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78)
- 2023(9827)
- 2022(8127)
- 2021(7565)
- 2020(6058)
- 2019(13749)
- 2018(13744)
- 2017(26959)
- 2016(14672)
- 2015(16595)
- 2014(16684)
- 2013(16973)
- 2012(16210)
- 2011(14997)
- 2010(15398)
- 2009(14589)
- 2008(14322)
- 2007(13318)
- 2006(12474)
- 2005(11626)
- 学科
- 济(73181)
- 经济(73107)
- 农(50305)
- 业(46249)
- 农业(33398)
- 管理(32880)
- 中国(27342)
- 地方(22846)
- 企(22173)
- 企业(22173)
- 方法(20628)
- 业经(20577)
- 数学(18357)
- 数学方法(18271)
- 发(16526)
- 制(16114)
- 财(14727)
- 银(13754)
- 银行(13736)
- 发展(13438)
- 行(13434)
- 展(13415)
- 贸(12958)
- 贸易(12944)
- 农业经济(12717)
- 易(12547)
- 融(12295)
- 金融(12292)
- 学(10859)
- 体(10726)
- 机构
- 学院(220778)
- 大学(214972)
- 济(98858)
- 经济(96840)
- 管理(81661)
- 研究(80301)
- 理学(68807)
- 理学院(68061)
- 管理学(67212)
- 管理学院(66803)
- 中国(64616)
- 农(55036)
- 京(46205)
- 科学(45711)
- 财(45069)
- 农业(41415)
- 所(41136)
- 中心(37176)
- 研究所(36396)
- 业大(36233)
- 江(35866)
- 财经(34204)
- 经(30903)
- 范(30764)
- 师范(30537)
- 北京(29708)
- 经济学(29445)
- 州(28591)
- 院(27436)
- 省(27185)
- 基金
- 项目(133612)
- 科学(104898)
- 研究(104527)
- 基金(94461)
- 家(80774)
- 国家(79915)
- 社会(68058)
- 科学基金(67315)
- 社会科(64080)
- 社会科学(64069)
- 省(54067)
- 基金项目(50181)
- 教育(45161)
- 编号(45117)
- 划(43744)
- 自然(38387)
- 自然科(37363)
- 自然科学(37355)
- 成果(37304)
- 资助(37178)
- 自然科学基金(36634)
- 发(36141)
- 农(31529)
- 课题(30815)
- 发展(30150)
- 部(30080)
- 展(29656)
- 重点(29377)
- 国家社会(27983)
- 创(27221)
- 期刊
- 济(127117)
- 经济(127117)
- 研究(71988)
- 农(61212)
- 中国(54170)
- 农业(41274)
- 学报(31433)
- 科学(31337)
- 财(30544)
- 融(29070)
- 金融(29070)
- 业经(27488)
- 管理(27125)
- 大学(25542)
- 学学(24215)
- 教育(23583)
- 问题(18843)
- 业(18477)
- 技术(18346)
- 经济研究(17904)
- 财经(16815)
- 农业经济(15727)
- 农村(15605)
- 村(15605)
- 经(14432)
- 经济问题(13218)
- 世界(13161)
- 版(12212)
- 贸(11727)
- 技术经济(11461)
共检索到360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泽炯
现阶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困难 ,如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 ,城市难以再大规模吸纳 ,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有限。笔者认为 ,大力发展小城镇 ,走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是一种最佳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小城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长勇 谢云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加速增长,预计每年新增13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更是影响到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燕 张文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辉 刘日星 马靖芳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非农产业较高收入的吸引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为什么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以及如何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建设等问题作出分析,认为走城镇化道路是吸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黄蔡芬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刘易斯拐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建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非国有部门 就业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