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34)
2023(3211)
2022(2726)
2021(2957)
2020(2343)
2019(5625)
2018(5759)
2017(8595)
2016(6517)
2015(7956)
2014(8337)
2013(7027)
2012(6384)
2011(6058)
2010(6319)
2009(5219)
2008(5043)
2007(4648)
2006(4196)
2005(3874)
作者
(14215)
(11841)
(11683)
(11362)
(7453)
(5711)
(5642)
(4781)
(4678)
(4660)
(4062)
(3982)
(3838)
(3786)
(3749)
(3629)
(3619)
(3604)
(3570)
(3397)
(3397)
(3059)
(3053)
(2926)
(2801)
(2710)
(2668)
(2616)
(2569)
(2482)
学科
教育(21515)
(12700)
经济(12686)
中国(11886)
管理(10152)
教学(9586)
理论(9484)
(7741)
(6676)
企业(6676)
方法(6336)
数学(5456)
数学方法(5378)
(5259)
学法(5244)
教学法(5244)
研究(4562)
学理(4354)
学理论(4354)
学校(4348)
思想(4269)
高等(4223)
政治(4176)
(4002)
思想政治(3977)
政治教育(3977)
治教(3977)
德育(3957)
发展(3771)
(3737)
机构
大学(82358)
学院(74246)
教育(31760)
研究(28373)
(24311)
师范(24251)
师范大学(20114)
管理(19315)
(19307)
(17585)
经济(16783)
理学(16602)
理学院(16200)
科学(16102)
管理学(15507)
管理学院(15339)
职业(15045)
技术(14065)
(13750)
(13705)
北京(13506)
中国(12523)
研究所(12522)
教育学(12044)
中心(10756)
(10756)
职业技术(10417)
(10335)
技术学院(9457)
(9208)
基金
项目(43865)
研究(42419)
科学(35737)
教育(32095)
基金(25681)
社会(21985)
编号(21304)
成果(21228)
(20586)
社会科(20279)
社会科学(20275)
国家(20179)
(19931)
课题(19769)
(19109)
(17516)
科学基金(16652)
规划(14176)
基金项目(12756)
项目编号(12404)
(12275)
(12039)
研究成果(11911)
大学(11902)
重点(11772)
(11741)
教育部(11450)
年度(10956)
资助(10578)
(10567)
期刊
教育(59151)
研究(37127)
中国(29668)
(19569)
经济(19569)
职业(14500)
技术(12262)
大学(9953)
学报(9861)
技术教育(9141)
职业技术(9141)
职业技术教育(9141)
高等(8445)
科学(8037)
(7267)
高等教育(7192)
(7156)
成人(6611)
成人教育(6611)
管理(6591)
(6522)
论坛(6522)
学学(6028)
图书(5620)
(5527)
农业(5025)
发展(4544)
(4544)
职教(4531)
教研(4420)
共检索到128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季诚钧  
现代的大学教育,起源于12世纪的中世纪大学。那时科学文化尚未从人文文化中分离出来,科学还没有走上分化之路,大学教育十分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教育。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大学教育逐步形成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科学研究”等特征与传统,保留至今。而未经门类化和专业化的综合教育这一传统却因不适应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被工业社会所抛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彭振宇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高职领域引入通识教育,既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这一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组多层面、多维度的伴生概念。二者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高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也应该从教育思想(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三个层面去解释和定位。二者的辩证有机统一要依靠以通识教育思想统领人才培养工作全局,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具有通识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来实现。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又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英国的纽曼,都倡导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注重培养一种探索求知与优雅高尚的心智。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教育日益承担起为社会和经济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专业化的教育(specialized educa- tion)遂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总体性特征。在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工业和经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面对美国这种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实践,有识之士在19世纪初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思想,借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从20世纪中叶以来,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在美国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祝家麟  陈德敏  
一、引言通识教育(General Eduation)自从其诞生以来,就一直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出矛盾冲突与互动发展的特征。在工业革命后,古典人文教育在与科技教育的冲突之中日益封闭、对立,出现了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通识教育逐渐被专业教育所压倒,甚至被忽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学专业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又专又全,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人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目标本身的调适过程表明,人类必须同时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事实上,从通识教...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向明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是国际高等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这一关系的探讨和实践尚不成熟。本文将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作为案例,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元培计划为实施通识教育而采取的制度性安排及其实施效果;然后考察了元培计划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一些提法和做法;最后,针对有关改进建议,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各种困境,指出在我国实施通识教育仍任重而道远。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翼星  
本文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了当今大学通识教育的几个主要方面,诸如通识教育的含义与根据、意义和作用以及通选课和师资问题等。这些是作者在近年实践与研究中的认识,兼与某些不同的理解商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2015年5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暨全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瞿振元会长等众多嘉宾做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精彩报告,启发我们就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进行思考。第一,素质教育及其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自1980年代以来,"素质"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核心词汇,在周远清、杨叔子、张岂之等前辈的推动下,在大学实施的素质教育"一呼而起,久盛不衰",大大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章锐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分别解读"通专"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基本目标,并从素质培养与技能培养、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博雅育人与专业育人三个方面对两者的实践博弈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亟须从深化、优化、细化、强化四个层面予以加强,力促"通专"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晓玲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犹如高等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然而,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多处于剥离状态,两者的融合状况堪忧。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二者融合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笔者通过分析当前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二者的融合路径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在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育人体系,探索在课堂中学习、在环境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的“通专”结合途径,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晓玲  
文章阐述了应用型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指出了应用型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如理念游离、课程割裂、教学龃龉,进而提出应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与推广,建设共同基础课程,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推广研究生助教制度,倡导合作教学方式,以促进应用型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伟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犹如高等教育的两翼,二者结合与融通,共同助力于高等教育的腾飞与发展。通识教育在我国有十余年的研究历程,研究成果丰硕,为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本文从高校通识教育内涵、目标及其价值归旨出发,探索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新路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莉萍  
美国高校双专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受到来自通识教育支持者的质疑和挑战:深度专业化与通识教育理念相悖;专业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开展;过强的工具性目的与通识教育目标背道而驰;通识教育体系下专业的核心地位产生动摇。为此,美国高校的双专业教育一直在通识和专业之间寻求均衡发展,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尝试:规范双专业要求和申请程序;限制学生修读专业的数量;提倡兴趣导向的专业选择;探索个性化的跨学科项目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路德维希·胡贝尔  赵雅晶  
通识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内容丰富而模糊。本文勾勒了通识教育在德国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区分与分析,指出"关键技能"和"学术工作技能"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并重点讨论了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的相关条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黄俊杰  
本文首先分析二十一世纪所出现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等三大局势,指出新世纪大学生的培育理念有三: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加强“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强化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从上述三大教育理念出发,作者提出以下三项教育策略:第一,提倡经典教育,以引导大学生的生命重新与传统文化接触,奠定未来开创新局的文化资源,这是“返本以开新”的教育策略;第二,因应“科技”与“人文”断裂的状态,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开授贯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领域的课程,以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人文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通识教育精神融渗于专业教育之中,从而培育二十一世纪具有批判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