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74)
2023(3435)
2022(2856)
2021(2709)
2020(2254)
2019(5034)
2018(4879)
2017(9073)
2016(5152)
2015(5654)
2014(5668)
2013(5628)
2012(5313)
2011(5050)
2010(5244)
2009(4757)
2008(5011)
2007(4500)
2006(4182)
2005(3689)
作者
(17502)
(14946)
(14862)
(13885)
(9533)
(7203)
(6391)
(5637)
(5621)
(5414)
(5359)
(5239)
(5162)
(4830)
(4737)
(4626)
(4540)
(4458)
(4411)
(4319)
(3911)
(3809)
(3652)
(3570)
(3402)
(3395)
(3371)
(3214)
(3121)
(3043)
学科
(20278)
经济(20256)
管理(10751)
(10552)
方法(8600)
(8196)
企业(8196)
(7691)
(6320)
数学(5853)
数学方法(5726)
业经(5286)
理论(5042)
农业(4665)
地方(4387)
中国(4364)
(3527)
(3330)
环境(3284)
(3227)
(3048)
税收(2986)
(2951)
经济理论(2927)
(2880)
贸易(2879)
(2827)
(2782)
金融(2781)
(2735)
机构
学院(82799)
大学(82491)
研究(31974)
管理(28289)
(26169)
经济(25484)
理学(24119)
理学院(23659)
科学(23591)
管理学(22979)
管理学院(22810)
中国(22746)
(18258)
(17623)
(16923)
研究所(16524)
(15347)
师范(15172)
(13846)
中心(13601)
业大(13448)
农业(13404)
(13278)
师范大学(12567)
北京(11551)
(11551)
(10837)
财经(10747)
(10618)
(10486)
基金
项目(56780)
科学(44858)
基金(42031)
(38802)
国家(38511)
研究(37569)
科学基金(31815)
社会(23431)
基金项目(23177)
自然(22435)
(22296)
社会科(22104)
社会科学(22096)
自然科(21847)
自然科学(21838)
自然科学基金(21452)
(19458)
资助(17306)
教育(16838)
编号(13962)
重点(13612)
(13002)
(11845)
计划(11821)
成果(11484)
科研(11260)
(11025)
课题(10359)
创新(10327)
科技(10190)
期刊
(32306)
经济(32306)
研究(21854)
学报(17530)
科学(17099)
(15422)
中国(13540)
大学(12389)
学学(11825)
农业(10627)
管理(8607)
(8402)
教育(7537)
(6633)
(6566)
旅游(6566)
(6566)
资源(6049)
业经(5707)
(5466)
(5336)
学刊(5281)
旅游学(5275)
游学(5275)
(4952)
金融(4952)
财经(4811)
业大(4737)
技术(4570)
林业(4549)
共检索到119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吕学斌  蒋祖云  
试论雁荡山的旅游美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吕学斌蒋祖云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游雁荡山,在《雁荡山日记》中赞曰:“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句中“奇巧”一词指的是雁荡山奇峰秀美,巧夺天工,拟人状物,栩栩如生;“百出”指的是奇峰怪石,姿态万...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阳  王成  廖亮  段文军  韩丹  徐珊珊  杜倩  王涵  
森林中臭氧浓度不仅影响林木生长,也影响游憩环境质量,是森林康养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2017年春夏两季对温州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不同垂直高度臭氧浓度及气象因子昼夜24 h同步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高度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春季H3(林冠上层)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达到中国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外(≤200μg·m-3),两季节中其余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及小时均值均达到中国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60μg·m-3);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H1(距地面1.5 m), H2(林冠中部)和H3,且春季H1, H2和H3臭氧质量浓度日均值差值高于夏季;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均为日间高、夜间低,且高值出现于11:00-15:00,低值出现于5:00;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小时均值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春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与气压呈负相关。总体来讲,在雁荡山杉木林环境中,以臭氧质量浓度变化规律为游憩及游憩设施布设标准,在时间的选择上,夏季比春季更适合出游,且夜间优于白天;在空间的选择上,建议选择林下及树冠中部布置游憩设施,如林下栈道及空中栈道或森林木屋等设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宋阳  王成  韩丹  徐珊珊  杜倩  王涵  
[目的]研究森林空气颗粒物的不同高度垂直空间变化特征,为森林康养环境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对温州雁荡山杉木林林下(人体高度1.5 m)、林冠中部(6 m)及林冠顶部(12 m)3个高度的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TSP、PM_(10)、PM_(2.5)、PM_(1.0))进行同步昼夜24 h监测,分析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杉木林垂直空间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存在差异,总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细颗粒物(<2.5μm)质量浓度在3种高度差异显著,均为林冠层最低;(2)3种不同高度的TSP、PM_(10)质量浓度日均值均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300、150μg·m~(-3)),其中,林冠层的TSP日均值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m~(-3));(3)不同高度各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4)不同垂直高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白天为林冠层最低;夜间为TSP质量浓度各垂直高度差别不大,PM_(10)、PM_(2.5)与PM_1质量浓度总体为在人体高度较低;(5)各粒径空气颗粒物与露点温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极显著负相关,其中,PM_(2.5)质量浓度与2项环境因子相关系数最大;除TSP外,其余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最大风速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各气象因子共同影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结论]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温州雁荡山杉木林环境林冠层为康养游憩最佳高度,最适宜白天出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梅  肖磊  
产业的高关联性,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将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的分析框架,适宜的与旅游产业高关联性特征进行匹配,为探寻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灵感之源。该文将产业集聚理论应用于旅游产业集聚中,在分析旅游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对构建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的分析与解释框架进行了初步探索。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符太浩  陈光跃  
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旅游业,摆脱了物质产品体系的既有规格和规范,依托各民族恒常的自然景观、鲜活的人丈资源,借助游客这一消费群体的流动,来实现其市场价值。此外,又能驱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发挥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美勤  杨效忠  彭敏  严星雨  
伴随旅游的大众化和日常化发展,不少旅游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升级的审美需求,旅游审美疲劳现象日益显露。旅游审美疲劳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兴趣减弱以及出现心理排斥等负向情感表达,对游客体验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解析旅游审美疲劳的概念内涵。其次,概括出旅游审美疲劳具有情绪主导性、群体差异性、身心综合性、动态变化性、情境感染性、条件累积性等6大表现特征,结合旅游审美疲劳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旅游审美疲劳的缓解对策。最后,明确未来旅游审美疲劳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从生活视角转向生命视角构建旅游审美体验的新思路。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坤  雷振仙  
低风险出游和健康需求推动山地骑行旅游发展,但少有研究揭示其时空特征及机理。文章基于骑行轨迹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经验模态分解法、复杂网络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案例地,实证探讨山地骑行旅游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贵州山地骑行旅游发展具有成长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旺淡季分别是夏季和冬季。时序变化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以中低频率波动为主,波动周期为9个月,峰值出现在4~8月,与贵州山地避暑旅游目的地的特征相吻合。(2)贵州山地骑行旅游时空演化呈多核心协同发展,形成以贵阳区县为极核区域,以兴义、仁怀、赤水、凯里为孤立核点,以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为骑行旅游发展轴线,由花溪、清镇、观山湖等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空间网络结构。(3)贵州山地骑行旅游的空间分异格局受到经济社会、山地自然要素、交通基础设施、生态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山地梯度、路网密度等因素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多为协同增强效应,山地骑行旅游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山地骑行旅游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描述性分析及其形成机理,对于协调山地旅游目的地的人地关系、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及骑行设施的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吉莲  安聪娥  
重在实用的公文,作为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实用性是公文最显著的特性,公文的内容具有实用美和威严美;公文的主题明确单一,表现为鲜明美和单纯美;公文材料呈现为真实美和准确美;统一有序的公文格式体现出规范美和严整美;公文语言之美是一种严肃、和谐的庄重、得体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润  刘爱利  郑健  
以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了解产业集群运行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手段指出不同规模和位于不同地域的企业在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不同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雁栖镇旅游产业具有典型的集群特征,具备复杂的产业联系网络,产业地域辐射广;虽然同质性较高,但市场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创新氛围;大中型企业在集群中起到支配作用,能够招徕游客,是创新的主要发生者;小企业和位于边缘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应该给予政策扶持。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正兵  
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呈现出空间集聚化的特征,形成若干重要的旅游经济圈,并在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是从我国旅游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出发,以大上海旅游经济圈为例,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圈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经济圈的基本特征,为我国的旅游经济圈的发展及其理论探讨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燕  周应恒  
农业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形态之一,对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时间可达性和非线性分形方法,测算了2004年、2010年江苏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可达性时间及集聚与关联分形维数,探讨了农业旅游布局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整体可达性较好,两个时段上平均可达性时间分别为37.23min、26.37min,两个时段上省域内到达最近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时间跨度分别为200min和121min,交通网络的发展降低了示范点的可达性成本,旅游示范点的影响范围和服务人口发生较大改变,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上的集聚态势和...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住  
八十年代后期,旅游业的营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模式,亦即“新时代旅游”(New Age of Tourism)正在迅速崛起,在过去三十年中一直行之有效的“大众旅游”(MassTourism)营运方式正在衰退。旅游营运方式的变化,是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变化的结果。 大众旅游(MT)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旅游作为产业的组成部分,移植了工业化的精华——规模经济和标准化,即旅游完全被看作是工业化的“无烟工业”,按规模扩张和标准产品的工业模式发展旅游,进而决定大众旅游的营运方式:将相似的、标准化的旅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章郡  方忠权  
以中国著名的徒步旅游目的地江西省武功山为例,基于2008—2019年的GPS轨迹及其关联数据,运用K-means聚类、多项logistic回归等方法,研究徒步旅游空间行为模式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并从时空演变的视角分析徒步旅游空间行为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徒步旅游空间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开线型、自虐型、穿越型、休闲型4种类型。(2)徒步旅游空间行为模式受旅游者特征因子的影响,其中到访次数因子影响最大,其次为性别、客源地、徒步经验等。(3)徒步旅游者群体特征的变化推动了徒步旅游空间行为模式的演化。徒步旅游空间行为模式表现出"开线型-自虐型-穿越型-休闲型"的演化规律,呈现出"从分散到连接、从混乱到有序、从挑战到休闲"的演化特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娟  杨晨  
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行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与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合并成为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央企。文章以中国旅游集团截至2017年的567个业务点为研究样本,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业务的空间分布形态、分布密度、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临近性进行刻画,协助企业高效监控业务布局有效性,寻找影响企业业务布局的关键因素,探寻业务布局特征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业务点在地理空间分布上趋于聚集状态,属于凝聚型分布格局;分布密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珠三角和川渝的密度最大,长三角和京津冀次之;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明显,业务布局不受周边区域布局影响;各业务点对客源市场、交通干线和旅游资源具有显著的空间邻近特征和空间依赖关系;所进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配套水平以及不同成长阶段下的集团业务板块规划和成长模式选择差异是业务布局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谢春山  李诚固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背景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深入探讨了新时期旅游产业的特征与功能定位,认为旅游产业具有产业定性的双重性、产品生产的组合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产业关系的关联性、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产业空间的聚集性、发展进程的跨越性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功能应主要定位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就业与缓解就业压力、发挥缩小区域差异效应、增强国民文化素质、发挥解决贸易摩擦的作用以及增强国际交流渠道的作用等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