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45)
2023(10429)
2022(8726)
2021(7783)
2020(6221)
2019(14120)
2018(13802)
2017(26145)
2016(14228)
2015(16093)
2014(16172)
2013(16074)
2012(15229)
2011(14020)
2010(14316)
2009(13515)
2008(13536)
2007(12341)
2006(11293)
2005(10865)
作者
(42171)
(35292)
(35052)
(33242)
(22490)
(16715)
(15809)
(13525)
(13487)
(12746)
(12261)
(11776)
(11502)
(11470)
(11158)
(10769)
(10403)
(10153)
(10150)
(10096)
(9126)
(8651)
(8485)
(8068)
(8032)
(7946)
(7910)
(7888)
(7103)
(6959)
学科
(65461)
经济(65366)
管理(43658)
(43132)
(33649)
企业(33649)
中国(22854)
(21053)
地方(20229)
方法(19703)
业经(18410)
(16962)
(15638)
数学(15319)
数学方法(15182)
农业(14697)
(12727)
银行(12711)
(12394)
金融(12391)
(12368)
(11694)
(11660)
(11453)
贸易(11438)
环境(11389)
(11214)
(11011)
地方经济(10840)
(10695)
机构
学院(211366)
大学(208886)
(90619)
经济(88688)
研究(77676)
管理(77073)
理学(64230)
理学院(63446)
管理学(62569)
管理学院(62147)
中国(59769)
(45958)
科学(44542)
(44404)
(39468)
(35394)
(35200)
研究所(34956)
中心(34549)
财经(33283)
(29886)
(29847)
师范(29585)
北京(29555)
业大(28509)
经济学(27908)
(27857)
(27821)
农业(27096)
(25210)
基金
项目(131096)
科学(103934)
研究(101009)
基金(93063)
(79999)
国家(79212)
科学基金(67775)
社会(65588)
社会科(62189)
社会科学(62182)
(52752)
基金项目(48258)
教育(45529)
(43445)
编号(41497)
自然(40108)
自然科(39131)
自然科学(39123)
自然科学基金(38400)
资助(37366)
成果(35156)
(34383)
课题(30209)
重点(30092)
(29556)
(28943)
发展(28233)
(27750)
(27683)
国家社会(27176)
期刊
(114656)
经济(114656)
研究(71385)
中国(52601)
(35430)
(34624)
管理(32514)
学报(29958)
科学(29220)
教育(28497)
(23990)
金融(23990)
大学(23979)
农业(23933)
学学(22249)
业经(20057)
技术(19179)
经济研究(17546)
财经(17496)
(15181)
问题(15079)
(12606)
(11325)
世界(10860)
技术经济(10580)
现代(10187)
(10086)
论坛(10086)
图书(9998)
商业(9987)
共检索到348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尹俊芳  
21世纪是文化生产力唱主角和成为硬通货的时代。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发展文化生产力既有其外部影响因素,又有其内在发展动力机制。其中,科学技术是助推器,文化体制改革是根本动力,文化创新是核心动力,文化消费力是内生动力,文化供给力是重要推动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新宁   蔡薛文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在理论层面,新质生产力在驱动高质量发展中始终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并形成了集中统一领导机制、发展动力塑造机制、经济社会整合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制、社会价值凝聚机制、人类文明重塑机制等独特的动力机制,践行着以科技现代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这六个方面机制的形成,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升华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关照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在实践层面,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以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导向的价值立场;要发挥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优势;要形成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开放的体制保障,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潘家耕  
当代,文化与生产力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文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认识生产力发展的这一时代特征,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主张从创新文化理论、构建文化发展体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推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等方面来推动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晏玲  
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个论断几乎成了当前理论界的定论,然而笔者认为,这个命题仅指需要的主导的、基本的职能而言才能成立.因为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构成生产力发展动力.那些置身于生产之外的与生产力不发生积极关系的需要,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内在动力.例如,腐化、堕落的生活需要、超前需要、不健康不文明的享乐需要等,这些需要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能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不合理的需要之所以得以产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主客观的分离.需要的内容(物质的和精神的)是客观的,需要的形式是主观的,主观形式一旦脱离客观内容,就会产生异化的需要.同时,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都要受到外部条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制约,忽视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国臣  果永宽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文化产业要加强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研究,提高创造型、应用型和基础型三种类型文化生产力水平,发挥好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张力大、面临突破性机遇两个优势,加强文化劳动资料和材料的生产,科学把握好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消费两个要素关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莹   刘铿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于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质变,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劳动者在科学技术驱动下更大规模、更高效地结合起来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进以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在实践中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能、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生产和流通组织、以数据要素为牵引的要素优化组合、以高新产业为引领的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新质生产力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形式赋能创新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赋能协调发展;通过提高自然条件的利用效率赋能绿色发展;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开放发展;通过催生民生导向的生产关系赋能共享发展,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将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规范数字平台发展、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培育产业优势作为政策着力点,激发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尧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媒介融合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也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展文化产业,从而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首先指出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其次探讨媒介融合条件下的发展新思路,最后提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学钢   李志远  
全面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赋能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剧的历史交汇时刻,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跃迁方向,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将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剖析了二者在创新驱动、数智赋能、绿色低碳、质效提升及供需匹配方面的内涵一致性;进一步从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及新动能等维度阐发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本文认为,数据要素应用、新旧动能转换、公平效率矛盾及旅游产业新生态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待思考的关键性问题;应从创新、制度、主体及保障等多元路径协同发力,切实提升旅游业发展动能,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最大效力。最后,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展望,指出规避“概念炒作”、平衡“新质”与“旧质”关系,厘清权力清单和管理边界是热研究背后应关注的冷思考。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钱德元  滕福星  
在当今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融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生产力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文化以产业化的形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以精神力量和生产力的形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总体来看,这种竞争集中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上,而其背后实质却是文化的竞争,这也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新态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幸平  
经济的文化化以及文化的经济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但是由于对生产力概念的实体性认识,导致我们偏重于文化发展的物质内容而忽视了它的价值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概念出发使我们更能够认识和全面把握生产力与文化产业化的关系。这有助于改变实体性思维方式和认识,注重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意义,从而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保护民族文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秀生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种种矛盾,无不根源于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定国情,而生产力落后又是造成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应用实证的方法探索生产力范畴的内在矛盾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揭示我国经济的基本属性和发展的动态特征.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矛盾,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昌森  
文化生产力系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为其构成要素。 21世纪将是文化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世纪。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劳动能力”单纯看成体力、体能方面的能力,把“生产资料”看成有形的如机器设备、矿山、厂房、能源等物质生产资料。事实上,所谓生产力,本来就包括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忽视文化生产力的“生产力”是片面的。所以,必须十分重视文化生产力的研究与开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帆  
伴随着全球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后工业社会"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体系重构的主导产业。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多层级动力机制及其区域城市化效应"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讨论。结论为:(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时空演变态势上既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期发展阶段趋同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2)转型期政府—市场、政府—企业、中央—地方等关系,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程度以及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形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动力机制。(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集聚促进了巨型城市区域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体系的组织模式,但有别于西方的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效应需考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的影响。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张庚发  
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过程中的要素也是历史的、变化的,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先由其内部某些生产要素变化的发展开始的。因此,先进的生产力要靠先进生产要素支撑,稀缺生产要素要靠合理的分配机制吸引,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廷  黄莉  
京津冀地区区域协同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严重的诟病,区域内部恶性竞争明显,缺乏科学合理的区域协同发展合作机制,严重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动力模型,从区域发展动力分析入手,引出区域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分析京津冀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要素禀赋优势突出,但产业同构化严重,区域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区域聚集能力低下,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明确三地定位与分工,制定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区域辐射能力提升等实施路径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