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90)
2023(4201)
2022(3415)
2021(3497)
2020(2794)
2019(6394)
2018(6355)
2017(9879)
2016(6858)
2015(8228)
2014(8495)
2013(7118)
2012(6477)
2011(5999)
2010(6178)
2009(5316)
2008(5304)
2007(4998)
2006(4349)
2005(4181)
作者
(14821)
(12211)
(12003)
(11631)
(7809)
(5862)
(5759)
(4875)
(4718)
(4695)
(4244)
(4071)
(4007)
(3868)
(3840)
(3728)
(3716)
(3688)
(3635)
(3515)
(3368)
(3142)
(3134)
(2893)
(2784)
(2777)
(2722)
(2641)
(2639)
(2524)
学科
教育(22350)
管理(13878)
中国(12078)
(11216)
经济(11194)
(10644)
(10602)
企业(10602)
理论(9937)
教学(8522)
方法(5493)
(5404)
研究(5132)
思想(5047)
政治(4942)
思想政治(4741)
政治教育(4741)
治教(4741)
德育(4693)
学校(4663)
(4324)
高等(4191)
学法(4165)
教学法(4165)
(4068)
业经(4033)
(3817)
发展(3785)
文化(3770)
技术(3759)
机构
大学(88481)
学院(79791)
教育(32253)
研究(28689)
(25770)
师范(25713)
管理(23031)
师范大学(21265)
(20844)
理学(19877)
理学院(19447)
(19137)
管理学(18782)
管理学院(18566)
经济(18308)
科学(15707)
职业(14581)
(14561)
北京(14324)
技术(13439)
(13033)
中国(12608)
教育学(12360)
研究所(11787)
中心(11306)
(11292)
(10446)
(10435)
职业技术(10045)
教育学院(9210)
基金
项目(47538)
研究(46671)
科学(39458)
教育(32761)
基金(29063)
社会(26038)
社会科(24174)
社会科学(24170)
成果(23310)
编号(23297)
(22853)
国家(22390)
(20919)
课题(20404)
(19992)
科学基金(19024)
(18232)
规划(15192)
基金项目(14349)
项目编号(14208)
研究成果(13135)
(13039)
(12817)
(12812)
大学(12507)
重点(12440)
教育部(12189)
(11804)
年度(11493)
(11386)
期刊
教育(59593)
研究(38757)
中国(30348)
(22348)
经济(22348)
职业(13639)
技术(11187)
大学(10477)
学报(9922)
(9387)
高等(8602)
技术教育(8336)
职业技术(8336)
职业技术教育(8336)
科学(8332)
管理(8144)
图书(7692)
高等教育(7474)
成人(6704)
成人教育(6704)
(6668)
论坛(6668)
学学(6452)
(6146)
书馆(6070)
图书馆(6070)
(5877)
财经(4863)
发展(4795)
(4795)
共检索到1368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范晓敏  施险峰  
大学生励志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现状,剖析了目前存在的诸如体系不健全、途径不充分以及目标不鲜明等局限性,并结合志愿文化的特点,阐述了志愿文化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祖超  吴冰  
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明晰自我政治、道德、学术、职业等方面的期望和奋斗的目标,并培养实现目标的勇气和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时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郑禹  
当代大学生个人无意义感主要表现为人生方向的迷惘与信念归属的虚无、悲观主义的上升与英雄主义的缺失、道德选择的矛盾与角色期待的困境三个方面,这种无意义感主要归因为主体的物化导致大学生的碎片感和空虚感、竞争的激烈加大了大学生的疲惫感和宿命感、网络的依赖增强了大学生的孤独感和虚幻感。进行励志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陆江峰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励志教育是帮助学生走出迷茫的助推器,精彩的励志课程教学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励志教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信念指引、育人文化涵养和学业目标导向等功能。伴随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实现从"师长话语"到"草根话语",从"话语教育"到"环境涵育",从"单一模式"到"融合模式"的转变,完善高校励志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唐增增  张俊  吴天吉  
列举高校图书馆及其所在高校层面对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协调性、志愿者角色定位、激励形式的独特性和全面性及与大学生心理特质的切合度5个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对策:推动激励政策的协调规范、大胆尝试因人设岗与推进激励机制的科学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柳琼  
<正>如今,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多所高校成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并建立志愿服务品牌。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会系统运动的新兴力量,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着专业性和文化性等独特优势。为此,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并使之长效化发展,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科  张明霞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调节功能,要求明确服务目标,坚定学生信念,构建激励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与丰富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与网络公益平台相结合、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等途径来实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付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5日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知识分子群体,正处于内心世界丰富、求知欲望强烈、自我意识觉醒的身心剧变期。长期以来,志愿服务一直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有效形式。作为一种大规模群众道德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群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群体有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秦喆  杜琼  
大学生校园志愿服务,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秉承"在实践中成长,在服务中成才"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团体或个体形式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为大学生提供一条全新的实践锻炼途径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发挥高职院校个性化育人的理想方式。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黄艳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能够有效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科岩  刘岩  
志愿服务,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弘扬大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应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及相关保障机制、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和项目建设等途径来推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宏  李晓军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高尚事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对大学生的自身成长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拟从加强对志愿者培训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提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长效机制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卓高生  孔德民  车文君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可以包括六个维度28个项目,经检验,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中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呈现多元的价值(功能)取向,利他、利己、社会责任等纯粹公益和互惠公益共存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价值表达、学习理解、社会交往、职业生涯、自我保护和自我增强等六个维度的动因;大学生个人基本属性是影响其志愿服务动机的重要因素,其中学科背景、政治面貌、出生成长地、年级等因素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都存在或部分存在差异影响,性别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强度并无显著关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轩东  孔晓娟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基层就业意向的现状,并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与基层就业意向运用皮尔森积差相关系数做相关分析发现,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将会推进大学生投身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就业观念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基层就业双促进的路径:建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社会舆论导向模式;建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思想引导和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建立基层就业大学生与在校生的传、帮、带模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曾雅丽  
在西部计划中,一些大学生无法真正融入接收单位中,组织支持和情感承诺缺失,以及优惠政策没能兑现等,导致出现大学生工作消极、情绪低落等一系列问题。为此,要以大学生人生理想为导向构建理念型心理契约;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契机构建成长型心理契约;以大学生人文关怀为中心构建关系型心理契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