- 财富(1494)
- 德育(1488)
- 银(1448)
- 银行(1440)
- 农(1384)
- 行(1362)
- 和(1353)
- 业经(1298)
- 机构
- 大学(27311)
- 学院(26509)
- 研究(9742)
- 济(9355)
- 经济(9124)
- 中国(7590)
- 科学(6800)
- 管理(6723)
- 京(5831)
- 财(5753)
- 所(5451)
- 农(5353)
- 理学(5291)
- 理学院(5192)
- 范(5168)
- 师范(5086)
- 管理学(5058)
- 管理学院(5010)
- 江(4943)
- 研究所(4856)
- 农业(4286)
- 中心(4126)
- 财经(4123)
- 师范大学(3955)
- 省(3749)
- 北京(3724)
- 经(3682)
- 业大(3672)
- 州(3641)
- 经济学(3515)
共检索到46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云飞
一、分配是产品的分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一个社会的生产过程来看,产品是指当期(一般为一年)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看,产品也就是进入一个生产过程的全部生产要素价值(C+V)加上作为全部要素产物的经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进球
作者认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再认识资本范畴,应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概念范畴,能否为我所用;二是运行规律,有哪些基本习性;三是内在功能,即资本具有哪些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文龙 谢璐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基础之上,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因而理所当然成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为指导,坚持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占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再分配领域的调节作用;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在收入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收入分配 马克思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岳宏志 寇雅玲
我们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全世界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百年误解都源于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读。由此,可以得到三个“无关论:”(1)生产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无关;(2)生产劳动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无关;(3)生产劳动理论与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无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志远
人们囿于马克思的部分论断,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范畴,这是不准确的。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劳动主要以价值的形式存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范畴一般。剩余劳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剩余价值,我们应鼓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关键词:
商品经济 范畴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吴垠
剥削作为一种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社会现象,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认真地区分马克思本义上的"剥削"范畴和发展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两项学术工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剥削范畴,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本义上的剥削含义;推导剥削范畴的现代形式,需要高度重视不断变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不能将剥削的现代形式用于简单置换马克思本义上的剥削范畴;客观总结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变化的剥削范畴,是历史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剥削范畴 丰富和发展 现代形式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成安
马克思在不同场合对价值范畴内涵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别。应当从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中来理解价值范畴的内涵。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或者说价值创造理论是价值分配理论的逻辑前提。
关键词:
价值 需求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罗雄飞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包含一般历史关系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关系两个维度,两个思维行程相统一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物象化、事后分析、概念即对象、把研究对象当生命有机体是马克思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把握生产方式范畴必须坚持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方法的指导。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生产方式范畴具有四种基本含义,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生理结构”的不同侧面,判断生产方式各种样态与四种含义的对应关系,以及生产方式与社会整体的其他环节的关系。把握生产方式范畴,不仅是准确解读经典著作的必须,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认识,有助于理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光伟
《资本论》工资由主体论所规定:工资不仅是外在的壳——工资形式,也是内在的瓤——针对资本的批判,突出阶级关系当事人对于工艺者的系统支配性。《资本论》范畴学取决于经济理论的两面性:“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工资既是资本的经济结果,也是资本的统治前提。马克思抓住“资本工资”这个论证中心,工资一般的理解维度据此定格为“阶级—统治—剥削—拜物教”这一模式。由于马克思的理论努力,《资本论》实质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资范畴学”,作为两重统一的规定性:算法工资(主体范畴)与雇佣工资(经济范畴)的统一以及阶级工资(劳动力社会价格)与市场工资(劳动力市场价格)的统一。《资本论》工资的系统实现论从中得以确认。一旦从资产者的权利意识的束缚中走出,“工资拜物教”即被瓦解,围绕生活资料安排的系统规划将替代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单一追求。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华平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研究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准确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源起、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源起问题为研究起点,整体审视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问题,以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乃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
五四运动时期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魏博辉 刘小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正在高校中进行着教学实践和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蓝本,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广远的"背景"。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的授课对象,从内容到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进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此,本文就有关应用型大学及相应层面学校中的教学原则问题作一些探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苑雪芳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势弱、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在设计层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致的,但在执行层面发生异化,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收入分配问题只能控制或缓和。本文通过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成因、根源和对策的分析,试图为控制收入差距提供借鉴。
关键词:
收入分配 马克思主义 贫富差距 按劳分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志尚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理论上最重要的成就是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最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被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执政治国的重要理念,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理念。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小毛
面对种种怀疑、动摇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与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要对以下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是否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是否禁锢人们的思想、怎样衡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否与其他社会思潮绝对对立、马克思主义领域是否风平浪静、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巩固是否需要创新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否在全球偃旗息鼓、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写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做出科学理性回答,以拨开笼罩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种种迷雾,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挑战 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永昌
在马克思诞生200周年之际,我们这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一起追本溯源,缅怀马克思,学习马克思,共话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共勉弘扬马克思主义之使命,进而不断增强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应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根据今天座谈会的主题,我反复思考后想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这一话题,谈点想法。1.马克思主义(运动)历史演进说明了什么?先请大家注意一下这几个重要历史节点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