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4388)
2022(3760)
2021(3544)
2020(3062)
2019(7189)
2018(7221)
2017(15179)
2016(8197)
2015(9679)
2014(9612)
2013(9908)
2012(9716)
2011(8961)
2010(9197)
2009(9041)
2008(9024)
2007(8526)
2006(7932)
2005(7606)
2004(6796)
作者
(27448)
(22697)
(22226)
(21352)
(14312)
(10737)
(10246)
(8689)
(8665)
(8292)
(7681)
(7608)
(7373)
(7329)
(7221)
(7133)
(6761)
(6684)
(6675)
(6512)
(5744)
(5691)
(5680)
(5259)
(5220)
(5136)
(5067)
(5008)
(4717)
(4426)
学科
(37262)
经济(37217)
(22658)
管理(22118)
方法(17461)
(15918)
企业(15918)
数学(15824)
数学方法(15730)
中国(13963)
(11355)
(10132)
(9716)
贸易(9708)
(9460)
(9060)
(8521)
银行(8499)
(8250)
(7781)
金融(7781)
(7603)
农业(7131)
业经(6602)
(6190)
(5587)
劳动(5570)
市场(5402)
(5199)
制度(5195)
机构
大学(135406)
学院(132352)
(60210)
经济(59026)
研究(49326)
管理(47246)
中国(40565)
理学(39163)
理学院(38739)
管理学(38189)
管理学院(37956)
(30891)
(30129)
科学(28062)
(26669)
(24149)
财经(24071)
研究所(23513)
(21775)
中心(21234)
(20628)
北京(20063)
经济学(19732)
农业(19415)
业大(18745)
财经大学(17997)
经济学院(17808)
(17393)
(16223)
(15650)
基金
项目(75371)
科学(58199)
基金(55365)
研究(53214)
(49338)
国家(48963)
科学基金(39929)
社会(33689)
社会科(31902)
社会科学(31889)
基金项目(28156)
(27182)
自然(26073)
自然科(25427)
自然科学(25413)
自然科学基金(24986)
资助(24797)
(24441)
教育(24326)
编号(21014)
成果(18276)
(17955)
重点(17139)
(16307)
教育部(15144)
课题(15074)
(14931)
科研(14674)
创新(14135)
人文(14022)
期刊
(71233)
经济(71233)
研究(46160)
中国(28286)
学报(22261)
(22075)
(21642)
科学(20030)
管理(19766)
(18791)
金融(18791)
大学(16733)
学学(15796)
农业(14348)
财经(13444)
经济研究(12243)
(11559)
教育(11164)
业经(11100)
(10408)
问题(10307)
技术(9913)
国际(9294)
理论(8508)
实践(7478)
(7478)
商业(7241)
(7083)
技术经济(6982)
经济管理(6271)
共检索到217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纪明山  
党的十四大报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究竟是不是商品?要不要建立劳动力市场?怎样建立劳动力市场?这些长期被回避而近年来又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汤国钧  
论劳动力是商品和培育劳动力市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汤国钧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劳动力是否是商品,是培育劳务市场还是劳动力市场,重新进行了探讨,并有了再认识。第一种意见认为,培育劳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闵友诚  
劳动力没有成为商品,就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不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不存在健全的市场体系。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个人并不直接掌握公有的生产资料,要实现自己的劳动力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反映的是劳动者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不同的利益关系,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也是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形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傅江景  
作者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国际转移的动因、形式和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加速我国劳动力转移应解决的几个问题:即克服小农经济意识,封闭、保守、安于平稳的观点;把人才视为私有财产的狭隘思想,制订适应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移民政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傅江景  
试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傅江景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中的充分利用,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掣动力。对于我国这么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讲,科学地分析其转移动因、方式和特点并针对转移过程存在的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小梅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就业意指利用稀缺的劳动资源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商品以及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一般地,人们对于失业的存在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对于不属于失业范围(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的劳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韩秀华  陈雪松  
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多元分割状态,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农村内部都没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内有头等和次等劳动力市场,农村中有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市场,其中尤以城乡分割最为严格。在二元结构下,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正式制度安排,使劳动力市场分割有了制度基础,它非正式制度相呼应,形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殊形态。本文从综合角度研究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国光  
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应予重新理解。就人身自由论,始于简单商品经济的整个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商品;就所有制关系看,它只能决定劳动力商品的表现方式、交换方式及体现的经济关系平等与否,而不能成为劳动力是否商品的决定因素。因此,应按劳动力商品关系原理,大力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董辅礽  
人们都知道何伟教授在所有制特别是国家所有制、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写过许多文章,有许多创见,其实,这只是他研究的一个领域,除此以外,他在劳动力和按劳分配问题上也写过不少文章,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于按劳分配问题,改革前后人们都有许多论述,但没有讲得很清楚,更谈不上透彻。劳动力问题,在改革前,谈得多的是劳动力的计划分配和劳动组织问题。实行改革后,特别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情况变了,必须从与计划经济体制中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劳动力问题和按劳分配问题。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宋建英  
一、问题的提出如果说社会主义劳动力能否成为商品,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下还有疑问的话,那么在党的十四大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这一问题便有了彻底解决的可能,这是因为:第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商品经济可以允许也可以不允许社会劳动力通过市场流动,可以允许也可以不允许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市场经济必须具有完整的市场体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苏树厚  
劳动力商品论山东聊城师范学院苏树厚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为了揭露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第一次卓有建树地确立起劳动力商品范畴,并对它作过精辟地论述。无疑,这是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突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问世及其实践,特别我国近年改革开放不断...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业亮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在劳动力市场定价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以及生活成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出现了较大变化。在阐述劳动力价格变化基本情况基础上,研究了其价格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就业、居民消费和对外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姚先国  陈凌  
试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管理姚先国陈凌一、引言:中国经济发展能解决第二号任务吗?“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将面临1978年以来又一个失业高峰,而且将持续较长时间。就业压力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自然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国有部门的富余人员三方面;对其规模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洪英芳  
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一直是处于建国后的第二个高峰期。特别是15~19岁年龄组人口的迅速增长,加重了对社会就业的压力。而这部分人口又是各方面都尚未完全成熟的劳动年龄人口,过早就业对今后我国劳动力群体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使之暂时“非劳动力化”,并通过一定途径提高其素质,便成为我国当前具有紧迫性的重大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