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9)
2023(1341)
2022(1159)
2021(1110)
2020(981)
2019(2168)
2018(2207)
2017(3555)
2016(2038)
2015(2388)
2014(2501)
2013(2425)
2012(2285)
2011(2100)
2010(2303)
2009(2151)
2008(2152)
2007(2146)
2006(1973)
2005(1769)
作者
(8749)
(7342)
(7337)
(6892)
(4483)
(3481)
(3198)
(2868)
(2779)
(2746)
(2589)
(2509)
(2497)
(2437)
(2421)
(2315)
(2162)
(2158)
(2106)
(2054)
(1989)
(1868)
(1857)
(1686)
(1677)
(1663)
(1662)
(1625)
(1563)
(1502)
学科
(5614)
经济(5610)
管理(5537)
(4890)
(4618)
(3732)
企业(3732)
生态(2850)
方法(2578)
理论(2105)
(1993)
森林(1993)
(1958)
(1911)
(1872)
数学(1864)
(1835)
植物(1804)
数学方法(1802)
生态学(1763)
(1758)
中国(1733)
环境(1714)
技术(1463)
(1441)
银行(1427)
农业(1372)
(1358)
教学(1307)
(1304)
机构
大学(34399)
学院(33435)
研究(13437)
管理(11689)
科学(10992)
中国(10266)
(9440)
(9409)
理学(9186)
理学院(9060)
(9043)
业大(8762)
管理学(8741)
管理学院(8702)
经济(8685)
(7935)
研究所(7396)
农业(7230)
北京(6486)
工程(6383)
(6060)
中心(6027)
(5621)
(5403)
(5273)
技术(5177)
林业(5068)
(4939)
农业大学(4782)
实验(4772)
基金
项目(23776)
科学(17184)
基金(16065)
(15973)
国家(15881)
研究(13713)
科学基金(12467)
自然(10187)
自然科(9872)
自然科学(9866)
自然科学基金(9693)
(9516)
(8472)
基金项目(8458)
资助(7169)
社会(6496)
科技(6289)
教育(6268)
计划(6111)
社会科(6092)
社会科学(6091)
重点(5860)
编号(4957)
科研(4757)
(4666)
(4415)
专项(4386)
创新(4203)
(4145)
课题(4015)
期刊
(13635)
经济(13635)
学报(10560)
科学(8161)
研究(8085)
(7966)
大学(7749)
中国(7424)
学学(7232)
农业(5332)
林业(5172)
管理(4819)
技术(4296)
教育(3656)
业大(3531)
(3405)
(3320)
科技(2834)
资源(2720)
图书(2599)
(2553)
业经(2318)
建筑(2275)
农业大学(2217)
自然(2171)
(2041)
金融(2041)
书馆(1893)
图书馆(1893)
技术经济(1844)
共检索到54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涌  李吉跃  冯仲科  
为解决以往我国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作中存在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根据与森林生态恢复工程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科学原理及工程技术方法,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系统集成的概念、技术流程和技术集成体系.技术流程包括:①森林退化的监测与诊断;②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的可行性分析;③集成规划与设计;④集成实施;⑤评估;⑥集成管理体系等.技术集成体系有:①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监测、诊断、发布与预测的集成技术;②不同层次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重构或重组集成技术;③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④森林生态系统信息网络重构与延展的集成技术;⑤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管理的系统集成技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厚华  傅德志  孙谷畴  
作者认为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 ,它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就森林植被而言 ,它主要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恢复可行性评价、恢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安全以及恢复理论 .其具体理论包括 :植被的发生与气候及气候的变迁耦合或生物的发生与环境耦合理论、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理论、生态演替理论和作为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理论等 .从国内大量的生态恢复重建实践来看 ,森林植被的恢复重建研究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注重探讨森林植被退化的进化与历史决定因素、注意研究恢复森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文发  雷静品  
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在空间上发展不均匀,无明显垂直分带,且分布分散,人为干扰严重。目前,在70多个植被类型中,森林类型占25个,江岸两侧海拔800m以下地区森林已经很少。森林类型中,马尾松、柏木林的分布面积最大,并在许多疏林中成为主要树种,主要是飞播或人工种植。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7.5%。库区薪炭林仅能满足农村用能总需求量的10.78%。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导致脆弱的土壤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生产力下降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库区土壤年侵蚀量达到2.9亿t。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对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将是长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传艳  周国逸  王春林  王旭  
该研究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及广东省1994—200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量化10年间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碳储量动态变化.其中OBPA是指疏林、竹林、经济林和四旁林.研究结果如下:1994—2003年广东省森林植被共固定碳41.67 Tg,碳密度增加了1.58 Mg/hm2;林下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占总碳库的38%~44%,凋落物层碳储量略大于林下层;不同类型森林的碳储量排列如下:针叶林>阔叶林>OBPA>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碳储量在11种林型中最大,南洋楹林最小;10年中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量皆有增长,幼龄林碳储量大幅度减少,中龄林碳储量小幅度波动,其碳储量始终高于其他4个龄级;阔叶林固碳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志泊  罗云深  
Based on software agent technology and the data from forest inventory system,a agent-based forest vegetation simulation(FVS)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established after studied both the agent technology and American FVS software.The agent technology was used to substitute for the manual updating and c...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允芬  李家永  陈永瑞  林耀明  
红壤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后, 对水分和热量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尽管林内穿透雨只占林外降水量的90%左右, 但相对湿度始终高于林外, 森林可以增湿、 调湿,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 林内气温、 地温始终低于林外, 随着林龄的增长, 这种作用愈加明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鹏  崔迎春  赵文君  舒德远  侯贻菊  丁访军  杨文斌  
【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顶极阶段>灌木灌丛阶段>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志清  李昌哲  
太行山是宝贵的国土资源,其总面积为11.4万hm~2,然而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樵垦,原始林早被破坏殆尽,森林覆盖率低,约为11%,逐酿成了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局面.因此,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切实有效的办法只能尽快恢复植被,重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屏障.人工造林绿化虽不失一种重建和发展植被的重要途径,但仅依靠人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军泽  陈锡云  岳辉  冯冲  
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与灌草层变化的阈值效应往往决定着生态恢复工程的成败,若忽视这一效应可能会引发其他生态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建设,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研究了典型红壤区自然和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和灌草层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前沿的生态阈值评估框架,利用线性模型和三种阈值模型(包括分段回归模型、阶跃函数模型以及通用模型)评估了不同恢复模式下两种盖度指标之间的阈值效应。模型评估结果的后验分布形式表明:在人工恢复乔木层与灌草层盖度之间存在阈值效应,而在自然恢复模式下则不存在;通过比较各个模型评估结果的精度可知,分段回归模型结果更加准确;进一步利用分段回归模型得出,当前人工恢复样地中乔木层盖度的阈值为42.85%(95%的置信区间为41.57%~44.13%),此时灌草盖度为58.75%,若超过乔木层盖度阈值会使得灌草层盖度开始降低。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红壤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宗胜  符裕红  喻理飞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结果表明: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呈减少趋势,早期减幅大,中后期减幅小;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演化受地貌因子、群落生活史、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大,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较小;凋落物现存量生物量与其分解失重率、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分解失重率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凋落物现存量碳密度变化规律与凋落物现存量变化规律一致,单位面积凋落物碳储量表现为碳源效应,且早期碳源效应较强、固碳能力不稳定,中后期碳源效应较弱、固碳能力稳定;凋落物碳密度(Y)与其现...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尉文龙  
山西吕梁林区,以近自然林业、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支撑,开展封山育林工程,改变了以往封育对象不合理、设计不科学、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等弊病。提出了科学规划、流域封育、综合治理、封育并重的基本思路,采取拉网垒墙、封死沟口、突出优势、合理开发等措施,实现了资源管护、林区开发、植被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促进了产业发展,改善了劳动强度,增加了职工收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吉定  郝铁山  张金香  
在1992~1994年对太行山花岗片麻岩低山区的群落类型、植被状况、土壤水分、生物量、枯落物及其容水量等指标进行全面调查和测定的基础上,对植物群落类型状况、植物群落、土壤水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植物群落的生态环境问题、封山后植物群落数量变化、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及促进封山育林育草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今后太行山及其类似地区封山育林、育草、育灌,实现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生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林业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焱  周旺明  于大炮  周莉  谷晓萍  吴志军  吴胜男  王晓雨  代力民  
森林在全球和区域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对于估算碳收支与平衡有重要意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作为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且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1988~2008年5期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长江上游地区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一期、二期)等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分析了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2000~201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天保工程实施前后10a长江上游六省区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二期(2011~2020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