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31)
2023(6545)
2022(4960)
2021(4398)
2020(3530)
2019(7834)
2018(8001)
2017(14495)
2016(8517)
2015(9825)
2014(10454)
2013(9511)
2012(8439)
2011(7476)
2010(7550)
2009(7003)
2008(6779)
2007(6314)
2006(5668)
2005(5336)
作者
(25973)
(21376)
(21315)
(20444)
(13446)
(10221)
(9842)
(8591)
(8295)
(7700)
(7308)
(7286)
(7026)
(6877)
(6811)
(6581)
(6571)
(6376)
(6338)
(6075)
(5737)
(5379)
(5346)
(5017)
(4957)
(4893)
(4789)
(4727)
(4524)
(4510)
学科
(30812)
经济(30771)
管理(21769)
(19113)
(15063)
企业(15063)
中国(11697)
(10826)
方法(9950)
业经(8745)
(8243)
(8231)
数学(8191)
数学方法(7989)
地方(7549)
(7528)
理论(7457)
(7163)
农业(7052)
(6178)
教育(6098)
教学(5992)
(5851)
银行(5832)
(5596)
(5363)
金融(5356)
发展(5061)
(5041)
(5035)
机构
学院(119368)
大学(118187)
研究(43879)
(41519)
管理(40809)
经济(40347)
理学(34014)
理学院(33589)
管理学(32735)
管理学院(32539)
中国(31704)
科学(28844)
(26576)
(24074)
(23258)
研究所(21275)
(20371)
(20157)
中心(19610)
业大(19401)
(19056)
农业(18878)
师范(18804)
技术(16700)
北京(16646)
(16192)
(15941)
财经(15331)
师范大学(14906)
(14762)
基金
项目(79142)
科学(60633)
研究(59130)
基金(53071)
(47245)
国家(46831)
科学基金(38834)
社会(34807)
(33430)
社会科(32758)
社会科学(32746)
教育(28391)
(27748)
基金项目(27398)
编号(25622)
自然(24197)
自然科(23619)
自然科学(23608)
自然科学基金(23122)
成果(21744)
资助(21128)
课题(19398)
重点(18586)
(17724)
(16312)
(15828)
(15797)
项目编号(15087)
创新(14852)
计划(14770)
期刊
(51275)
经济(51275)
研究(36268)
中国(30260)
教育(23296)
(23015)
学报(22075)
科学(18761)
大学(16407)
(16188)
农业(15448)
管理(15380)
学学(15165)
技术(12895)
(10266)
金融(10266)
业经(9331)
(8248)
经济研究(7731)
财经(7614)
职业(7381)
图书(7071)
问题(6888)
(6751)
(6610)
科技(6141)
(6039)
论坛(6039)
业大(5893)
统计(5558)
共检索到187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兴华  
文章阐述了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研究的意义,根据课程评价的客观要求,提出了课程评价多元化主体的成员构成,并论述了各评价主体的主要评价功能。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注重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强调关注过程、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卜令英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业绩评价主体逐渐多元化。企业业绩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企业业绩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理论及现实都有深刻的影响。一、企业业绩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因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企业业绩评价主体也不断地发展变化。在个人业主制和合伙经营的组织形式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所有者或管理者以利润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最主要指标,外部对企业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债权人对企业偿债能力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牛征  
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一是使多种经济企业参与办学 ,二是赋予学校自主办学法人地位 ,三是加强政府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宏观调节形式和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制式等应成为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对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景宗贺  
作者认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国的政府投资都不应该也不可能退出投资领域。今后,政府投资仍是多元化投资主体中的重要主体,同时我们应对政府投资范围界定、立法。要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大力下放财权,重新划分收支,明确中央财政与地方、部门、企业之间的收支范围;缩小政府投资范围,扩大企业、地方投资能力。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谁的钱,谁决策,谁承担风险,谁受益。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云志  
主体多元化治理理论是高职院校全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它为高职院校管理提出了与传统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完全迥异的治理逻辑。主体多元化治理理论在当前高职院校治道变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突破传统政府单主体治理模式,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与社会三维框架下的主体多元化治理模式。多元主体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可为高职院校管理现代化保驾护航。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琳,薛许军  
在我国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国家承担着第一责任主体角色。此外,由慈善机构、扶贫机构、社会救助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开展的社会互助是我国社会救助的又一重要主体,是对政府救助必不可少的补充。承认并确立社会救助的多元主体,给予社会互助以必要的扶持并营造其良性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费明胜  周寿春  赵玉龙  
文章分析了不同利益主体对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绩效指标的偏好,并在此基础上综合Clarkson在利益相关者框架下提出的全面综合性评价标准以及企业绩效评价的主流方法——平衡计分卡,设计了一个基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晓兰  
本文从评价主体、方式、内容、场所等角度,对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了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经验,以期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顺利构建和推广。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小芳  黄红武  
在国家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加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本文探讨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多元化主体的甄别确认和建构思路,提出了以省级政府为主导主体,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元化主体结构,以及建构该结构的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栾兆云  
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的本质要求。深入分析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动机及主体风险,将为提升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及使用效率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为了合理减少职业教育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风险、个人预期收益偏差风险以及校企文化冲突风险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应切实明确各方主体在职业教育投资上的职责范围,加强组织监督管理,构建多元化的投资共同体,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有序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国辉  杨红  
新世纪,日本终身学习理念及发展模式有所转变,由于各地方自治体在推进改革时注重使第三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成为公共服务的主体,促使日本终身学习推进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即以住民自身、非营利组织、财团法人、不同主体构成的网络平台等为主体推进终身学习。鉴于此,我们应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推动终身学习发展之路;应注重通过住民主体性的发挥,深化终身学习的内涵;应有效利用并整合相关资源,建构社区终身学习平台。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徐祖荣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新机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德超  蔡玉胜  
作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重要途径之一的高校科技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投资主体单一性制约了高校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不同途径改革现有高校科技产业投资主体的现状,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改善企业产权结构,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祖荣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