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86)
2023(2789)
2022(2315)
2021(2169)
2020(1863)
2019(4083)
2018(3965)
2017(7755)
2016(4350)
2015(4532)
2014(4627)
2013(4589)
2012(4333)
2011(3972)
2010(3935)
2009(3532)
2008(3650)
2007(3329)
2006(2862)
2005(2730)
作者
(13764)
(11627)
(11326)
(10957)
(7417)
(5655)
(5140)
(4399)
(4297)
(4261)
(4032)
(3926)
(3830)
(3803)
(3764)
(3485)
(3454)
(3448)
(3276)
(3213)
(2891)
(2866)
(2813)
(2732)
(2699)
(2554)
(2497)
(2466)
(2433)
(2348)
学科
(16319)
经济(16297)
(12510)
管理(11674)
(10174)
企业(10174)
方法(7979)
数学(6871)
数学方法(6774)
(5359)
(5235)
中国(4237)
(4085)
(3852)
(3634)
银行(3628)
(3623)
财务(3617)
财务管理(3610)
企业财务(3530)
(3510)
金融(3510)
(3462)
业经(3163)
技术(3117)
理论(3045)
(2746)
(2720)
贸易(2719)
(2656)
机构
大学(64714)
学院(63437)
(24597)
研究(24087)
经济(24039)
管理(21627)
理学(18672)
理学院(18372)
管理学(17898)
管理学院(17763)
中国(17210)
科学(16061)
(13855)
(13369)
(13231)
(12844)
研究所(12231)
农业(10488)
业大(10413)
中心(10339)
财经(10294)
(9689)
(9370)
(8848)
师范(8726)
北京(8663)
(8464)
(8147)
经济学(7973)
财经大学(7814)
基金
项目(43083)
科学(34026)
基金(32312)
(29746)
国家(29528)
研究(28594)
科学基金(24548)
社会(18300)
社会科(17392)
社会科学(17387)
自然(17016)
基金项目(16809)
自然科(16682)
自然科学(16675)
自然科学基金(16400)
(16103)
(14491)
资助(13564)
教育(13414)
重点(10183)
编号(10014)
(9778)
(9465)
(8901)
计划(8823)
(8819)
成果(8667)
科研(8624)
创新(8388)
教育部(8174)
期刊
(26051)
经济(26051)
研究(19630)
学报(13996)
中国(12195)
科学(11794)
(11709)
(10473)
大学(10036)
学学(9543)
管理(8192)
农业(7694)
教育(7052)
(6907)
金融(6907)
财经(5756)
(4884)
经济研究(4508)
(4386)
技术(4226)
(3739)
业经(3580)
业大(3546)
问题(3497)
科技(3161)
(3088)
统计(2970)
农业大学(2852)
林业(2841)
技术经济(2728)
共检索到94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新荣  
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单元 ,从大气环流、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及人文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讲 ,它是一个多层次的 ,十分复杂的生态过渡带。特殊的自然生态背景使之成为灌木种类分布的“天然王国”。该地区的西北部植物区系在古地中海的海浸区 ,且未直接受到第四纪大陆冰期的袭击 ,加之其过渡带的特殊生态意义及其基质条件的多样性 ,使该地区丰富的灌木多样性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灌木多样性分布与起源的特点 ,指出 ,鄂尔多斯高原丰富的灌木多样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是我国温带草原灌木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和我国灌木资源多样性保育的关键地区之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彦阁  杨晓晖  慈龙骏  
西鄂尔多斯高原集中分布了很多珍稀濒危灌木物种,近年来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沙埋,为了揭示沙埋对该区灌木群落的影响,采用2006年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荒漠灌木群落的空间点格局调查数据,运用基于最近邻体距离的空间格局指数F函数、G函数和J函数,研究了不同沙埋程度干扰下灌木群落的结构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沙埋是该区不耐沙灌木消亡的重要影响因素,随地表覆沙厚度的增加,群落内不耐沙灌木的数量逐渐减少;对于耐沙灌木,浅层的覆沙有利于其更新生长,而当覆沙厚度超过一定值时,这种正向作用转为负向作用,导致耐沙灌木由数量上的增加转为减少;不耐沙灌木和耐沙灌木在不同沙埋强度的影响下,在小尺度上都表现为显著的随机分布,而二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文勇  王乃昂  何彤慧  
结合文物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在2003—2007年多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牧过渡带—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过渡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军事地理环境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形成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强大杠杆;国防战略和防卫要求对城市数量和规模具有重要影响;草原民族势力的收缩与扩张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过渡性地理环境基础上的低水平的土地承载力和区域经济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瑞红  蔡文涛  来利明  姜联合  王永吉  郑元润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植物群落的演替起着决定作用,探讨灌丛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可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高原天然分布的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与油蒿(Artemisia ordosica)过渡区的不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选择本氏针茅向油蒿群落过渡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代表性植物群落,采用环刀法采集土壤样品,分析6个不同群落0-5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氏针茅向油蒿群落过渡的过程中,1)0-50cm土层土壤质地发生显著变化(P<0.05),由砂质壤土变为砂土,土壤砂粒含量由阶段Ⅰ的77.5%上升到阶段Ⅵ的89.2%,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分别由阶段Ⅰ的0.59%和21.9%下降到阶段Ⅵ的0.21%和10.6%;表层土壤含水量由阶段Ⅰ的6%下降到阶段Ⅵ的4%,土壤容重由阶段Ⅰ的1.58g·m~(-3)上升到阶段Ⅵ的1.77g·m~(-3);2)土壤全氮、全碳、全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0-5cm表层土壤的全氮、全碳、全磷分别从阶段I的0.08%、0.77%、0.41%下降到阶段Ⅳ的0.03%、0.25%、0.23%,土壤全钾整体上波动较大。3)土壤表层肥力下降,质量降低,水分含量降低,限制了浅根系草本植物的生长,有利于深根系的半灌木植物油蒿的入侵。在鄂尔多斯高原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中,应注重提高表层土壤质量,促进灌丛化草地的恢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奚秀梅  赵景波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了该区清代旱灾等级、频次、周期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清代旱灾频次较高,约0.34次/a,以轻、中度旱灾为主。该区旱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701-1780年、1821-1845年和1876-1911年为多发阶段,1644-1700年、1781-1820年和1846-1875年为低发阶段。约90%的旱灾发生在春、夏季或春夏连旱。该区清代旱灾有7 a左右的短周期,23-29 a左右的中周期和54 a左右的长周期;各等级旱灾有准5 a短周期,特大旱灾的第1主周期是17 a。干冷多风的区域气候环境,以及农业活动是该区旱灾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推测该区清代发生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年份的年降水量约为200~250 mm,年蒸发量约为2400~2600 mm。该区清代气候可划分为6个阶段:1644-1700年→1701-1780年→1781-1820年→1821-1845年→1846-1875年→1876-1911年,对应的年降水量特征为:多→少→多→少→多→少,而蒸发量和风沙天气特征为:少→多→少→多→少→多。确定1762-1766年、1875-1878年、1899-1902年为3个干旱气候事件,推测这3个干旱气候事件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230 mm左右,蒸发量为2500 mm左右,大风沙尘天气频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晓龙  范天来  张复  范育新  
构造运动和和气候变化是河流阶地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学术界对于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中哪个因素是河流阶地形成的控制因素尚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选择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周缘的河流阶地,综述了前人在兰州段、中卫段和晋陕峡谷段3个河段的黄河阶地上的研究成果,结合2万年以来的古洪水记录与古地震活动等证据,对比了河流阶地形成、气候变化以及青藏高原的幕式隆升的时间。对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高原周缘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时间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时间比较一致,而与气候冰期—间冰期变化之间没有明显规律,这一结果支持构造运动是鄂尔多斯高原周缘的河流阶地形成的控制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金廷  王文科  何渊  王钊  乔冈  马雄德  
湖淖群是鄂尔多斯沙漠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维持湖滨的植物群落生长、缓和湖泊流域的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从湖淖的形成和补给来源出发,分析了湖淖的特点。从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了区内湖淖群的演化。研究表明,近年来受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下降,湖淖补给量减小,是湖淖水域萎缩、生态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这为进一步研究鄂尔多斯高原湖淖群的作用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忠  乔海燕  
鄂尔多斯北部沙区存在着极为显著的风沙地貌,在此格局基础之上,特别是在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响应过程中,二者的相互关系逐渐密切,这种反馈作用使得该区域的植被与土壤要素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耦合性。研究这种关系可以为该地区保护植被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波  
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农业开发,以汉、唐、清三代最为恢宏。从唐代开始,该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渐向沙漠生态转变。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通过直接与间接的作用,诱发、促进了沙化的发生发展。鄂尔多斯高原的现代农业开发,应以史为鉴,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重新分配人口,安排生产。同时,要充分发挥、协调各种科学技术的生态、经济作用。在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径流农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文盈  高润宏  张秋良  李小梅  
2006年以桃-阿海子和红碱淖尔湖泊为主要研究监测对象,利用镜检分析方法,对2个湖泊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的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结果表明:红碱淖尔检出浮游植物14种,桃-阿海子4种。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标准,红碱淖尔湖水达到中等污染程度,桃-阿海子湖水是重污染。红碱淖尔检出浮游动物8种,轮虫密度最大,轮虫和枝角类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桃-阿海子检出9种,原生动物密度最大,枝角类生物量最大。红碱淖尔底栖动物共发现9种,全部为水生昆虫幼虫;桃-阿海子在浅水区未发现任何底栖动物,水生生物以耐盐种和喜盐种为主。2个湖泊水生生物种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建勋  
2013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市财政局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不折不扣执行勤俭节约各项规定,全力推动财政工作跨越发展,努力开创和实现财政工作"六新"格局。(一)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努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春堂  杨晓晖  尹伟伦  慈龙骏  
采用Ripley sK函数(L函数)和J函数对研究区内典型样方的白刺灌丛沙包进行点格局和标记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在独贵塔拉镇,白刺灌丛沙包在小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局(0~5.0 m),在中大尺度上则呈现随机分布格局(5.0~50.0 m);在呼和木独镇小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局(0~8.0 m),在中大尺度上则呈现随机分布格局(8.0~50.0 m);在巴拉贡镇小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局(0~3.5 m),中小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3.5~10.5 m),中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格局(10.5~19.5 m),在中大尺度上又呈现出随机分布格局(19.5~50.0 m),而标记点格局分析较点格局分析在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慈龙骏  高志刚  张红旗  
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对象 ,选择了该旗 1 95 9— 1 999年共 41年的 1 9个自然与社会经济统计因子 ,利用主成份分析 (PCA)方法 ,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 ,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 5 3 8% ,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 1 0 0 % ,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 2 3 4%。对该旗土地沙化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有 :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年大风日数、起沙风日数等 ;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及林地面积等。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祺  蒙吉军  齐杨  彭福利  毛熙彦  
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目标是寻求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最佳平衡。选择地处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基于1998,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从格局上分析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并基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从压力子系统和承载力子系统2个方面,从功能上揭示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和荒漠是研究区主导的生态系统类型,近10年来生态系统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表现在高、中覆盖度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均有增加,低覆盖度草地和荒漠面积减少,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结构趋于稳定,生态效应显著提升;2 1998年以来,生态承载负荷度不断下降,生态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工业煤炭消费量和GDP是主要的压力因子,而耕地则...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民  王立新  杨劼  梁存柱  王炜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畜牧业和农业区域10个嘎查村102家农牧户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当地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及其适应措施。结果显示,乌审旗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极为脆弱。干旱是乌审旗农牧业区域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气候变化对两个区域农牧民生计影响的脆弱程度不同;农牧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但这些过程多数都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限制农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农牧民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措施,但还不足以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