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75)
- 2023(6362)
- 2022(4933)
- 2021(4523)
- 2020(3775)
- 2019(8528)
- 2018(8853)
- 2017(17724)
- 2016(10076)
- 2015(11597)
- 2014(11978)
- 2013(11913)
- 2012(11208)
- 2011(10171)
- 2010(10569)
- 2009(10221)
- 2008(10357)
- 2007(9606)
- 2006(9127)
- 2005(8779)
- 学科
- 济(43451)
- 经济(43397)
- 业(25885)
- 管理(25485)
- 企(17673)
- 企业(17673)
- 中国(17152)
- 农(16248)
- 方法(14421)
- 数学(12599)
- 数学方法(12427)
- 制(11765)
- 财(10833)
- 业经(10801)
- 地方(10582)
- 农业(10541)
- 学(10325)
- 银(9462)
- 银行(9437)
- 行(9068)
- 贸(8805)
- 贸易(8798)
- 易(8558)
- 融(7732)
- 金融(7730)
- 体(7721)
- 发(7502)
- 税(6730)
- 产业(6300)
- 税收(6287)
- 机构
- 学院(155419)
- 大学(154635)
- 济(63179)
- 经济(61708)
- 研究(58118)
- 管理(51677)
- 中国(46191)
- 理学(42343)
- 理学院(41793)
- 管理学(40976)
- 管理学院(40702)
- 科学(36231)
- 京(35053)
- 财(32850)
- 所(32199)
- 农(30508)
- 研究所(28660)
- 中心(25629)
- 江(25358)
- 财经(24906)
- 农业(23645)
- 业大(23632)
- 北京(23428)
- 经(22193)
- 范(21508)
- 师范(21325)
- 州(20894)
- 院(20366)
- 经济学(19767)
- 省(19047)
- 基金
- 项目(91366)
- 科学(69153)
- 研究(66937)
- 基金(63358)
- 家(56829)
- 国家(56388)
- 科学基金(44900)
- 社会(40495)
- 社会科(38112)
- 社会科学(38101)
- 省(35114)
- 基金项目(33002)
- 划(30590)
- 教育(29904)
- 编号(28135)
- 自然(27894)
- 自然科(27107)
- 自然科学(27094)
- 自然科学基金(26552)
- 资助(26039)
- 成果(24788)
- 重点(21640)
- 发(21587)
- 课题(20465)
- 部(19666)
- 性(17753)
- 创(17710)
- 科研(17264)
- 发展(17025)
- 计划(16808)
共检索到253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维西
我国北方地区以人工林为代表的人工植被建设中正面对一个严峻问题-土壤干化。土壤干化是北方少雨地区人工植被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因植物蒸腾过量耗水造成的植物根系作用范围内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地严重亏缺,天然降水已不能有效予以补偿,土壤表层板结.土壤紧实度增大,从而导致植物生长明显衰退以至大面积干枯死亡。土壤干化已成为这一地区人工植被建设的严重隐患。造成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的直接原因是植被类型选择不当,群落密度过大和群落生产力过高。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的防治对策是,在正确的植被建设思想指导下,依据当地的生物气候生产力因地制宜地选择植被类型,大幅度降低群落密度,合理调控群落生产力,以保持植物蒸腾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晗生
人工植被在北方旱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开展建设,必须讲求水分平衡。基于此,作者通过考察长期的经营实践,从土壤水分角度讨论人工植被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匹配问题。阐述了普遍发生的人工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对植被自身的不利影响以及其可调控性,并进一步对调控途径和措施进行了分析。表明人为采取措施可以将土壤干化现象加以调节和控制,如局部带状或团块状种植、疏伐、轮作、休闲、灌溉等。在贯彻适地适种原则的基础上,还需选择耗水量少的抗旱节水植物和可维持土壤水库水平的密度或盖度,这是保证人工植被稳定持久值得重视的又一重要方面。预防土壤干化是首要的,需多途径相互结合进行调控。对土壤干化过程的调控实际上就是...
关键词:
人工植被 土壤干化 水分平衡 旱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克勤 王斌瑞
本文对采用集水造林措施的两种密度人工刺槐林的产流、土壤水分变化、水量平衡以及林木生长情况与常规造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集水造林能增加植树带径流收获量,提高土壤含水量,使更多的降水渗入到根际区以下的深层土壤,防止了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严重亏缺———土壤干化的发生,以及所导致的林木生长不良等问题。其中,以密度较小的8m2拍光处理的效果最佳,生长季汇集径流量的20%以上将贮留于土壤中,有效地补充了深层土壤水分,促进了林木生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晗生
黄土高原普遍发生的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现象,从一个独特角度恰当反映了环境对植被的限制作用。由于人工林草植被不同于天然植被,其负反馈调节机制脆弱,这种植物生长用水与环境供水之间的矛盾表现,使人工林草植被生长滞缓,稳定性下降,甚至导致其衰亡,并对后续深根性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后续天然植被或者浅根性植物却仍然能够继续良好发育。显然,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对追求一定的经济目标来说有其不利性,但对于防止土壤侵蚀并不一定就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根据经营目标区别对待人工林草植被的稳定性。人工林草植被的自然化过程研究是有关生态恢复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关键词:
植被建设 土壤干化 反馈效应 黄土高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洪松 王克林 邵明安
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土壤干层)是人工林草植被过度耗水导致土壤水分负平衡的结果。概述土壤干层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干层的特征、类型、量化指标、成因、分布、危害及其缓减对策,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黄土区 土壤干层 植被恢复 土壤水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彤彤 陈银萍 陈云 赵镇贤 李玉强
围栏封育和人工植被建设作为两种有效的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在中国北方风沙区的草地管理中被广泛应用。为明确中国北方风沙区内生态恢复措施对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文选取了52篇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探讨退化草地采取两种恢复措施(围栏封育和人工植被建设)不同年限(≤5年、5~15年、> 15年)后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围封与人工植被建设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P <0.05),各元素含量的增加幅度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围封恢复后植物群落叶片和根系全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26%和4.72%(P <0.05),叶片全N和全P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8.41%和44.54%(P <0.05);2)两种措施相比,3种恢复年限尤其是恢复年限> 15年时,人工植被建设后土壤有机C含量、全N含量增加幅度更大,说明人工植被建设对土壤的恢复效果更好;3)长期围封(> 15年)下C?N显著增大38.97%(P <0.05),说明围封措施可能引起土壤中N元素缺乏加剧;人工植被建设后期表层土壤C?P和N?P分别显著增大116.78%和89.04%(P <0.05),说明人工植被建设可能引起土壤中P元素缺乏。两种恢复措施均能提高土壤质量,但土壤恢复前初始有机C含量低,C元素增长率高于N、P元素增长率,在长期围封与人工植被建设后期分别出现土壤中的N、P元素缺乏,需要向土壤中补充N、P元素,进一步促进退化草地的恢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玉梅,郭焕成
我国北方地区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对缓解人地关系紧张趋势,平衡耕地总量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农牧交错地带。本文从北方地区整体角度并结合农业部利用美国陆地卫星1:10万TM图象所作的典型调查区资料分析了北方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时空特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北方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评价,对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海波 刘方 刘元生 何腾兵 苏英格
研究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和小生境土壤中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阔叶林土壤有机总碳含量和腐殖酸碳含量明显高于灌木林、灌草丛和稀疏草丛,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喀斯特森林退化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量减少、流失量增加;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有机总碳和腐殖酸碳含量存在明显的水平空间变异:石坑>石沟>石缝>石洞。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第1主要因子由植被类型决定,第2主要因子由小生境类型所决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俊 刘宪钊 贾宏炎 明安刚 陈贝贝 陆元昌
【目的】研究近自然化改造下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探究改造后林下植被—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评估人工经营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影响,为该区未来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3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杉木近自然改造林分和未经改造的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分析林下灌木和草本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改造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纯林。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经营模式下变化特征不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受采伐影响明显(P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江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的退化关系到绿洲边缘荒漠化的扩张和绿洲生态安全,是荒漠化防治中的重点关注对象。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土壤水分含量逐渐降低,起防风固沙作用的人工梭梭林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已威胁到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研究以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退化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植被调查、土壤采集与化验的基础上,对梭梭群落进行退化程度的划分,探索不同退化程度的梭梭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征,以及植被退化过程与土壤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荒漠区土壤质量监测评价、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景波 王长燕 岳应利 杜娟
为查明西安地区土壤干层和丰水年之后的土壤水分的恢复,利用烘干法研究了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西安地区丰水年极端降水前杨树林,法国梧桐林、中国梧桐林和苹果林地大约1.5~4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3%、9.0%、9.7%和9.1%,普遍存在土壤干层,干层厚度约2.5m。丰水年之后土壤水分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干层全部消失。经过1a左右的入渗,水分恢复深度可达6m左右。根据丰水年之后土壤含水量的不断消耗确定,西安地区丰水年之后一般经过3~4a左右的时间,人工林地的干层将会再次出现。发育弱的土壤干层并未影响到人工林的正常生长,表明在西安或与西安类似降雨量的黄土高原其他发展人工乔木林是可行的...
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 土壤含水量 烘干法 水分恢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志远 刘焱序
植被的土壤保持功能评估是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有研究中缺乏较大尺度、较高精度的土壤保持估算。基于通用水土流失方程与年尺度风蚀预报方程,估算西北地区土壤现实侵蚀量与潜在侵蚀量,得出植被土壤保持物质量与价值量,并进行土壤保持效益分区。结果表明:植被土壤水蚀保持量高值集中在秦巴山区一带,其值超过5000t/(hm2a);青海东南部三江源地区植被土壤水蚀保持量在(500~2000)t/(hm2a);而1万t/(hm2a)以上的植被土壤风蚀保持量样本很少,集中在天山、西祁连山、三江源三大区域;沙漠内部几乎不发生植被土壤保持作用。单位面积价值量大于2亿元/km2的像元几乎全部位于陕南和陇东南的秦...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壤保持 价值估算 西北地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李裕元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南北 6个人工刺槐林样地进行标准地调查 ,结合树干解析与土壤含水量资料 ,分析了人工刺槐林树高、胸径、材积等指标的生长状况与土壤含水量亏缺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的亏缺程度与刺槐林的生长有明显的一致性。南部的宜君降雨充沛 ,土壤含水量基本没有亏缺 ,没有产生明显的土壤干化现象 ,相应刺槐林的生长状况良好 ,没有产生衰退迹象。随着降雨量的减少 ,从富县开始 ,土壤含水量发生了严重程度不一的亏缺现象。富县样地因水分亏缺而形成的干化层已影响到了人工刺槐林的生长 ,林分已有了衰退的迹象。样地吴旗、安塞、绥德和米脂则土壤含水量亏缺严重 ,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干化层 ,并且严重影响到了...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韩继云
北方地区(东北三省、内蒙)是我国利用外资较为薄弱的地区,目前实际利用外资约10亿美元左右,三资企业不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工业、能源、及交通优势的发挥。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兴起,加快我国北方地区利用外资的步伐,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文章对此作了探讨,提出了在大连等地建立“北方经济特区”的设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