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
2023(968)
2022(898)
2021(899)
2020(754)
2019(1496)
2018(1328)
2017(2580)
2016(1399)
2015(1446)
2014(1508)
2013(1503)
2012(1311)
2011(1300)
2010(1377)
2009(1410)
2008(1453)
2007(1311)
2006(1367)
2005(1162)
作者
(4473)
(3825)
(3740)
(3423)
(2407)
(1920)
(1620)
(1478)
(1429)
(1406)
(1377)
(1341)
(1339)
(1255)
(1192)
(1170)
(1139)
(1085)
(1050)
(995)
(955)
(942)
(932)
(930)
(889)
(879)
(855)
(851)
(847)
(791)
学科
(6063)
经济(6061)
方法(3064)
理论(2406)
管理(2343)
(2071)
业经(1840)
经济理论(1826)
(1819)
(1782)
(1737)
旅游(1715)
农业(1640)
地方(1623)
(1417)
企业(1417)
数学(1291)
数学方法(1270)
(1223)
农业经济(1192)
环境(946)
(881)
中国(818)
(745)
发展(682)
(681)
教学(656)
(646)
(618)
(617)
机构
学院(24469)
大学(21825)
(9207)
(9200)
旅游(9103)
管理(8093)
研究(6838)
理学(6493)
理学院(6361)
管理学(6187)
管理学院(6128)
(6127)
师范(6084)
科学(5400)
(5380)
中国(5178)
经济(5165)
师范大学(4852)
(4829)
(4322)
旅游学(4037)
游学(4037)
(3822)
(3694)
(3578)
(3389)
北京(3207)
研究所(3047)
中心(3042)
财经(2813)
基金
项目(13191)
科学(10270)
研究(9335)
基金(9152)
(7877)
国家(7795)
科学基金(6734)
(6069)
社会(6061)
社会科(5751)
社会科学(5750)
基金项目(5572)
(4648)
资助(4485)
自然(4469)
(4458)
(4418)
旅游(4391)
自然科(4309)
自然科学(4308)
自然科学基金(4238)
教育(4082)
(3587)
编号(3525)
发展(2801)
(2772)
重点(2772)
课题(2727)
科研(2451)
规划(2425)
期刊
(10039)
经济(10039)
(6186)
旅游(6186)
(6186)
(5397)
研究(5382)
学刊(4975)
旅游学(4974)
游学(4974)
科学(3858)
学报(3113)
中国(2917)
(2627)
业经(2510)
(2270)
大学(2261)
学学(2105)
管理(2056)
农业(1923)
资源(1915)
教育(1903)
地理(1609)
科技(1576)
(1442)
问题(1431)
商业(1415)
经济地理(1359)
(1293)
(1290)
共检索到35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於贤德  
试论导游讲解对文学作品的运用於贤德汕头大学中文系OntheApplicationofLiteraryWorksinTour-Guiding¥byYuXiandeAbstract:Thearticlepointsoutthatliteraryworks...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颖  
模仿说自古希腊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就是一个很重要且颇具影响力的学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理论学家和哲学家都为模仿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两人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各有其道理。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学说的论述,并结合莎士比亚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说明在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模仿现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长期以来文学作品表现着城市形象,同时用它隐喻的魅力赋予地点以生命,赋予物品以使用方式。面对着文学作品从其幻想及批判作用中隐退,今天何以代替这隐喻化的形象和地点呢?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慧梅  
科举制度特有的内涵规范和涵养了中国文人的思维模式和人文性格,即便终生徘徊在科举边缘的读书人亦不例外。他们怀着极度失落愤慨及向往的复杂心情,利用他们手中为“及第”而积聚的知识和屡次“不第”的辛酸,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世人展示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众生像,“儒生不幸文坛幸”,繁荣和拓展了文学的领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被科举所遗弃的文人,通过鞭挞科举而成为科举制度虔诚的守护者。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高义  
外国文学作品以著作者的国籍为分类标准,是为了显示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轨迹。但是如果按照作品写作时使用的语言来分类,就更符合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性,并以此为排架号,将检索用分类号和排架用分类号分开。不仅可以增加检索点,还能更好地反映一国文学发展的完整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丽丽  
薇拉·凯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女作家之一,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广受读者的喜爱,这与其作品的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是分不开的。薇拉·凯瑟文学创作的艺术生命力来源于早期生活与故土情节、欧洲传统艺术文化和神秘古老的印第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其作品艺术魅力的呈现是通过采用多样化艺术者人物形象塑造、富有音乐性艺术叙事结构和多重变奏的艺术手法来实现的。其文学作品流露出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求,对人与自然共生的崇尚和对人类和谐社会共同体构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邓福泉  
目前,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英汉对照本,大多数图书馆按文献语种将其归入英语读物类,这有悖于分类标引以学科而不是文种作为首要区分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标引人员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英汉对照本的文献语种、英文题名、原著责任者等项著录时,应仔细推敲,避免出现遗漏、重复、偏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梁彩群  
外国文学作品欣赏作为通识课程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外国文学欣赏通识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如忽视中外文化差异等,给外国文学作品欣赏带来障碍。为了提高外国文学作品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充分重视外国文学欣赏中文化的输入。文化输入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文化知识、国家的综合知识以及价值观念体系等,通过文化输入等方法破译外国文学作品欣赏通识课教学中的误区。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袁曦临  陈霞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阅读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图书馆导读普遍存在居高临下、忽视读者的倾向。接受阅读理论中关于"第二文本"的观点为图书馆导读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即重视读者对作品的阐述及读者阅读经验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必须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文本"发现转向"第二文本"发现。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羽津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宗匠巨擘。历代学者在韩愈作品上用力甚勤,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从中可以提炼出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整理与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方法。今以韩愈诗为例,千年学术史里涌动着学术思想变革与学术方法创新的潜流,诸如典故注释之边界,标点方案之拓殖,"以本事系年"之策略等等,有待充分阐证和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探求古代文学研究与数字人文的对话契机,避免疏离冷峻的对象化言说和裹挟包办式的单向度建构,推动"数字"与"人文"的交互赋能,以期真正实现人文学术研究的观念迭代与方法创新,促进古代文学学术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麓怡  邹时荣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瑞  
1983年9月,我国颁布了《GB 3860—83文献主题标引规则》国家标准;以后,北京图书馆又补充拟定了《北京图书馆中文图书主题标引工作条例》。本文讨论如何标引文学作品和各类型工具书。一、文学作品的标引关于文学作品,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文学理论、创作方法、作品评论、文学史等方面的作品;二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这里主要讨论第二部分中的小说的标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沈丽霞  
对“粤人文库”广东方言文学这一特色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它的产生过程、历史意义和文学功能,并就其收藏与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高玉琴  
文学作品先依作家国籍分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高玉琴(广东教育学院图书馆,广州,510303)1合理性分析《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规定:在文学大类中,文学作品先依作家的国籍分,再按作品体裁分。将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先集中在一个大类中,增强了作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志君  刘万云  
文学作品名审美信息的传递是译者在文学作品名翻译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译者的接受过程首先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文学作品名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名和原作(审美客体)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对译文读者审美能力和审美接受的审慎辨别,最终导致了原名审美信息在传递中的复制、损失和替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