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49)
- 2023(9948)
- 2022(8437)
- 2021(7600)
- 2020(6004)
- 2019(13589)
- 2018(13284)
- 2017(25169)
- 2016(13584)
- 2015(14756)
- 2014(14866)
- 2013(14711)
- 2012(14151)
- 2011(12987)
- 2010(13198)
- 2009(12004)
- 2008(12090)
- 2007(10848)
- 2006(9967)
- 2005(9421)
- 学科
- 济(63691)
- 经济(63527)
- 业(35243)
- 管理(35199)
- 企(27732)
- 企业(27732)
- 中国(21772)
- 地方(20750)
- 方法(20701)
- 农(18859)
- 业经(16750)
- 数学(15746)
- 数学方法(15566)
- 学(13462)
- 农业(12761)
- 财(12613)
- 制(12029)
- 融(11825)
- 金融(11824)
- 银(11774)
- 银行(11756)
- 地方经济(11625)
- 行(11505)
- 和(11087)
- 发(11055)
- 理论(10850)
- 贸(10269)
- 贸易(10257)
- 环境(10067)
- 易(9840)
- 机构
- 学院(195295)
- 大学(194295)
- 济(80635)
- 经济(78883)
- 研究(75221)
- 管理(69630)
- 理学(58493)
- 理学院(57685)
- 管理学(56695)
- 中国(56487)
- 管理学院(56300)
- 科学(45642)
- 京(42706)
- 所(39097)
- 财(38584)
- 农(35646)
- 研究所(35091)
- 中心(33189)
- 江(31947)
- 财经(29492)
- 范(28976)
- 师范(28685)
- 业大(27877)
- 农业(27423)
- 北京(27329)
- 院(26852)
- 经(26634)
- 州(25784)
- 经济学(24723)
- 省(24474)
- 基金
- 项目(125831)
- 科学(99440)
- 研究(93221)
- 基金(90033)
- 家(79036)
- 国家(78288)
- 科学基金(66195)
- 社会(61756)
- 社会科(57432)
- 社会科学(57412)
- 省(50333)
- 基金项目(46937)
- 划(42424)
- 教育(42175)
- 自然(40724)
- 自然科(39797)
- 自然科学(39788)
- 自然科学基金(39073)
- 编号(36745)
- 资助(36095)
- 发(32843)
- 成果(31077)
- 重点(29117)
- 部(27504)
- 课题(27380)
- 创(26465)
- 发展(26395)
- 展(25923)
- 国家社会(25069)
- 性(24877)
共检索到319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志强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不仅是由"三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必然要求。"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三个文明" 协调发展 必然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泰城 刘家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为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必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可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状况的改变,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加快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特色理论 协调发展 理论构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侯淑芳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是指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配合得当。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文
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三个文明"是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的有机统一体。用求真务实的精神 不断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是社科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三个文明" 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潜涛
协调发展指的是事物所有构成要素的适度发展,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品格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发展的偏向点、着力点,也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依据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矛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霞
协调发展重点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为了实现商品交换要求社会各部门之间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生产。但是,市场经济具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会破坏这种比例,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失衡,因此需要协调发展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遵循协调发展规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小宁 曹东勃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以先秦“物质元素与精神元素”的激烈辩驳、近代以来“物质优先与精神优先”的救国探索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科学理论为思想材料,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协同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逐步探索生发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治国方略。无论客观条件发生何种变化,“高水平”“螺旋式”“赋能型”始终作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核心要义贯穿其中。立足现实,当前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特征,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革新任务,亟待形成新的理论总结等诸多时代挑战。展望未来,面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应当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深化人文经济研究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开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荣时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于人口再生产要不要实行计划管理,能不能实行计划管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所面临的新课题。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预见到了人口再生产将发生根本的转变。社会主义的中国,根据革命导师的预见和论断,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人口再生产的计划管理,从实践上回答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晶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流动状态,其中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细分与产业分工、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是构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机制的外部框架。从产业内部分工、就业弹性、劳动参与率三个经济学视角研究区域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协调发展,其具体指向专业的目标与布局、方向与层次、规模与数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任君庆
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是新《职业教育法》的新规定,落实该项规定具有重要意义。类型教育、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三个维度阐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各有侧重,类型教育维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要全面把握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同为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三个核心理念;体系构建视维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在“体系内部”和“体系之间”两个方面着力;经济社会发展维度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技能社会建设等三个方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尊让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至今已经有 15 0多年的历史。纵观这段历史可以发现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必然性、曲折性、现实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是指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这一总趋势的不可抗拒性。社会主义的曲折性是指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 ,波折甚至暂时的倒退都会随时发生 ,要经过无数次的艰难反复社会主义才可能最终胜利。社会主义的现实性是指推进社会主义运动既要面向世界更应立足本国 ,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和本国国情相结合 ,走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曲折性和现实性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所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必然性 曲折性 现实性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序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手段。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和衡量问题,提出了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落脚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泰城 刘家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尚没有依据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在实践中表现为农村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因此,利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中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加快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能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新农村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探索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雷
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多次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