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5)
- 2023(764)
- 2022(653)
- 2021(733)
- 2020(606)
- 2019(1334)
- 2018(1352)
- 2017(1784)
- 2016(1503)
- 2015(2024)
- 2014(2079)
- 2013(1602)
- 2012(1469)
- 2011(1389)
- 2010(1488)
- 2009(1314)
- 2008(1321)
- 2007(1283)
- 2006(1201)
- 2005(1120)
- 学科
- 教育(4967)
- 中国(2642)
- 教学(2547)
- 政治(2313)
- 思想(2310)
- 思想政治(2275)
- 政治教育(2275)
- 治教(2275)
- 德育(2259)
- 理论(2175)
- 管理(2118)
- 学校(1634)
- 研究(1407)
- 学法(1329)
- 教学法(1329)
- 高等(1320)
- 工作(1284)
- 业(1192)
- 济(1180)
- 经济(1176)
- 企(1077)
- 企业(1077)
- 高等教育(1045)
- 图书(840)
- 学理(826)
- 学理论(826)
- 书馆(750)
- 图书馆(750)
- 学(661)
- 生(613)
- 机构
- 大学(21139)
- 学院(15277)
- 教育(6216)
- 研究(5736)
- 范(5119)
- 师范(5109)
- 京(4838)
- 师范大学(4083)
- 管理(3621)
- 江(3406)
- 北京(3337)
- 科学(3262)
- 济(2884)
- 理学(2844)
- 理学院(2743)
- 图书(2720)
- 经济(2668)
- 书馆(2658)
- 图书馆(2658)
- 州(2653)
- 中国(2612)
- 所(2545)
- 管理学(2513)
- 管理学院(2478)
- 院(2253)
- 研究所(2225)
- 中心(2156)
- 业大(2124)
- 财(2116)
- 教育学(2078)
共检索到33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亚阳
大学是有自身独特精神气质和性格偏好的文化机构,人文、求真、服务是大学的宗旨与重要使命。自由、独立、首创是大学追求卓越的重要条件,开放、理性、革新是大学止于至善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大学精神 性格 宗旨 卓越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谭志松
大学的民族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生成而出现的。大学的民族性格表现是多样的,它是在守护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坚定地担负起国家教育目的和民族教育目的的历史使命,且为之竭尽全力,并以其特有的民族精神在国际化进程中成长和壮大,从而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关键词:
大学 民族国家 民族性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昕
保守与超越是人类的一种共生现象,大学有效地承载这一共生活动。大学的超越不只是与时俱进,它超越实用,超越既有,超越天宇。在大学里,保守与超越是一对孪生姐妹。保守的价值往往被低估了,超越的意义离不开保守而存在。
关键词:
大学 保守 超越 共生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杜方敏
对大学精神的研究是当前高教理论界的一个热点。对于大学精神研究中的大学主要是指本科大学这一点,中外学者基本是一致的,无论是红衣主教纽曼还是洪堡无不如此。从相关文献的研究中,也验证了这一点,关于其他类别的高等院校,例如专业大学,或者高等职业院校,是否需要大学精神,以及大学精神在学校内部如何发生作用,学者甚少论及。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以及当前对于工程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苏春景 张济洲
当代大学应成为学术创新的特殊组织。从大学自身的特殊性、名牌大学的成功经验、建设一流大学的呼唤等方面看,大学弘扬学术创新精神具有迫切性。弘扬当代大学的学术创新精神,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强化科研地位为起点,以建设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关键,以改革评价方式为核心。
关键词:
当代大学 学术创新 科学发展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鸿羽 郭兆明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塑造和弘扬大学精神,对于提升大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力量,我国的高职院校从办学定位到育人目标都与传统大学有着显著差异。其短暂的发展历史、特殊的运行模式、不一样的教育目标以及人们带有偏见的评判标准等,使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大学精神的积淀中收获甚少。高职院校确有必要寻觅、传达其大学精神,但亦不能简单复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精神。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在具备普遍性意义的基础上,应有自己个性化的传达。高职院校应从敬业守信的职业情怀、源远流长的区域文化以及经世致用的课程文化中吸取营养,形成自身独特的大学精神。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精神 个性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俊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久远,和谐精神是其根本价值追求。和谐文化的精神品格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渗透在人们的言行举止细微之中,在传统的中国古代法文化里面最能表现和谐思想无疑是慎刑思想。
关键词:
和谐 文化 慎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绍聪 张楚廷 刘铁芳
哲学与大学是血脉相融、紧密相连的。把教育与哲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是一种科学的学术态度,在古希腊时期,哲学与大学本就是相生共融的,希腊大学进行的也主要是一种哲学教育。大学的哲学追求形成了大学的哲学性格,大学的哲学自觉是大学哲学性格的根本来源。大学自始至终都具有哲学性格,大学的哲学性格具有必然性,在初始状态下,大学的哲学性格是实然存在的。大学的哲学性格及其所倡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施要威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贫乏的物质条件下,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教育和学术成就,教授群体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及其产生的精神力量,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联大教授群体文化性格的内涵主要包括精英意识、忧患意识、自由求真精神、独立批判精神。文化传统、现实环境、学术共同体、个体志趣和个性等不同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联大教授群体,影响其文化性格的生成和展现。联大精神与教授群体文化性格的内在关联主要在二者的内涵、特性、功能上得以体现。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教授群体 文化性格 联大精神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良才
陶行知既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又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战士;既是一位勇于创新的理论家,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人民缅怀他、崇敬他,不仅是因为他实验了一条中国乡村教育改造的新路子,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反对“传统旧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他那“不避艰难险阻,不顾敌人威胁利诱,不计个人得失安危,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和人民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可以说,陶行知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永远激励后人奋进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柳海民 常艳芳
探讨大学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对大学精神的深层关注。大学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自身的幸福与无限发展可能性的追寻,这是大学精神的发展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科学价值所在;大学是传承文明与文化的场域,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索是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所在;大学精神所高扬的智力探险、思维撞击和理性创造都是美的,这种涵养生命、激发生命的创造是大学精神的美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
大学精神 价值取向 科学与人文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平原
大学排行榜的好坏,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方式以及具体操作是否严谨。大学评价不能重"物"轻"人"。对于"大学精神",我认为没有凝定不变的东西,也不相信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十几万人近百年的努力,有关讨论是"可爱"而"不可信"的,而我宁愿把这种讨论转化为讲述"大学故事"。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故事,经过一代代师生的选择、淘洗和再创造,以活灵活现的形式,不断传承并塑造着大学精神。它同样可以成为大学史乃至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教授是大学故事中的主体,如何实现古人"从游"之义,坚守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道德准则,经得住金钱和名位的诱惑,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必须回到"尊师重道"上来,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
关键词:
大学排名 大学故事 大学精神 师道尊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红秋
性格优势是大学生拥有的积极的、正向的、美好的道德品质。性格优势具有可识别性、异质性和可塑性等特征。性格优势相比于能力优势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能,有效的优势干预措施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主观幸福感。性格优势的培养对引导大学生幸福需要的发展方向,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导目标设置程序、利用社会需要满足等策略,可将大学生性格优势培养的内容与过程进行操作化表达。
关键词:
大学生 性格优势 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马健生
自从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神经病医师、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创立精神分析学以来,它不仅成为一种有效的精神治疗学,同时也担负着文化工作的使命,弗洛伊德因之自许引发了自哥白尼、达尔文之后的第三次人类革命。虽然这次革命是心理学方面的,但其影响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精神分析成为无所不包的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当然,这个体系包含了许多精神分学家的贡献,尽管他们分属不同的学派,存在新旧精神分析之别,理论观点甚至相互矛盾以至争吵不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振华
理解精神乃是一种重视理解,并以理解为行为目的和手段的意识、倾向、态度和风格。理解精神是个好东西。教育主体发扬理解精神,重视以理解为行为的目的和手段,无论是对于文化知识的获得,还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