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14)
2023(4488)
2022(3765)
2021(3544)
2020(2874)
2019(6190)
2018(6052)
2017(10950)
2016(6061)
2015(6790)
2014(6582)
2013(6428)
2012(6255)
2011(5556)
2010(5785)
2009(5173)
2008(5428)
2007(4852)
2006(4233)
2005(3905)
作者
(19025)
(16136)
(16066)
(15103)
(10403)
(7723)
(7143)
(6153)
(6141)
(5861)
(5711)
(5642)
(5344)
(5194)
(5124)
(4876)
(4797)
(4714)
(4675)
(4673)
(4198)
(4038)
(3910)
(3858)
(3631)
(3617)
(3581)
(3436)
(3354)
(3202)
学科
(20877)
经济(20847)
管理(12409)
(11836)
(10318)
企业(10318)
(8404)
方法(8157)
(6784)
中国(6618)
业经(6103)
理论(5938)
数学(5437)
数学方法(5285)
(4800)
教育(4648)
地方(4524)
农业(4424)
(4419)
(3980)
(3936)
贸易(3934)
文化(3810)
(3756)
(3607)
产业(3579)
(3385)
银行(3367)
税收(3351)
(3331)
机构
大学(91316)
学院(90353)
研究(35422)
(29043)
管理(28537)
经济(28259)
中国(24963)
科学(24516)
理学(24286)
理学院(23810)
管理学(23070)
管理学院(22890)
(20426)
(19259)
研究所(17888)
(17814)
(16396)
师范(16233)
中心(15209)
(15034)
(14729)
业大(14580)
农业(14159)
师范大学(13342)
(12901)
北京(12801)
(11705)
财经(11673)
科学院(10603)
(10534)
基金
项目(61297)
科学(47836)
基金(43790)
研究(43349)
(40031)
国家(39675)
科学基金(32309)
社会(26146)
社会科(24512)
社会科学(24504)
(23744)
基金项目(23166)
自然(21799)
自然科(21258)
自然科学(21250)
(21189)
自然科学基金(20849)
教育(20218)
编号(17881)
资助(16908)
成果(15663)
重点(14959)
(13581)
课题(13049)
(12979)
(12279)
计划(12017)
科研(11928)
创新(11378)
(11025)
期刊
(36246)
经济(36246)
研究(27630)
学报(19468)
中国(17788)
科学(17401)
(16646)
大学(14418)
教育(13974)
学学(13446)
农业(11454)
(10230)
管理(10088)
(6512)
金融(6512)
(6118)
业经(6091)
(6048)
技术(5806)
财经(5720)
图书(5524)
资源(5514)
业大(5487)
经济研究(5362)
(4934)
问题(4623)
林业(4616)
科技(4409)
书馆(4225)
图书馆(4225)
共检索到1369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嘉珏  何丽霞  
梅花与牡丹均为中国传统名花,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又居于名花之首。梅花、牡丹由于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花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但在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她们又都带有吉祥、喜庆的寓意。梅文化与牡丹文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成为中国花文化的一大特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仿云  
该文以栽培发展史为主线,比较分析了梅花、牡丹及其梅文化和牡丹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异同。结果表明:①在南北朝之前,梅的引种、观赏栽培及文化孕育均在牡丹之前,但自隋唐以来,梅花之整体发展便稍逊于牡丹。②梅花栽培及文化的发展都是渐进式的,品种演化从汉代到现代不断有新类型出现,梅文化则孕育和萌动于南北朝,发展于唐朝,形成于宋朝。③牡丹栽培及文化的发展都是跳跃式的,品种在唐代实现了从单瓣向复瓣和重瓣演化的飞跃,至宋代时已接近现代水平,而牡丹文化在唐代则迅速发展到它的顶峰。④梅文化的精髓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牡丹文化的实质则是对繁荣昌盛的民族理想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中华民族形...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莹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当代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新历史背景下,探究中国经济学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探讨了经济学与文化自信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中国经济学应考虑文化因素,同时也应更全面地融入文化需求,以建立更准确的经济学理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长征  周学春  
营销者对品牌象征意义形成机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品牌象征定位的执行效果。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产品象征意义形成机制的综合分析框架,并把品牌象征意义的形成概括为三个关键的过程(即文化意义转移、个体意义汲取/注入及社会互动),最后讨论了它的营销管理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衍德  
本文以海外实地调查材料为基础,论述了华人企业内部管理的两大要素——控制与效率,并探索其文化背景。指出这种控制的基础是家长式集权化的组织结构;其人事控制强调的是忠诚至上,生产控制注重的是现场指挥和刻意求精,销售控制营造的是应变能力与促销机制,财务控制策动的是少投入多产出、低库存快周转。这种独特的控制模式对企业效率的正面作用,具有局部见效快的显性特征。另一方面,这种带有保守倾向的控制模式对企业的负面作用,又具有制约全局的隐性特征。然而其正面作用并未被负面作用全部抵消。华人企业的控制一效率模式是家族利益至上这一传统文化的产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衍德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刘本新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向联合国的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提议成立“国际贸易组织”(ITO),想把它作为与国际货币基金、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并重,专门协调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经贸关系的第三个国际性组织机构。从1947年4月开始,筹备委员会在瑞士日内瓦作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即《哈瓦那宪章》)的起草工作,并达成了有关协议123项。由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一时未能生效,因此会议便将这些协议连同《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岗  黄震方  
与国外相对成熟的旅游人类学相比,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相对薄弱。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要素的泛化、形成与变迁机制不明、系统结构不清晰以及对旅游文化开发指导性不强等几个方面。文化概念本身的宽泛与抽象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试着引入符号人类学中"意义"的概念,结合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确立旅游文化的二维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结论:在旅游文化演化的不同阶段,"意义的博弈"解释了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变迁机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小平  王重鸣  
本文提出了在不同工作情景下对组织承诺研究的两种思路。在此基础上 ,又提出了一个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过程模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守军  陈佩佩  孙来文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存在区域差异、校际差异和学科门类差异。国家重点学科分布象征着政治、经济、学术的结构同构性;象征着我国大学分层和学科分层;象征着政府建立高等教育中心的努力;象征着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差异性分布和非对称性安排;象征着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生产性。要实现国家重点学科的正态分布,政府要在考虑大学学科的"能力生长点"基础上,建立国家重点学科进退场机制,打破国家重点学科"终身制"和"大学所有制",采用"建设周期制"和"社会所有制";打破学科垄断,培育学科竞争力量,建立国家重点学科竞争格局;鼓励和督促国家重点学科"反哺"弱势大学的弱势学科,开辟西部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特区";大力扶持人文社会...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昌用  
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是当前我国城乡差距的三大历史背景。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从计划性和跨越式转向自发性和渐进式,总体上取得了成功,而融入全球化潮流则加速了这一过程。但是,涉农领域市场化的滞后造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短板——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稳定城市化滞后。随着城市对农民工限制的取消、农业税的取消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户籍制度的实际影响大大削弱,农村土地制度才是深化涉农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由于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是当前我国涉农领域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翁东玲  
以出口为异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雁形模式、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爱山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中堂  
实现现代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普遍愿望,也是当时美国"冷战"的产物。现代化理论宣传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主张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所以曾遭致环境保护主义和许多"左"的理论批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此理论无法使国家持续发展。所以,经过二三十年热潮后,各种现代化理论均已走上终结。中国共产党人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持一种独特的理解。在现代化的测度和衡量方面,应以国家为单位。到2050年之前,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只是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用联合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人类发展指标体系,完全可以确定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