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3006)
2022(2702)
2021(2647)
2020(2225)
2019(5270)
2018(5207)
2017(9592)
2016(5752)
2015(6483)
2014(6680)
2013(6473)
2012(6140)
2011(5819)
2010(6038)
2009(5824)
2008(5772)
2007(5365)
2006(4924)
2005(4570)
2004(4038)
作者
(19047)
(16393)
(16091)
(15195)
(10104)
(8257)
(7122)
(6527)
(6500)
(6028)
(5825)
(5759)
(5493)
(5347)
(5063)
(4921)
(4895)
(4735)
(4615)
(4487)
(4224)
(4172)
(3899)
(3829)
(3673)
(3640)
(3614)
(3557)
(3397)
(3273)
学科
(23523)
经济(23501)
管理(13059)
(13013)
土地(11267)
(11228)
(10033)
企业(10033)
方法(8460)
(8154)
数学(6481)
数学方法(6345)
教育(6014)
中国(5937)
农业(5546)
问题(5199)
经济学(5180)
理论(5035)
(4799)
业经(4764)
地方(4758)
(4590)
资源(4430)
(4253)
(3797)
土壤(3784)
环境(3755)
(3429)
(3274)
(2975)
机构
大学(90943)
学院(88434)
研究(33395)
管理(30512)
(28848)
经济(28074)
中国(25351)
理学(24755)
理学院(24361)
管理学(23818)
科学(23662)
管理学院(23652)
(21850)
(21675)
(18668)
业大(17073)
研究所(17062)
农业(16969)
(16011)
(15711)
师范(15655)
中心(15096)
(14558)
北京(13691)
(13215)
师范大学(12661)
(12420)
(11841)
农业大学(11431)
财经(11390)
基金
项目(56447)
科学(43032)
研究(40309)
基金(38800)
(35476)
国家(35127)
科学基金(28116)
社会(23772)
(22631)
社会科(22116)
社会科学(22102)
基金项目(20569)
(20212)
教育(18826)
自然(18806)
自然科(18232)
自然科学(18226)
自然科学基金(17840)
编号(16902)
资助(15473)
成果(14886)
重点(13550)
课题(12898)
(12459)
(12081)
计划(11583)
科技(10887)
科研(10803)
(10755)
(10408)
期刊
(38189)
经济(38189)
研究(27796)
中国(24621)
学报(19927)
(19892)
科学(17985)
教育(14495)
大学(14301)
学学(13165)
农业(12904)
(12226)
管理(9160)
资源(7542)
技术(7233)
(7163)
财经(7050)
(6497)
金融(6497)
图书(6293)
(6087)
国土(6085)
(6082)
业经(5857)
土地(5593)
问题(5439)
业大(5010)
科技(4787)
书馆(4708)
图书馆(4708)
共检索到143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华甫  吴克宁  
[目的]以倪绍祥先生土地评价思想概括和我国土壤普查、土地类型述评为依据,探讨我国耕地评价工作完善路径和方向。[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方法。[结果](1)倪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形成以土壤调查为前提的,土地类型单元为基础,开展土地评价的系统思想。(2)我国土壤调查、土地类型工作中断,致使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工作缺乏扎实的数据基础,使得现有的耕地评价成果难以满足新时代耕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要求,也妨害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3)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和自然资源管理机构职责整合等宏观背景,客观上要求将土地评价与土壤类型、土地类型相联系,夯实耕地评价的科学基础,创新耕地质量评价体系。(4)科学组织第三次土壤普查,服务于耕地评价实践,将土壤资源融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成为必然趋向。[结论]倪绍祥先生有关土地评价思想,对于完善我国土地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创新性开展第三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耕地质量调查专题,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新形势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亟需科学组织新的土壤普查和土地类型调查研究,更新完善原有的土壤资源图和报告,深化中小尺度的土地类型调查研究,不仅深化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客观认识,也为新的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客观、科学、高精度的数据基础提供可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郭力娜  张凤荣  张磊  
从土地评价、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概念、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估算与评价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土地评价和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其特点和不足,以期为深化应用土地评价成果,丰富粮食安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耀奔  叶艳妹  吴次芳  胡一鸣  施昊坤  王巧若  
研究目的:为全面真实地反映耕地土壤质量水平,构建涵盖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等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土地整治区耕地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最小数据集(MDS)、土壤实验以及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耕地土壤质量水平不是很高(SQ3);(2)土地整治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特征指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水平;(3)综合整治和传统耕作下的耕地分别具有最高(SQave=0.53)和最低(SQave=0.41)的土壤质量水平。研究结论:从微生物视角构建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有助于提高耕地资源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为耕地综合效益评估和土地整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娜  黄金  耿玉清  董颖  张超英  
【目的】探讨青海湖湖滨不同土地类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退化湿地的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青海湖东岸尕海区的湖滨湿地、以及由其退化的草地和沙地这3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壤样本,比较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差异,运用CANOCO5.0软件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间关系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湿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显著高于沙地,而土壤易氧化碳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草地和沙地;对于水溶性有机碳、硝态氮和有效磷来说,湿地和草地显著高于沙地。草地土壤β-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甘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较湿地分别显著下降了32.17%、30.90%和39.67%;而沙地较草地分别显著下降了79.22%、73.46%和64.84%。湿地和草地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沙地,但仅湿地的纤维二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沙地。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氮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58.8%和29.4%。水溶性有机碳可以很好解释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水溶性有机氮与碱性磷酸酶相关性显著;有机碳则与纤维二糖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湖滨湿地退化为草地和沙地后,土壤有机碳和氮以及土壤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以及有机碳显著地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倪绍祥  
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服务目的,应予明确区分。土地潜力评价揭示某一块土地可被利用的范围以及在这些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之前必须规定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先次序。优先次序不同,即使同一块土地其评价结果也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强调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作出适宜性等级评定,每一块土地均可针对不同利用方式作出土地适宜性等级评定。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劳动和物质投入下土地用于农、林、牧业所能提供的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栗漾   鲜骏仁   刘静静  
【目的】揭示土地整治初期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变化,为都市区土地整治和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传统农田和整治初期高标准农田土壤表层样品采集与测试,在分析土壤容重、颗粒组成、含水率、孔隙率等土壤物理性状和pH、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化学指标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Nemero)评价土地整治后耕地土壤肥力变化,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揭示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都市区土地整治对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P>0.05),但会显著降低土壤表层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全磷含量(P<0.05);土地整治后,耕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1.17±0.57,且土壤肥力等级以Ⅲ级为主;土壤磷素是影响土地整治初期耕地土壤肥力提升主要限制因子。【结论】土地整治初期,都市区耕地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肥力有降低趋势,在土地整治初期加强土壤养分管理和培肥是提升都市区土地生产力的关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申慧彦  王嘉富  曹承泽  王靖军  李卫华  张瑾  
以巢湖北部湖滨带为研究区域,采集潮间带、植物湿地、林地和田地4种类型土地0~20cm表层土壤,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探讨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结果表明巢湖北部湖滨带4种土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与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DOM和FDOM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家斌  李华珍  缪一飞  张翠英  赵海军  武卫  
通过对全县6个土类,19 496.93 hm2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交换性镁、有效硼、有效锰、有效锌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49.81%的土壤偏酸,37.84%的土壤有机质偏低,24.69%的土壤碱解氮缺乏,47.41%的土壤缺磷,37.25%的土壤缺钾,53.89%的土壤缺硫,25.95%的土壤缺镁,97.25%的土壤缺硼,41.77%的土壤缺锰,69.28%的土壤缺锌;根据丰缺情况,提出烤烟、甘蔗、玉米、水稻等主要栽培农作物的施肥建议,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浩  钟文挺  谢丽红  林超文  
为较准确地评价耕地土壤熟化度,利用特尔斐法确定各项评价因子及权重,通过测定7项相对比较容易掌握的指标,再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耕地土壤熟化度进行评价,并用水稻土及旱地3种作物的产量分值与对应的土壤评价分值进行配对相关性分析与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性分析,以判定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结果表明,3种作物的产量分值与对应的土壤评价分值配对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其配对样本t检验不显著,产量级别与土壤评价级别的平均差值均不超过0.1。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万盼  胡艳波  张弓乔  王宏翔  李录林  王鹏  惠刚盈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便了解土壤质量状况,为实现不同植被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陇山山麓区移栽至耕地(前期种植柴胡)后生长3年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苗木土壤为对象,并以长期种植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耕地作对照,采用对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种人工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小于柴胡耕地,除0~10 cm土层有机质外,其余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速效钾均显著大于柴胡地(P 0.05)。2)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表聚现象",即养分含量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减趋势;而全钾含量在2种植被类型下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增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磷是影响油松苗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而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柴胡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且土壤养分综合得分表现为油松地(1.467)<柴胡地(1.504)。可见,油松人工苗明显地降低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长期栽植将会导致土壤养分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在大苗培育期间要因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尤其需要及时补充土壤有机磷肥;而对柴胡耕地也应该补充有机氮肥和磷肥。这些结论可为小陇山山麓区域耕地进行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潇   吴克宁   刘亚男   高先虎  
[目的]土地类型反映了自然地理特征的同质性。为做好农用地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等要求,有必要开展以土地类型为单元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在构建的西峡县土地类型的三级分类框架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叠置法与自下而上的合并法划分土地类型。其次,以土地类型的最小单元为评价单元,综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分别建立了针对耕地、园地和林地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求和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西峡县各类农用地的适宜性。[结果](1)西峡县的土地类型有3个等级,包括14个土地类、299个土地亚类和570个土地单元。(2)西峡县86%以上的区域为林地适宜区,约47%的区域适宜园地,而只有13%的区域适宜耕地。(3)各类农用地的高度适宜区(S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河流谷地地带。各类农用地的勉强适宜区(S3)在空间分布不均匀,且研究区北部的大部分山地区域均不适宜(N)作为耕地。[结论]基于土地类型的适宜性评价可以识别潜在适宜作为农业利用的土地,并可为农用地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建洲  刘学录  马艳霞  汪永红  
研究目的:解决土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存在的指标结构不合理和指标冗余等问题。研究方法:以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作实证研究,引进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原理筛选指标,并与相关性检验保留指标对比。研究结果:(1)通过属性约简保留的属性核为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X_1)、人均空闲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X_4)、人均GDP(X_6)、城镇化率(X_9)和民众支持程度(X_(10))5个指标;(2)通过相关性检验,除保留了全部属性约简保留的指标外,还保留了人均未利用地面积(X_5)这一指标;(3)属性约简能识别不相关指标,保留的指标包含于相关性检验保留的指标,表明属性约简保留的指标精简、有效。研究结...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倪绍祥  
本文扼要说明了近年来国外土地评价研究的若干进展:1.信息系统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2.潜力评价的深化与扩展;3.对土地性质的动态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维理  傅伯杰  徐爱国  杨鹏  陈涛  张认连  史舟  吴文斌  李建兵  冀宏杰  刘峰  雷秋良  李兆君  冯瑶  李艳丽  徐用兵  裴玮  
【目的】我国于1979—1987年进行了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二普”),2005—2017年进行了农田耕层土壤养分调查。两次调查均为地面采样量大的全国性调查。两次调查生成数据是我国目前最精细的土壤资源与质量时空数据。通过地统计检验方法,探讨我国在这两次调查中所获土壤质量数据的地统计检验特征,为这些数据用于表征土壤资源与质量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在其他行业和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验方法是在我国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选取7个代表性类型区,提取7片区在两次调查中获得的土壤剖面点和耕层采样点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检验指标的原因之一是有机质含量是最重要土壤质量性状之一,其二该要素可量化表达。剖面点数据源于二普对典型土壤类型的剖面采样,采样特征为优先选取典型土壤类型,全国完成了10万个0—100 cm剖面分层采样、化验。经数据整合和多要素匹配,有6万个剖面点获得坐标。耕层采样点数据源于2005—2017年农田耕层养分调查,采样为网格化均衡分布的大样本量,全国完成了1 000万个有GPS定位坐标的耕层样本。每片区含土壤剖面点500—1 300个,耕层采样点50 000—250 000个。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地统计分析和检验。对每片区剖面点和耕层采样点数据分别随机选取80%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集建模,20%作为验证样本集。将验证样本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线性回归,计算R~2(决定系数)和RMSE(均方根误差),以此评价两组数据表达土壤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可靠性和误差。【结果】剖面数据的地统计检验显示,7片区二普剖面点数据表达的有机质含量分布状况可靠性均达极显著水平,但校验集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较差,R~2值较低,为0.223—0.380,RMSE较高。2005—2017年耕层采样点数据地统计检验显示,通过网格化均衡分布和大样本量的地面采样,耕层采样点所获有机质含量分布图的可靠性和预测精度优于剖面点数据,R~2提高,RMSE下降。两组数据地统计结果还显示:尽管相隔30年,两时段调查展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变化,但两组数据反映的各片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总体规律相似。【结论】当土壤调查为网格化均衡分布的大样本量采样时,就表征土壤要素空间分布特征而言,其可靠性和精度较好;二普生成大比例尺土壤专题图数据(土壤图,有机质含量图,pH图,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图)和2005—2017年农田耕层养分调查数据均源于网格化均衡分布的大样本量地面调查,可靠性和精度优于二普剖面点数据。但剖面点含数据类别多,具有点坐标,也有可靠的土壤专题图表达,对了解多类别土壤要素空间分布特征极具价值。二普与农田耕层点养分调查间隔约30年,两时段数据有利于了解土壤质量时空演变。本研究还显示,获取精细土壤质量数据需要进行大样本量地面调查和采样,对于表征土壤类型、土体构造等稳定性要素而言,若地面采样量较小,将难以获得可靠性和精度优于二普的数据。从实际需求和我国已有工作基础考虑,今后土壤调查重点可考虑以土壤功能调查或缺区补漏调查为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宇  郭建斌  邓秀秀  刘泽彬  
为了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以荒草地和农用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对照,于2011年5月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样地上挖掘土壤剖面,并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入渗能力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首次对该地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潜在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密度由大到小为荒草地(1.25 g/cm3)>农用地(1.22 g/cm3)>松栎混交林地(0.82 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为松栎混交林地(87.40%)>荒草地(45.87%)>农用地(38.95%);松栎混交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和渗透性能最好,农用地最差。运用坐标综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