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27)
2023(4407)
2022(3493)
2021(3357)
2020(2819)
2019(6351)
2018(6615)
2017(10543)
2016(6078)
2015(7228)
2014(7291)
2013(6438)
2012(5976)
2011(5119)
2010(5258)
2009(4639)
2008(4815)
2007(4875)
2006(4330)
2005(3612)
作者
(16000)
(13121)
(13089)
(12454)
(8381)
(6187)
(6184)
(5241)
(5102)
(4934)
(4559)
(4510)
(4232)
(4066)
(4036)
(4023)
(3947)
(3875)
(3856)
(3753)
(3393)
(3365)
(3238)
(3106)
(3102)
(3071)
(2976)
(2872)
(2739)
(2666)
学科
管理(17702)
(15690)
经济(15678)
(12363)
(11870)
企业(11870)
中国(7603)
理论(7065)
教育(7008)
业经(6642)
(5623)
工作(5611)
方法(5338)
教学(5102)
(5078)
(5027)
(4791)
地方(4743)
产业(4577)
信息(4541)
(4096)
财务(4072)
财务管理(4066)
企业财务(3939)
学校(3827)
图书(3781)
文化(3725)
政治(3559)
研究(3551)
书馆(3534)
机构
大学(80084)
学院(76908)
管理(26790)
研究(23459)
理学(21369)
理学院(21095)
(20772)
管理学(20525)
管理学院(20357)
经济(19962)
(17714)
中国(17551)
科学(14761)
(14531)
师范(14398)
(13900)
(12831)
中心(12190)
(11797)
图书(11507)
北京(11191)
书馆(11151)
图书馆(11151)
师范大学(10912)
(10822)
技术(10686)
(10414)
业大(10315)
教育(10264)
研究所(9579)
基金
项目(47561)
研究(40858)
科学(35836)
基金(29751)
(24696)
国家(24389)
社会(22741)
社会科(21177)
社会科学(21172)
科学基金(20781)
教育(20595)
(20398)
编号(20302)
成果(20037)
(16481)
基金项目(15478)
课题(14217)
项目编号(13846)
(12921)
自然(11771)
研究成果(11620)
自然科(11471)
自然科学(11465)
资助(11460)
自然科学基金(11263)
(11105)
重点(10686)
高校(10633)
大学(10407)
(10202)
期刊
(28140)
经济(28140)
研究(24280)
中国(23925)
教育(23154)
图书(16320)
学报(12953)
(11982)
书馆(11956)
图书馆(11956)
管理(10120)
大学(10107)
(9514)
科学(9022)
情报(8302)
学学(7804)
技术(7600)
农业(6534)
职业(6022)
(5753)
论坛(5753)
(5720)
金融(5720)
高等(5036)
业经(4900)
财经(4827)
会计(4468)
理论(4404)
(4377)
(4226)
共检索到132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宁波  陈艳红  
随着微博、短信、微小说、微手机报等微信息的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微信息时代。微信息作为数字传媒的宠儿,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捷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在微信息时代,好的观点和思想可以迅速传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至上等不良思想也同样蔓延。微信息时代加速了优秀校园文化的稀释化,使高校校园文化多样化、碎片化、娱乐化和从众化。对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亟需加强对校园文化主旋律的微信息转化、加强对优秀校园文化传播方式的研究、加强对大学师生思想动态的即时了解、加强对校园文化舆论热点的先发引导。在微信息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激浊扬清,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师生的平等对话,促进校园文化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爱华  牛素华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接收终端普及化程度的提升为学生接触多元文化观念提供了技术与设备支持。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进性与感召力不言而喻,将红色音乐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既可以有效丰富我国校园文化内容,也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树立具有积极作用。由冯刚、孙雷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论》一书,是一部系统论述校园文化建设的专著,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晓拔  朱志海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设途径,以便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风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分析了网络的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了在网络时代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谭丽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已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现状表现为主流意识教育弱化、道德教育虚化、主体社会化面临问题三方面,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多元价值观激荡、校园文化感染力不足、教育理念存在问题等,为此,文章提出了强化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的三条对策:增强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运用大学精神育人和完善制度育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薛文治  
作者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重要内容和方法、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关注、思考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自身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应承担的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耿茹  王华彪  高宏德  
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更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具体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应认清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发展校园文化的政治责任感;强调育人为先,持续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突出核心关键,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紧贴实际抓建,切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效益,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延光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作为教育的软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师生,特别是对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青年学生来说,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法取代的。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现状,在探究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更好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尤建国  
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提升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完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造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开展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强化高校校园管理文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敬佑  陈杰  叶水荣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这就决定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高校围绕培育跨世纪合格人才这一根...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宗泉  
文章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理性诉求的实现有赖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各个子系统的价值理性表达和运用,即丰富物质文化建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底蕴,确保制度文化建设的道德性、承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重视去世俗化、去短期化和去功利化的行为文化建设,关注具体、务实和注重行动的精神文化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仲国  
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方向和根本、任务与目标、宗旨和原则、内容和要求、环境和载体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旭峰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和谐校园文化是整个和谐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首先要关注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应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教育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等方面着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衡海芳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积极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给学生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对承德市双桥区部分大、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东铭  
文章阐述了新阅读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路径。新阅读时代对传统教书育人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催生了全新的校园书香文化。书香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主体,它有自己的一些文化特征。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强书香校园建设,从平台、环境、机制等方面推进书香文化的发展创新,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育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