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84)
2023(6806)
2022(5369)
2021(5406)
2020(4304)
2019(9919)
2018(10298)
2017(17710)
2016(10189)
2015(12055)
2014(12313)
2013(11048)
2012(10154)
2011(9207)
2010(9594)
2009(8576)
2008(8493)
2007(7790)
2006(7042)
2005(6168)
作者
(27900)
(23136)
(22931)
(22098)
(14620)
(11026)
(10669)
(9084)
(9005)
(8622)
(7957)
(7808)
(7584)
(7467)
(7263)
(7012)
(7007)
(6949)
(6847)
(6744)
(6060)
(5713)
(5557)
(5535)
(5508)
(5276)
(5221)
(5053)
(4883)
(4812)
学科
(27936)
经济(27789)
管理(24217)
(19313)
(16944)
企业(16944)
中国(12958)
理论(12790)
教育(11808)
(10593)
教学(9967)
业经(9163)
方法(8928)
(8761)
(8344)
(7978)
(7338)
(7145)
地方(6652)
农业(6226)
学法(6065)
教学法(6065)
(5856)
银行(5836)
(5638)
工作(5538)
(5486)
金融(5479)
数学(5017)
数学方法(4844)
机构
大学(134105)
学院(131604)
研究(47158)
管理(43257)
(41594)
经济(40162)
理学(35754)
理学院(35216)
管理学(34257)
管理学院(34008)
中国(33401)
(30117)
科学(29197)
(23763)
(23381)
(23203)
师范(22929)
(22792)
(21952)
研究所(21430)
中心(21216)
技术(19663)
北京(19500)
教育(19439)
业大(19152)
(18406)
师范大学(18117)
农业(17651)
(17625)
职业(16400)
基金
项目(83539)
研究(68224)
科学(63647)
基金(53934)
(46584)
国家(46041)
社会(39603)
科学基金(37900)
社会科(36014)
社会科学(35997)
教育(35842)
(35510)
编号(31516)
(30033)
成果(29069)
基金项目(27536)
课题(24502)
自然(22185)
资助(21657)
自然科(21656)
自然科学(21646)
自然科学基金(21232)
(20787)
重点(19454)
项目编号(19141)
大学(18107)
(18072)
(17917)
(17891)
(17511)
期刊
(54279)
经济(54279)
研究(45412)
教育(41352)
中国(41300)
学报(23273)
(22374)
大学(19003)
科学(18907)
(18432)
管理(17632)
学学(15887)
农业(14981)
技术(14549)
职业(11652)
图书(11422)
(11041)
金融(11041)
业经(9679)
财经(8542)
书馆(8324)
图书馆(8324)
经济研究(8196)
(7908)
论坛(7908)
(7809)
(7627)
(7446)
高等(7219)
技术教育(6991)
共检索到2198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吕明娥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从单一的学校组织,发展到学生自发组织和社会主体组织等多位一体的体系转变。传统封闭式社会实践格局被打破,开放式社会实践体系逐渐建立。开放式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包括"学校搭建平台式"、"学生自主组织式"、"政府搭建平台式"和"社会主体搭建平台式"四个部分。四种不同的社会实践类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存在和发展顺应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多样化的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开放式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与指导。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平  
在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文章对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革,提高对实践教育的认识。同时还指出,要利用政策导向和宏观管理的约束机制,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井明伦  李明娟  王小东  杜洪涛  
坚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就业创业、工农群众等相结合,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思想品德保障、能力保障体系,按照知行合一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燮  
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资源的管理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资源的内涵入手,分析其管理的必要性,重点提出校内和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资源管理的具体方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新来  栗雪  
本文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总体要求、原则和目标,并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活动领域、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江  
社会实践活动是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梯,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风采展现、自我才能发挥的社会舞台,也为大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提供实践场地。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参与到社区管理工作中,大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进行的社会实践尝试,发现这种实践活动模式,使社会实践从根本上得到回归,有效邀发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使得学校、社会、学生三方共赢,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涛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高校对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实践育人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陕西师范大学结合学校多年来社会实践的相关经验和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通过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科学的项目规划及管理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潘光林  阮丽娜  
"批发型"的教育追求、亟待深入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设计的组织工作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入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是走出这一困境的钥匙。文章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是检验、发现和创造,并由此提出基于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目标、原则、内容与及运行思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乐生  
当前,大学生存在自我责任感缺乏、家庭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等种种问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因此,可通过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开展社会实践、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创建科学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等措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继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现实和最有效的途径。要克服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形式化、随意化和理论化"的弱点,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领域,特别应重视社区志愿服务的扩展和深化;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价值,特别是提升社会实践的品质责任和公民责任;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文化品牌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曦  石新明  潘小俪  刘丹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重要教育方针之一,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些年来,各高校努力按照中央要求,积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从2005年起,北京科技大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开始了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同温玉  王莉娜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流于形式且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层出不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出发,深入分析了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实"的主要原因,并从制度和管理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丁小丽  尹辉  
理解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能力的涵义,以及社会实践实现的路径,社会实践对职业能力产生影响,分析其成因,并从思想意识、制度安排、教师素质、教学环节、学生创业以及评价机制上提出举措,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达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的,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晋步  王小根  王心语  王书瑶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活动资源缺乏针对性、互动交流缺失以及总结和分享不足等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学习者构建移动学习环境,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者的互动交流和实践成果总结和分享。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通过两轮实验对平台的功能设计进行不断改进,提升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志兵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影响高校就业率的重要因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勤工助学、公益活动、见习实习、暑期实践、创业尝试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增强竞争优势。高校、政府、用人单位要通力合作,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社会实践常态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