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70)
2023(16011)
2022(13247)
2021(12273)
2020(9825)
2019(22326)
2018(21774)
2017(41427)
2016(21723)
2015(24041)
2014(23865)
2013(23312)
2012(21585)
2011(19677)
2010(19667)
2009(17913)
2008(17224)
2007(14954)
2006(13380)
2005(12089)
作者
(61495)
(51622)
(51155)
(48563)
(32925)
(24272)
(23119)
(19841)
(19761)
(18146)
(17770)
(17380)
(16436)
(16065)
(15849)
(15830)
(15289)
(14822)
(14783)
(14710)
(12871)
(12501)
(12433)
(11980)
(11704)
(11549)
(11240)
(10942)
(10283)
(10083)
学科
(109990)
经济(109894)
管理(58849)
(55838)
(44164)
企业(44164)
方法(39966)
数学(34824)
数学方法(34379)
中国(29215)
地方(27943)
(26924)
业经(23799)
(20427)
(19898)
(19097)
农业(18661)
(18580)
银行(18559)
(17685)
(17126)
贸易(17112)
地方经济(16547)
(16383)
(16341)
金融(16338)
环境(15688)
理论(14751)
(14720)
(14537)
机构
学院(311248)
大学(309133)
(136673)
经济(134107)
管理(118008)
研究(108801)
理学(101102)
理学院(99961)
管理学(98253)
管理学院(97671)
中国(83771)
(64553)
科学(64012)
(60795)
(53493)
中心(49613)
研究所(48499)
财经(48389)
(48377)
(46992)
(43965)
经济学(43105)
(42497)
业大(42456)
师范(42071)
北京(40554)
(39489)
经济学院(38490)
(37651)
农业(37451)
基金
项目(208003)
科学(165683)
研究(155082)
基金(151469)
(131203)
国家(130083)
科学基金(112513)
社会(101413)
社会科(96211)
社会科学(96191)
(81506)
基金项目(79534)
教育(71039)
自然(69953)
(68434)
自然科(68346)
自然科学(68328)
自然科学基金(67077)
编号(62242)
资助(60391)
(50177)
成果(49987)
重点(47515)
(46053)
(44056)
课题(43485)
国家社会(42712)
创新(41155)
发展(40317)
教育部(40089)
期刊
(158371)
经济(158371)
研究(96594)
中国(61215)
管理(45757)
(45739)
(45123)
学报(44645)
科学(43427)
大学(35185)
(34428)
金融(34428)
教育(33790)
学学(33259)
农业(30540)
技术(29209)
经济研究(26151)
业经(26009)
财经(24621)
(21318)
问题(20311)
技术经济(16442)
(15463)
(15427)
商业(15139)
世界(14730)
统计(14490)
理论(14232)
现代(14054)
(14011)
共检索到474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奚路阳  程明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传播生态的变革,也为营销领域带来全新的机遇。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产业实践,网红经济兴起的背后有其传播逻辑和商业逻辑,其本质是价值观和注意力资源的货币化。当前网红经济商业模式日益清晰,产业系统已然形成。但其在发展上还面临核心链接尚未稳固、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不足以及先天道德缺失等一系列风险。只有通过强化网红传播平台的核心地位、推进网红IP化与平台的品牌化发展、不断创新盈利模式、完成道德净化等,才能保障网红经济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使之高效服务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震宇   侯冠宇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厘清了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其现实路径,分析了数字经济通过生产效率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市场信息智能化与创造数据战略价值、经济模式的数字化革新等方面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与发展模式限制、产业转型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发展与人才结构失衡等困境。鉴于此,应在宏观层面科学规划,加强政策导向与经济体制创新;中观层面优化布局,推动产业升级与市场机制优化;微观层面加强调控,实现企业组织变革与经营能力提升,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究竟是用理论工作者所创设的教育理论指导、规范教师的实践,还是用教师自身所创生的实践理论去促进其专业发展?仔细审视可以发现,这种论争其实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所遵从逻辑的论争:主张理论指导实践者秉持的是一种理论优先性逻辑;倡导教师实践理论者秉持的是一种实践优先性逻辑。文章认为,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跳出既有论争,回到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的原点考查,确立并提升理论者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者的理论意识,推进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尹彦罡  
当前,中国工业国外遭受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强烈冲击,国内则受制于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和体制滞后等因素,工业发展瓶颈日益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为此,收入结构和需求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理顺初次分配关系和消费投资关系是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斯闻  赵国栋  马晓崟  
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在厘清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从金融功能、普惠金融、连续金融三个方面对绿色金融进行了理论解构。同时从要素解构和理论推导两个层面对影响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四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构建静态模型论证了绿色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对经济的发展更有效率。基于此,梳理分析了绿色金融在内涵、主体和模式三个方面演进的合理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严宇珺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严宇珺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凡新   欧阳日辉  
平台经济是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模式的经济形态。数据要素与平台经济形成耦合性,在不同阶段呈现资源化、产品化、全域化的特征,推动平台成长、扩张和赋能。微观层面数据连接、数据匹配、数据联动提升平台企业价值交换效率、促进供工用工匹配、增进主体协作实现需求侧规模经济;宏观层面数据协同、数据复用和数据融合实现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拓展,推动平台生态价值共创促进供给侧高质量发展。平台数据要素供需不匹配、应用水平不足、要素流动不畅、权益保障不全等因素制约作用发挥,通过增强优质数据供给、促进数据复用融合、强化生态价值共创,充分释放平台经济的发展活力和数据要素增长潜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晶   姜如玥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将是我国低碳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来源。本文对我国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我国2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数据,对数字经济影响低碳发展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赋能低碳发展,且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条机制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但数字经济通过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赋能低碳发展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畅通。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大城市发挥得更为充分。空间效应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助力城市间形成低碳发展协同机制。本文为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也为我国从数字经济入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罗海贝   陈衍泰  
数据资源已被广泛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许多企业对于数据资源投资能否真正增强竞争力和提升业绩仍然存在疑虑。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数据资源投资发展动态能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价值,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华数传媒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详细考察了其数据资源投资的过程和结果。研究发现,数据资源投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数据获取与积累阶段、数据整合与共享阶段以及数据应用与创新阶段。在不同的数据资源投资阶段中,实物期权逻辑视角下的高管认知和资源编排理论视角下的组织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共同影响动态能力的演化路径。本文将这一演化路径概括为“实物期权视角下的认知觉醒—资源编排理论下的行动革新—动态能力的跃迁升华”的迭代更新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数据驱动的感知能力—数据驱动的获取能力—数据驱动的重构能力”三个动态能力维度的持续演进。通过这一框架,不仅丰富了大数据情境下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理论,也为企业的数据资源投资和公共部门数字基础建设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传洲  
美国经济学家威兹曼提出分享经济概念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推动,分享经济的概念理论外延得以拓展、内涵得以丰富,分享经济推进的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文章基于分享经济理论历史演进的分析,认为现代分享经济理论是在突破单个经济主体视角,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对于社会生产各环节的优化配置,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分别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进行了全面阐释,提出了分享经济创新发展的可能模式和空间,同时也提出了分享经济未来发展的空间和趋势,指出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自身运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鹏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组织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的实践表明,人类经济活动在不确定性前提下,局部资源配置低效与潜在整体资源配置高效之间的矛盾,贯穿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成为信息技术和市场结构一同变革演化的主要推动力,而变革的突破口在于通过活跃的、动态的技术要素创新作用的发挥来不断优化整体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数字经济形态是经济系统中技术、组织和制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宏观涌现,这一过程中基于技术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为导向的人类经济活动的高度协调和互动所塑造的新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演化,则构成了数字经济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对数字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逻辑的揭示,既是当前本土经济学结合新时代伟大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战略机遇期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诚颖  陈锐  郦金梁  史占中  
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形成的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影响持续加深。基于对经济学视角的辨析,工业智能化本身并不能扮演“垄断趋势”的终结者,无法自发促成市场竞争。因此,分析工业智能化的机制特征,针对采用智能化技术的决策进行经济分析。通过经济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具有赋能属性,并对相关产业的赋能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强,从而具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潜力。基于典型事实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性,不难预见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具有自我强化的垄断趋势。本研究为政府推动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解释,中国与美国均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大国竞争合作中拥有相匹配的战略能力,将引领和主导全球工业智能化的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军  杨洋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建设,重在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基于"双高"建设的视角,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旨向,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为依归。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保障机制不健全、目标功利化与标准模糊、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为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保障;制定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标准;推动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专业素养。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詹一虹   赵禹晨  
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重要举措,但也面临着管理、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挑战,系统观点的引入有利于从动态和非线性的视角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通过探讨由传承人、政府、企业、民众等主体组成的非遗数字化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构建了由非遗资源保护、数字技术应用、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承人群体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为非遗数字化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系统思想和科学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