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1)
- 2023(2034)
- 2022(1697)
- 2021(1666)
- 2020(1298)
- 2019(2943)
- 2018(2545)
- 2017(4645)
- 2016(2432)
- 2015(2756)
- 2014(2602)
- 2013(2492)
- 2012(2372)
- 2011(2156)
- 2010(2137)
- 2009(1874)
- 2008(1878)
- 2007(1580)
- 2006(1506)
- 2005(1376)
- 学科
- 济(11529)
- 经济(11520)
- 地方(6043)
- 管理(4468)
- 业(3634)
- 学(3384)
- 中国(3177)
- 方法(3161)
- 农(3109)
- 地方经济(3061)
- 数学(2700)
- 数学方法(2667)
- 环境(2552)
- 农业(2305)
- 企(2133)
- 企业(2133)
- 业经(2090)
- 贸(1956)
- 贸易(1951)
- 易(1792)
- 生态(1755)
- 资源(1707)
- 发(1701)
- 城市(1627)
- 和(1597)
- 划(1459)
- 融(1401)
- 金融(1399)
- 财(1383)
- 土地(1342)
- 机构
- 大学(36875)
- 学院(36499)
- 研究(15661)
- 济(12994)
- 经济(12580)
- 管理(11420)
- 科学(11194)
- 中国(10332)
- 理学(9635)
- 理学院(9371)
- 管理学(9101)
- 管理学院(9034)
- 京(8629)
- 所(8019)
- 研究所(7399)
- 范(7182)
- 师范(7143)
- 农(6731)
- 中心(6662)
- 院(6163)
- 师范大学(6131)
- 业大(5889)
- 江(5815)
- 财(5677)
- 北京(5425)
- 农业(5178)
- 科学院(5101)
- 环境(5036)
- 州(4931)
- 资源(4857)
共检索到54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勇 夏健
基于"异托邦"空间概念和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历史街区是作为城市社会真实场所存在的城市"异托邦",并对历史街区的城市"异托邦"特质进行详细解读。并指出,为城市发展提供"反身之镜"和特殊空间实践基地是历史街区的城市使命,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使历史街区回归,同时保持历史空间和创造生活空间的"异托邦"。
关键词:
异托邦 城市空间 历史街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夏健 王勇
后现代主义时空观提出了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异托邦"空间。基于"异托邦"空间内涵的理解,可以认为历史街区本质上就是一种城市"异托邦"空间,因而拓展了其保护的意义。基于城市"异托邦"的历史街区保护应重在其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同构特征的解读,并从生活空间的回归、矛盾空间的并置、公共空间的叠合、市民主导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作为"异托邦"空间的营造策略。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异托邦 城市空间 营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云兰
概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发达国家在历史街区保护的立法、行政管理、公众参与及资金筹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城市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的,处理好这一关系,城市将得以协调发展。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历史建筑 保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妍 徐永战 陆磊
如何保护历史街区形态,延续城市记忆是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南通寺街—西南营片区为例,首先针对街区中开放空间进行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问卷调研,发现街区中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了解居民对传统街区的发展要求。然后,以街区形态再生为目的,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接下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再生策略,如社区参与策划、人性化设计、功能多样性、街区文化网络等,使街区形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再生。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开放空间形态 再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苑 邓峰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其更新过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从空间生产理论入手,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更新前后社会结构以及街区空间类型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消解了街区原有传统社会关系的同时,构建了另一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体系,由此产生新的空间生产需求并反映在空间景观的改造之中,这在本质上无法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最后提出控制空间使用主体的替代,促进街区的渐进式更新是一种较适宜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袁奇峰 蔡天抒
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是20世纪初潮汕华侨打工经济回流与外商投资共同推动城市化的结果。随着城市中心漂移,其商业垄断地位渐失,物质结构与社会结构双向老化。房屋产权细碎化,预期收益不稳定,使得地方财政与市场资本的空间生产均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新区,旧城则被负向循环锁定。小公园街区从改善居住条件到追求城市土地收益,经历了"见缝插针"式的独栋危房改造、"成片配套"式的居住组团建设、"大拆大建"式的空间生产三个改造阶段,最终政绩效应与市场利益的契合使小公园街区的改造沦为权力和资本主导下以土地效益为目标的城市开发活动。本文从小公园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困境出发,讨论了保护规划预期与实际开发博弈的深层矛盾。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成栋 李长奇 梁爽
历史街区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遗留的宝贵遗产,每条历史街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文化、空间特征和社会配置,这些不同的配置和可识别的空间格局代表了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当时民众的意识形态的特点,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建设热潮的影响下城市中传统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少,承载传统文脉记录城市兴衰的街巷空间逐渐陷入萧条。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逐渐失去,其生命力亟需延续时,研究如何有效的保护与适度地更新它们,提供其空间改造的建议,在适宜性的商业化加持下护住流失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以及街区均质化同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雪霏 陈梓聪 廖书琪 马大卫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正处于一种存量更新阶段,大拆大建与底蕴流失使得历史地标街巷中的内聚、交流和拓展等功能逐渐弱化,导致具有记忆传承价值的历史街区呈现出绅士化现象。通过分析历史地标街巷的现状及与其关联人群需求,从街区记忆视角探析其在构建“新活力”过程中对“旧印记”的植入,从人群目标和街巷空间两个路径来建构复生居民日常化场景、适应传统文化特色的更新模式。进而以广州某街巷为例,尝试通过文化资源的提升与完善、闲置空间的置入与重组、游憩模式的筹划与搭建、街巷运营模式的组织与再生四个层面构建具有韧性的、迎合未来发展的历史地标街巷的更新实践模式。
关键词:
街区记忆 历史地标街巷空间 更新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滕有平 过伟敏
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化热潮中,历史街区的保护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以往的保护经验已很难适应新时期的需求。针对再建与保护历史街区的双重需要,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整体保护、功能置换、多元与共生、回归街道的再生性保护策略。
关键词:
城市历史街区 再生性保护 设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恺 周均清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是当今关乎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但是在市场机制下,由于各方追求的利益不同,导致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并未达到理想效果。本文引入利益相关者与合作博弈理论,在具体识别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博弈机制以促进城市历史街区的真正复兴。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复兴 利益相关者 合作博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巍 何依
绕开街区保护的原真性问题争论,历史建筑的去留争论,以及商业化等争论,从街区衰败的历史性问题出发,提出"简装修"的保护更新原则。从物质环境和社会问题两个方面阐述历史街区"简装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以太原市南华门历史街区更新为例,总结历史街区"简装修"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历史街区 “简装修” 落脚城市 邻里修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凤阳 王子强
以历史街区的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图式的角度,总结苏州地区视觉图式要素,探讨其在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组织中的运用。区别于常见的三大景观空间类型,本文提出图式视角下节点景观空间、街巷景观空间、整体景观空间和景观意境空间四大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类型,并通过传统图式符号景观化方法的总结,分别对四大景观空间的组织进行讨论,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总结的方法,为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视觉图式 历史街区 景观空间组织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范红 杨琳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改造与历史文脉传承形成了矛盾。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通过系统挖掘“空间叙事文本”“持续小规模改造”和多元主体“共同生产公共服务”等举措,完整地保留了街巷肌理、文化遗存、建筑风貌和历史故事,建立起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社会教育与休闲活动之间的对话,形成了以东府文化为背景,以爱国主义、廉政文化、家风家训教育为主题,以关中民居院落为特色,集民俗文化体验、阅读服务、公益博览、娱乐活动、特色餐饮、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其对“空间定位”的精准把握,彰显出“槐院里”叙事空间再造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关键词:
槐院里 传统文化 叙事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博鸿 马源
文章使用空间句法和大数据空间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广州历史城区内历史街区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要素的分布特征,并对二者进行了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同时利用网格法统计了历史街区的可达性、旅游要素核密度和混合度情况,通过交叉分析揭示了历史街区内旅游要素分布与交通可达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广州历史街区内部道路的全局整合度整体较高,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道路局部可达性呈现“多核心”分布特征;(2)历史街区内的旅游要素呈现“多核心网状”分布,且不同的旅游要素具有各自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3)历史街区内各尺度道路整合度与旅游要素数量分布均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其中餐饮饮食类和酒店住宿类与交通可达性的相关性最高,商业购物类和文体休闲类次之,风景园区类最低;(4)历史街区内旅游要素混合度整体较高,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中部混合度高值区域呈现多核心分布特征,历史街区内旅游要素混合度与核密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5)历史街区的游要素混合度与交通可达性匹配度较高,其他街道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何韶颖 吴楚槟 张任驰 王子越 葛润南
我国各大城市逐步进入消费4.0时代,文化消费呈现出向个性体验、在地文化、社会共享的转向,但各地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空间特色与新消费模式错位、空间生产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如何推动文化消费空间的转型升级,使其与新时代消费特征得以更好衔接,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文化循环理论,以广州上下九—第十甫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分析现有文化消费空间的状况与存在问题基础上,从文化要素生产、文化意向表征、文化消费场景、文化内涵认同和社会共享规则五个方面提出街区新型文化消费空间的构建策略。研究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消费模式升级、空间品质提升乃至街区活力唤醒提供了崭新视角和创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