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09)
2023(8734)
2022(7199)
2021(6897)
2020(5272)
2019(12261)
2018(12241)
2017(23254)
2016(12460)
2015(14027)
2014(14004)
2013(13795)
2012(13009)
2011(11910)
2010(12086)
2009(10891)
2008(10622)
2007(9387)
2006(8863)
2005(8142)
作者
(35707)
(29633)
(29470)
(27714)
(18834)
(14334)
(13216)
(11338)
(11288)
(10809)
(10220)
(10147)
(9850)
(9511)
(9039)
(9036)
(8853)
(8834)
(8732)
(8523)
(7621)
(7336)
(7156)
(6981)
(6824)
(6697)
(6614)
(6570)
(5994)
(5905)
学科
(53453)
经济(53398)
(28942)
管理(28677)
地方(21108)
(20590)
企业(20590)
中国(18661)
(18063)
业经(14532)
方法(13268)
农业(12648)
地方经济(10964)
(10467)
(10088)
理论(9801)
数学(9658)
数学方法(9538)
(9501)
金融(9498)
(9475)
(9470)
银行(9461)
(9279)
(9268)
贸易(9254)
环境(9042)
(8814)
技术(8618)
(8475)
机构
学院(172954)
大学(167001)
(64058)
研究(63430)
经济(62369)
管理(60959)
理学(50172)
理学院(49412)
中国(48705)
管理学(48581)
管理学院(48217)
科学(39724)
(38117)
(32240)
(30041)
(29314)
(29195)
中心(29116)
研究所(28907)
(28753)
师范(28468)
北京(24873)
(24289)
业大(23521)
(23263)
师范大学(22732)
农业(22512)
财经(22359)
技术(21255)
(20918)
基金
项目(107901)
研究(84127)
科学(83580)
基金(72480)
(62614)
国家(61952)
科学基金(52338)
社会(50403)
社会科(47519)
社会科学(47507)
(45606)
基金项目(39216)
教育(37998)
(37584)
编号(36528)
自然(31932)
自然科(31069)
自然科学(31064)
(30652)
自然科学基金(30443)
成果(29987)
资助(28885)
课题(26867)
发展(24714)
重点(24563)
(24268)
(22838)
(22556)
(21752)
创新(21220)
期刊
(87168)
经济(87168)
研究(55192)
中国(43453)
(28823)
教育(27712)
科学(24030)
管理(23642)
学报(23558)
(22025)
农业(20054)
(18464)
金融(18464)
大学(17906)
业经(17230)
技术(16906)
学学(16232)
经济研究(13072)
(11232)
问题(11151)
图书(11080)
财经(10031)
资源(9962)
(9760)
(9069)
(9031)
论坛(9031)
商业(8999)
(8741)
职业(8600)
共检索到283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跃龙  陈伟海  黄保健  
本文按开发历史、区位条件、知名度和运营现状,将目前分布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403处旅游洞穴分为历史名洞、经典名洞、新式洞穴、起步洞穴四大类,将它们的开发模式总结为无主题式和主题式两大类型,并简要概括各自的内涵、特征和演变,认为它们是洞穴旅游在特定阶段的产物,其中前者经历了旅游洞穴漫长的开发历史,曾对促进洞穴旅游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后者将是洞穴旅游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然后按主题式开发的基本流程,以广西巴马百么洞为例,将其景观分为六大类,通过与国内其它同类洞穴景观及与周边类似洞穴景观的对比,概括其资源特色;并结合其市场条件,将开发主题定格为"大气、霸气和灵气",提出"一心二线二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韦跃龙  陈伟海  罗劬侃  李成展  
以时间为主线,运用归纳总结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国旅游洞穴的保护方式进行分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保护方式,主要有无序自发、有序被动和有序主动3种类型。1950年以来,基本沿无序自发→有序被动→有序主动的趋势演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融"主体-客体、研究、开发、保护、管理、反馈"多位一体的保护式开发新模式。其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内核,是该模式的"发动机"及运行和操作的中枢,由其衍生出的开发、保护、管理、研究四大运行系统与反馈系统一起构成外核,是该模式的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及结果。该模式的运行是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韦跃龙  陈伟海  罗劬侃  李成展  
以时间为主线,运用归纳总结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国旅游洞穴的保护方式进行分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保护方式,主要有无序自发、有序被动和有序主动3种类型。1950年以来,基本沿无序自发→有序被动→有序主动的趋势演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融"主体-客体、研究、开发、保护、管理、反馈"多位一体的保护式开发新模式。其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内核,是该模式的"发动机"及运行和操作的中枢,由其衍生出的开发、保护、管理、研究四大运行系统与反馈系统一起构成外核,是该模式的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及结果。该模式的运行是以管理系统为操作系统和主线,经主体-客体系统启动研究系统,确定洞穴的特色,再对其他系统进行分析和构建;同时以反馈系统为调整系统和副线,实时评估运行效果,不断调整、更新各系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长春  王晓青  孙小银  武传震  
研究旅游洞穴的环境变化,关键是要弄清洞穴开放后,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的影响。通过实地测量沂源九天洞洞穴空气温度、湿度、CO2浓度、水化学特征和游客量的变化,研究旅游洞穴环境变化中的人为影响,并把它与自然影响做简单的比较。沂源溶洞环境变化研究将为洞穴景观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其他洞穴的保护起借鉴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何小芊  刘宇  
岩溶洞穴是一类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溶洞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分析江西岩溶洞穴旅游资源地理概况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溶洞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境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岩溶洞穴有31处,在地理分布上具有范围广泛、局部集中、多分布在山地与丘陵地区的特点;旅游开发模式可分为独立型、组合型、依托型和逆向型4种类型;做好资源调查与开发论证、采用主题式开发、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加大对溶洞旅游的宣传、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旅游开发的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时琴  贺卫  卢兰  贾真真  
喀斯特洞穴是贵州省一种普遍性资源,也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贵州在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大多数缺乏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缺乏文化价值的分析与挖掘,缺乏良好的保护意识和可靠的保护措施,致使大多数珍贵的地下资源宝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坏。因此本文在"中法联合洞穴考察"的基础上对贵州洞穴资源实际调查,从科学研究、历史考古、艺术观赏、娱乐探险、医疗保健等价值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清林  熊康宁  李坡  杜芳娟  
旅游审美是旅游者在现实而具体的旅游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一样,旅游审美活动也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这四种审美心理要素的深入分析是解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关键。对喀斯特洞穴探险而言,其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不仅能通过刺激游客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来获取美感,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通过体力和技术的挑战,刺激挑战者的心灵,达到更高层次的愉悦。本文通过对喀斯特洞穴探险旅游审美心理四要素进行分析以及对洞穴探险者的审美体验倾向进行调查,发现在洞穴探险旅游活动中,审美心理的四要素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产生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洞穴探险者也具有不同的审美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文孝,李坡,苏维词  
本文讨论了喀斯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的含意、类型和特性。采用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离散度对洞穴景观多样性进行了定量表达与评判。阐述了人工作用对洞穴景观多样性的影响。对旅游洞穴景观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保继刚  侯灵梅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即游客为经济人的情况下,同一地域内洞穴类旅游地的空间竞争表现为替代性强的空间竞争,其结果为区位好、资源价值高、知名度大的洞穴替代区位差、资源价值低、知名度小的洞穴。而在非市场竞争条件下,同一地域内的洞穴旅游地空间竞争结果受到旅游地内外部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确定性。企业经营因素、政策因素等有可能超越资源、区位、知名度等因素,对洞穴类旅游地间的空间竞争格局的形成发挥作用,导致市场的重新分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德浩  覃厚仁  
虽然人们长期地使用洞穴这一术语,洞穴学也已发展成一门学科,但时至今日,对洞穴仍然没有一个获得一致公认的较为确切的定义。现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是:洞穴为人所能进入的天然的地下空间。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对于水和小型洞穴动物说来(常为若干毫米),岩石中更小的空间和裂隙都是它们存在和活动的场所,因而将小裂隙、甚至人工开凿的地下通道和掘穴动物所造成的地下孔洞也归入洞穴范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静  宋林华  
云南弥勒县白龙洞发育于三叠纪灰质白云岩中,洞中碳酸钙景观的风化现象比较明显。本文从洞穴风的影响和碳酸钙沉淀条件两方面分析风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岩系统的特点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它可以通过控制洞腔形态影响洞穴风速变化; ②水中CO2排放通量受滴速影响成为新洞积石形成的决定条件之一; ③利用HYDROWIN程序,证明了洞穴滴水的主要矿物成分对景观物质组成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亮星  周忠发  范宝祥  汤云涛  闫利会  安丹  朱粲粲  
为探究喀斯特洞穴内部空气变化特征,揭示喀斯特洞穴通风效应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化模式,于2016年1月~2019年6月间两个监测周期对贵州绥阳麻黄洞洞内外温度、湿度、CO_2浓度以及气压进行为期32个月的数据采集,并基于相关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麻黄洞存在3种通风模式:限制性通风模式、积极性通风模式和过渡阶段。其中夏季主要为限制性通风模式,洞内外气流交换较弱;冬季主要为积极性通风模式,洞内外气流交换运动明显,春季和秋季处于过渡阶段,两种模式交替存在。(2)洞道结构影响通风模式,同样,通风效应影响洞穴空气环境变化。根据洞道结构和通风效应对洞穴空气环境的影响可以将麻黄洞洞道分为3个部分:空气环境变化较大的1#~5#监测点、空气环境变化逐渐减小的6#~9#监测点以及空气环境稳定的10#~15#监测点。(3)受特殊的洞道结构影响,洞道中6#~9#存在"狭管效应"引起的"峡谷风",使得春秋两季洞道中部存在明显气流。基于模型分析洞穴通风效应及其对洞穴空气环境影响,研究喀斯特洞穴通风模式及其变化特征,对洞穴沉积物形成及气候变化及碳循环模式研究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筱筠  兰智妮  
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不当导致的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旅游开发脱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研究以巴马瑶族自治县为对象分析"旅游减贫"与"旅游致贫"之间的冲突。通过实地走访巴马贫困村了解贫困居民生活状况,提出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提高贫困居民素质、强化旅游地社区功能的针对性策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慧云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艳红  陆玉麒  周玉翠  闫保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一枝独秀,发展势头强劲,湖南省旅游业也在不断攀升,湖南省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来湘旅游的入境游客中的核心部分来自港、澳、台地区,而国内客源中广东游客占了近三成,再加上西面张家界,南面长株潭(“红色旅游”资源)等旅游大市的冲击,使位于湘北的洞庭湖区旅游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洞庭湖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目前,进一步利用湖区旅游资源优势,克服湖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加强对洞庭湖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走具有湖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道路,对促进环洞庭湖经济圈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