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52)
2023(2660)
2022(2069)
2021(2205)
2020(1644)
2019(3917)
2018(3935)
2017(5542)
2016(4279)
2015(4925)
2014(5183)
2013(4322)
2012(3998)
2011(3779)
2010(4078)
2009(3337)
2008(3379)
2007(3116)
2006(2766)
2005(2722)
作者
(9401)
(7770)
(7665)
(7454)
(4918)
(3737)
(3625)
(3217)
(3018)
(2905)
(2746)
(2594)
(2564)
(2548)
(2479)
(2401)
(2396)
(2367)
(2332)
(2276)
(2218)
(2002)
(1987)
(1916)
(1875)
(1809)
(1767)
(1718)
(1666)
(1661)
学科
教育(18510)
中国(8855)
管理(6595)
(6403)
经济(6400)
理论(5884)
教学(5485)
(4621)
(4104)
(3522)
发展(3331)
思想(3236)
(3208)
(3186)
改革(3131)
政治(3100)
高等(3023)
研究(3005)
(2969)
企业(2969)
思想政治(2958)
政治教育(2958)
治教(2958)
德育(2927)
教育改革(2774)
方法(2675)
(2584)
(2538)
学校(2523)
学法(2489)
机构
大学(54437)
学院(49256)
教育(25551)
研究(20448)
(18438)
师范(18395)
师范大学(15427)
(13599)
科学(11475)
管理(11113)
职业(10740)
(10391)
(9953)
教育学(9938)
技术(9855)
经济(9839)
北京(9695)
(9490)
理学(9088)
研究所(8924)
理学院(8841)
中国(8465)
管理学(8417)
管理学院(8287)
中心(7923)
(7385)
职业技术(7318)
教育学院(7308)
(7216)
技术学院(6376)
基金
研究(28032)
项目(27534)
科学(22919)
教育(22221)
基金(15901)
成果(14696)
社会(14608)
编号(14393)
课题(13644)
社会科(13474)
社会科学(13473)
(12860)
(12613)
国家(12572)
(12135)
(12111)
科学基金(9906)
规划(9647)
(8783)
项目编号(8448)
(8110)
研究成果(8105)
(8027)
年度(7868)
重点(7857)
教育部(7602)
(7433)
(7396)
阶段(7380)
基金项目(7278)
期刊
教育(43898)
研究(26504)
中国(21009)
(11665)
经济(11665)
职业(10473)
技术(8669)
技术教育(6813)
职业技术(6813)
职业技术教育(6813)
学报(6377)
大学(6276)
(5284)
科学(5175)
高等(4868)
成人(4674)
成人教育(4674)
(4513)
论坛(4513)
(4434)
高等教育(4324)
(4036)
学学(4016)
发展(3599)
(3599)
职教(3575)
管理(3459)
比较(3327)
农业(3166)
图书(3163)
共检索到880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谭维智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大学之道”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樊浩一、道德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道德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更是中国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重大难题。从逻辑上说,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不外两个方面:“教什么”与“怎么教”。“教什么”是教育的内容问题,即以什么样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教...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霍雨佳  李子建  
现代文明的兴起伴随着自然观的转变。"人类中心"的自然观,对古老的"人向自然学习"的态度是排斥的。因此,尽管现代学校教育有一些与自然事物相关的教育活动,但往往都是对自然的误用,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生态"的眼光帮助我们重新看待自然事物。学习生态主题的过程,也是向自然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处规则的过程,这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备选模式。文章基于一项全国范围的项目研究经验,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些实务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学东  
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和创造了一套满负荷工作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有许多企业和一些事业单位纷纷效法、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满负荷”的本义是“满负载”。如设备在规定时间内100%运转,一辆空车装货时要100%装满,每个职工在八小时内完完全全有效工作等等。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主要是指某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全功率地利用和转换,因此总结满负荷工作法的核心就是使企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曹坤明  
中原崛起是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包括社会、文化、道德、生态等方面综合竞争力的全面崛起。学校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进而提高河南人民的整体素质。应当通过选择合适的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等措施来提高道德教育实效,增强河南省的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原崛起。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谭维智  
以儒家为主导的学校道德教育传统非常重视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道德知识传授,庄子持有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并不能作为道德存在的根据,知识也不能被应用于道德的领域,知识不仅无益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在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知识教化对道德的养成还是有害的,人的道德所依赖的并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因此必须将其从道德的领域予以彻底的清除,同时要彻底改变人的知识论的道德思维方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道德哲学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领域。本文从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使命、作用及作用范围等几方面,阐述了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德胜  
人权教育研究的展开,首先要面对的是其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人权与道德有共同的人性基础,人权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人权具有道德性;与道德意味着走出自我、走向他人不同,人权突出权利和对个人的保护,将义务留给他者,尤其是国家。人权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态。但与道德教育侧重义务不同,人权教育突出个人基本权利;国家对人权的尊重是真正的人权教育,而道德教育则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友爱与公正中。人权教育与道德教育可以相得益彰、互为阈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义保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现代文明离不开自然界生态文明,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投入较大,但是收效却不理想。针对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多管齐下,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许洁英  
一、历史背景 美国的教育与宗教紧密相联。最初的学校都是由教会开办,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宗教的理想,扩大宗教的影响。早期的学校都开设宗教课程,对学生进行宗教道德教育。本世纪以来,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时,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就相对冷淡了。一些学校也取消了宗教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