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1)
2023(1318)
2022(1077)
2021(1124)
2020(904)
2019(2092)
2018(1966)
2017(3273)
2016(1913)
2015(2509)
2014(2552)
2013(2274)
2012(2084)
2011(2042)
2010(2238)
2009(1769)
2008(1772)
2007(1695)
2006(1550)
2005(1445)
作者
(5747)
(4733)
(4620)
(4388)
(2858)
(2262)
(2232)
(1832)
(1742)
(1725)
(1608)
(1596)
(1505)
(1458)
(1428)
(1420)
(1391)
(1382)
(1381)
(1302)
(1295)
(1252)
(1216)
(1148)
(1147)
(1104)
(1055)
(1038)
(1033)
(1028)
学科
教学(7940)
管理(5797)
理论(5058)
学法(4925)
教学法(4925)
(4900)
经济(4897)
(4666)
企业(4666)
(4388)
学理(3196)
学理论(3196)
教育(2819)
技术(2689)
(2516)
技术管理(2126)
方法(2044)
(1919)
科学(1863)
组织(1849)
业经(1784)
中国(1767)
计算(1698)
算机(1687)
计算机(1687)
机化(1664)
计算机化(1664)
(1661)
研究(1543)
(1467)
机构
学院(30191)
大学(30035)
管理(10233)
理学(8515)
理学院(8404)
管理学(8151)
研究(8089)
管理学院(8087)
(7848)
经济(7524)
(6898)
师范(6805)
(6356)
教育(5936)
科学(5405)
师范大学(5393)
技术(5319)
(5301)
职业(5058)
中国(4764)
(4427)
北京(4064)
中心(4024)
(4007)
(3997)
技术学院(3652)
研究所(3600)
职业技术(3590)
信息(3150)
(3137)
基金
项目(17365)
研究(15500)
科学(12976)
基金(10348)
教育(9379)
(8599)
国家(8520)
编号(7971)
(7596)
社会(7576)
成果(7551)
科学基金(7459)
社会科(7141)
社会科学(7141)
(5944)
课题(5635)
基金项目(5607)
项目编号(5224)
(5188)
教学(4829)
自然(4365)
(4312)
自然科(4290)
自然科学(4289)
研究成果(4285)
自然科学基金(4214)
大学(4207)
规划(3993)
(3990)
重点(3896)
期刊
教育(14918)
研究(10403)
中国(9468)
(9072)
经济(9072)
技术(5644)
管理(4972)
职业(4256)
图书(3952)
学报(3565)
(3517)
科学(3359)
情报(3041)
大学(2974)
技术教育(2689)
职业技术(2689)
职业技术教育(2689)
(2556)
论坛(2556)
书馆(2534)
图书馆(2534)
学学(2256)
财经(2018)
(1946)
成人(1874)
成人教育(1874)
高等(1862)
科技(1819)
(1786)
理论(1726)
共检索到48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我国"讲授教学论"的认识论基础是"符合真理论"与"间接经验论"。揭示、反思其社会历史与认识上的根源,超越"符合真理论",走向"对话真理论";超越"间接经验论",实现个体认识与群体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儿童认识与成人认识两两间的融合,是重建我国课堂教学的理论前提。对话教学的认识论基础是知识的探究性、社会性与个人性。三者的融合即为"尊重个性差异的合作性探究"。这正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境界——知识、教学与民主彼此重合且化为一体。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尼克·温鲁普  简·范德瑞尔  鲍琳·梅尔  
作者把一切与专业有关的洞察力都看做教学的知识基础,认为它们与教师的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本文提出要把教师知识或者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正式的命题知识纳入教学的知识基础当中。虽然教师知识与个人经历及情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教师知识的某些特征却为所有的教师或大部分教师所共同拥有。研究教师知识就是要找出这些共同特征,从而对教师知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做出公正的评价,但这在方法论上可能存在困难。为了说明教师知识研究的潜在益处以及局限,作者呈现了几种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的一个主要结论是,理解教师知识不仅能够改进教师教育而且能够促进教育改革的成功。最后,作者指出未来研究的三个重要领域。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小蔓  张男星  
针对知识社会的挑战,中国和乌克兰面临着很多相似或相同的教育问题。如何界定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和范围并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如何调整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的习惯性态度,如何全面理解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使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同时得到提高……这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在当代人类文明场景中,回溯历史、通过与思想大师的对话,寻求精神和方法的指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琼  张广君  
"关系本体论"是布伯"对话"思想的内核,"我-你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基于此,检视现有对话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逻辑、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提出对话教学的核心理据应为"关系本体论"而不是"我-你关系"思想,对话教学的灵魂是关系而不是互主体性。与主客二分取向和互主体取向的对话教学研究相比,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关系—创生"取向的对话教学研究,更加具有合理性与优越性。未来对话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宜采取"关系-创生"取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召存  
作为近代社会时代精神表征之一的科学认识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今天对知识教学的思考。受其影响的知识教学实践颠倒了逻辑起点,抽离了学校知识的文化意蕴,遮蔽了学校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和道德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误读是科学认识论还在影响知识教学的一个深层动因。而生活认识论则是我们思考知识教学的一条有价值的可能进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刚  
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其某些专业知识是通过隐性学习而获得的。教学的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同伴及社会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对话才能实现相互分享。创造知识的模式可分为四种,即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客观化(从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组合化(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内在化(从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依据创造知识的模式,以下方式可以使教师获得教学专业知识:构建教学的学习共同体;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学习;同伴互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家琼  朱德全  
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要素,知识问题是教学评价的关键性问题。基于知识的价值多维性、境域性以及动态结构性特点,高职院校教学评价应强调生计发展价值取向,以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人的真实表现,以挖掘潜在能力;强调职业群集知识系统,以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京文  
一、高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基础高技术与知识经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包容。它们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技术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经济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储存、传递和使用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京文  
七、社会结构与知识经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与市场的合理布局、关系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的最佳配置。这里要求:(一)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诸要素协调发展。在知识融入经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上,有些政府或政治家往往仅将它理解为一种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蔚捷  
基于作业的预算方法在我国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比较分析了作业基础预算与传统预算及作业成本计算的差异,及其在企业应用中的制约因素,以期较全面地分析这一预算体系的内容与利弊。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申静  孙荣  
通过论述知识型服务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建设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建设框架和发展措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教学中的知识问题,是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教学知识"具有内在价值;教学即创造新知;教学研究即教学理解。我国"反映论的认识论"及相应的"现成知识的课程本质观"、"传授知识的教学本质观"、"普遍主义的教学研究观"需要根本超越。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谢虎军  
商品基础知识课程是高职商贸流通专业群各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分析我国当前商品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与需求,归纳出该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和提出进行商品基础知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惠城  
一、制度基础审计的产生与意义制度基础审计,亦称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它是首先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确定其可信赖程度,并据以确定实质性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然后通过实质性审计,取得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这种审计方法,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改变了审计环境和审计职能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繁重的审计工作与有限的审计资源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审计方法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