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2.77.15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51)
2023(13582)
2022(11264)
2021(10599)
2020(9127)
2019(20970)
2018(21248)
2017(40976)
2016(22455)
2015(25404)
2014(25611)
2013(25315)
2012(23531)
2011(21455)
2010(22386)
2009(21387)
2008(21516)
2007(19391)
2006(18001)
2005(16939)
作者
(66494)
(55246)
(55068)
(52980)
(35489)
(26253)
(25131)
(21341)
(20915)
(20160)
(19191)
(18660)
(18169)
(18160)
(17515)
(17062)
(16331)
(16109)
(15995)
(15715)
(14362)
(13639)
(13573)
(12772)
(12557)
(12487)
(12460)
(11939)
(11368)
(10732)
学科
(109674)
经济(109578)
管理(69308)
(61567)
(52144)
企业(52144)
方法(43419)
数学(37839)
数学方法(37218)
中国(28836)
(27693)
(24372)
(23533)
(23362)
地方(22451)
业经(21652)
(19145)
银行(19120)
(18281)
(17494)
金融(17492)
理论(17211)
(17116)
(16285)
贸易(16272)
(16253)
财务(16192)
财务管理(16151)
(15746)
企业财务(15328)
机构
大学(334412)
学院(331183)
(143634)
经济(140537)
管理(122562)
研究(116655)
理学(102168)
理学院(100927)
管理学(99005)
管理学院(98332)
中国(92257)
(72975)
(72060)
科学(68686)
(60348)
财经(55541)
研究所(54003)
(52814)
中心(51636)
(50170)
(49446)
北京(46534)
经济学(45507)
(44748)
师范(44321)
业大(43302)
(41699)
(41373)
财经大学(41042)
经济学院(40459)
基金
项目(199969)
科学(157141)
研究(146289)
基金(145233)
(126629)
国家(125612)
科学基金(106568)
社会(93181)
社会科(88367)
社会科学(88339)
(76514)
基金项目(74882)
教育(68620)
自然(67816)
自然科(66203)
自然科学(66186)
(65097)
自然科学基金(64999)
资助(61732)
编号(58506)
成果(50075)
重点(46010)
(45058)
(43151)
课题(42132)
(40292)
教育部(38848)
国家社会(38766)
(38751)
科研(38027)
期刊
(173580)
经济(173580)
研究(111514)
中国(70065)
(58850)
管理(51911)
学报(50152)
科学(46809)
(43880)
教育(39214)
大学(38717)
(36946)
金融(36946)
学学(36222)
技术(30533)
财经(30366)
经济研究(28919)
农业(28513)
(26278)
业经(24774)
问题(22536)
统计(18339)
技术经济(18325)
(17864)
(16434)
(15991)
国际(15801)
理论(15761)
商业(15467)
现代(15402)
共检索到531515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璋  唐兆涵  
2015年末以来,中央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种提法暗含着一个共识和假定,即在此之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偏重需求管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需求管理并不能解决长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然而一个事实却是,我国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下,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在偏重需求的管理模式下,供给方面却没有出现制约经济增长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本文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从根源上剖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认为其是我国未来长期中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本文还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闫衍  刘晓光  
2016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在持续探底中开始呈现企稳的迹象,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硬着陆"的可能。2016年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充分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依然面临四大方面的问题: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还没有完全找到;二是稳增长政策并没有缓解宏观经济深层次问题;三是短期产出与中期潜在产出的负向强化机制、超国民收入分配所带来的"消费—投资"困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收益下滑所带来的进一步"脱实向虚"三大新难题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摆脱持续探底困境的核心障碍;四是当前宏观经济的短期企稳构建在大规模政策宽松和泡沫化房地产复苏之上,还没有形成持续复苏的基础。2016年下半年,中国宏观...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昶  
降低税负和推进市场化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本文利用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联合考察了宏观税负、市场化及其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受到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同时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受到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结合市场化的进程,并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思考税负水平的问题。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地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并且要适度地降低宏观税负水平,如此方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昶  
降低税负和推进市场化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本文利用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联合考察了宏观税负、市场化及其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受到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同时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受到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结合市场化的进程,并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思考税负水平的问题。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地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并且要适度地降低宏观税负水平,如此方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烝  张小莉  
2017年4月,中国财政学会2017年年会暨第21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财税改革与财政政策"举行了主题论坛,来自国家部委、国家高端智库第一批试点单位、科研机构、高校、地方财政部门的专家代表汇聚一堂,分别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如何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几个侧面展开了广泛的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经济形势企稳向好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烝  张小莉  
2017年4月,中国财政学会2017年年会暨第21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财税改革与财政政策"举行了主题论坛,来自国家部委、国家高端智库第一批试点单位、科研机构、高校、地方财政部门的专家代表汇聚一堂,分别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如何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几个侧面展开了广泛的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经济形势企稳向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那艺  贺京同  付婷婷  
在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直接税比重已成为调整现行税收结构的重要方向。据此,本文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以生命周期跨期选择模型为基本模型,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不同税收结构对居民消费路径与福利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税收结构中的直接税比重与居民福利水平存在一种类似于倒U型的关系,即较低的直接税比重与较高的直接税比重都会损害居民的长期福利,而当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重相接近时,居民可获得较高福利水平,且这一实验结论未随被试者的学习效应而发生改变。其政策启示是,尽管我国当前的直接税比重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偏低,但在优化税收结构的过程中应把握好直接税比重的提升力度,确保直接税与间接税在整体上维持相对接近的比例范围,从而实现居民福利水平的稳定与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亚丽  
通过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所蕴含的宏观经济均衡思想,认为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于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仍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肯定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的当代价值,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义。同时分析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指出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建立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亚丽  
通过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所蕴含的宏观经济均衡思想,认为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于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仍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肯定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的当代价值,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义。同时分析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指出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建立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坤  于树一  
2016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依旧低增长,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结构性改革进展的评估发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结构性改革乏力问题,这是世界经济未能摆脱低增长困境的主要原因。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也遭遇较大瓶颈。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能,需要在全面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含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找准"痛点"发力。"痛点"最终落在产业结构上,既要弥补服务业的先天不足,又要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在财政运行呈现若干结构性特征、财政资源相对不足的前提下,可着力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新动力推动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坤  于树一  
2016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依旧低增长,通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结构性改革进展的评估发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结构性改革乏力问题,这是世界经济未能摆脱低增长困境的主要原因。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也遭遇较大瓶颈。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能,需要在全面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含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找准"痛点"发力。"痛点"最终落在产业结构上,既要弥补服务业的先天不足,又要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在财政运行呈现若干结构性特征、财政资源相对不足的前提下,可着力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许光建  佘欣艺  
2019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总体形势稳中趋缓,长期稳中向好。预计2020年经济发展压力仍然较大,继续维持稳中趋缓的形势,主要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需求短期提振难度较大和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建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振需求,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切实缩小收入差距,毫不动摇地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琦  
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宏观经济思想完成了从"综合平衡"到"宏观调控"范式的转换,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治理三次经济过热的实践。1993年到1997年,中国宏观调控的思想基本形成,并成功运用于经济"软着陆"。1998年到2012年,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充分展现,突出表现为应对两次外部经济冲击。2013年至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宏观调控的新亮点。中国的"宏观调控"这一概念,在内涵上远大于宏观经济学中的"需求管理政策"。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也都被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当中,这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最典型的特征。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有利的一面在于,当面临外部冲击时,政府可以动用一切能够动用的政策工具,将外部冲击导致的总需求下滑迅速调整到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水平,甚至超过潜在增长率水平;不利的一面在于,以牺牲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长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新的亮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基于中国1978~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检验后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两套资本存量核算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来源及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政策进行了效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属于典型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最主要来源,TFP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本、劳动力和TFP三驾马车平衡拉动,形成了现阶段的资本投入与TPP反向角力态势;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源于资本投入与TFP双重差异,但TFP差异是最重要因素;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下中国经济复苏属于典型的"投资主导型复苏",是以牺牲中国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战奎  
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基于新常态背景,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宏观战略。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政府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管理职能,利用新思维开拓新的发展局面。进行供给侧改革,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把握时代特征,在科学化、合理化的基础上,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利用新思维,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