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8)
2023(1911)
2022(1710)
2021(1529)
2020(1309)
2019(2862)
2018(2849)
2017(5349)
2016(3084)
2015(3391)
2014(3494)
2013(3458)
2012(3416)
2011(3120)
2010(3127)
2009(2958)
2008(3030)
2007(2838)
2006(2595)
2005(2541)
作者
(10140)
(8619)
(8594)
(8157)
(5575)
(4215)
(3840)
(3348)
(3225)
(3203)
(3061)
(3011)
(3004)
(2893)
(2814)
(2674)
(2615)
(2602)
(2545)
(2410)
(2221)
(2165)
(2069)
(1978)
(1970)
(1938)
(1928)
(1892)
(1810)
(1808)
学科
(12556)
经济(12541)
(7885)
管理(7414)
(5150)
(5049)
劳动(5032)
中国(4997)
(4698)
企业(4698)
(4669)
方法(4405)
农业(4154)
(4043)
数学(3663)
数学方法(3573)
地方(3451)
(2991)
贸易(2988)
业经(2916)
(2871)
(2700)
(2534)
动力(2504)
人口(2470)
劳动力(2378)
(2218)
农业劳动(2214)
农业人口(2153)
理论(2107)
机构
大学(46948)
学院(46459)
研究(18727)
(17114)
经济(16739)
管理(14354)
中国(13882)
科学(12770)
理学(11763)
理学院(11568)
管理学(11249)
管理学院(11151)
(10953)
(10699)
(10496)
研究所(9880)
(8572)
业大(8224)
农业(8149)
(7943)
中心(7545)
(7385)
(7112)
北京(6825)
(6612)
师范(6523)
(6505)
财经(6267)
(5594)
研究院(5567)
基金
项目(30045)
科学(22415)
基金(20920)
研究(20055)
(19490)
国家(19326)
科学基金(15353)
社会(12281)
社会科(11552)
社会科学(11550)
(11509)
基金项目(10636)
自然(10226)
(10091)
自然科(9989)
自然科学(9984)
自然科学基金(9805)
资助(9175)
教育(8916)
编号(7543)
重点(7046)
成果(6691)
(6263)
(6218)
计划(6126)
课题(5983)
科研(5914)
科技(5747)
(5673)
创新(5416)
期刊
(21976)
经济(21976)
研究(14017)
中国(12422)
学报(11247)
(10082)
科学(9283)
大学(8220)
学学(7850)
农业(6450)
(6247)
管理(6200)
教育(4885)
(4245)
金融(4245)
财经(3763)
技术(3762)
业经(3562)
(3359)
林业(3256)
(3240)
业大(3193)
经济研究(3136)
(3132)
问题(3004)
(2994)
国际(2862)
资源(2688)
农业大学(2423)
科技(2397)
共检索到77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天均  
一、劳动力交换不等于 劳动力买卖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从内容看,人们不仅交换物质财富,而且交换劳务和智力成果;从形式看,人们不仅采用买卖方式,而且采用租赁、承揽、合伙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藩  焦建国  
本文从商品一般出发,通过对商品交换方式的内涵和劳动力交换主体及其演化进程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将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方式仅仅视为买卖这是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误解.随着奴隶制的形成和劳动力商品交换的出现,劳动力买卖和劳动力租赁便如同孪生兄弟而同时出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劳动力商品交换以买卖为主,租赁为辅,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交换则完全演化为租赁关系.这种演化反映出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交换仍表现为租赁方式,但它体现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纪明山  
党的十四大报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究竟是不是商品?要不要建立劳动力市场?怎样建立劳动力市场?这些长期被回避而近年来又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宋建英  
一、问题的提出如果说社会主义劳动力能否成为商品,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下还有疑问的话,那么在党的十四大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这一问题便有了彻底解决的可能,这是因为:第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商品经济可以允许也可以不允许社会劳动力通过市场流动,可以允许也可以不允许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市场经济必须具有完整的市场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孟捷  李怡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凭借对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深入拓展,在SLM理论的研究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均衡分析的思路却打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造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这一根本性的矛盾。以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分析,在生产关系的层面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和延续提供了进一步解释。而剑桥学派秉持的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形成的思路,无疑有助于解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如何"天然地"制造分割,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引入了讨论。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对上述理论进行评析、互动与拓展,可以为解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提供一个更有...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学华  薛孝东  
在我国,劳动力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形式获得了较大发展,少数地方通过地方立法加强了对劳动力派遣的规制。与蓬勃发展的劳动力派遣相比,劳动力派遣的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明显存在滞后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派遣中的一些问题,并参考国外劳动力派遣立法的实践和经验,对劳动力派遣的概念、理论基础、劳动力派遣三方的法律关系、实践中的问题等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劳动力派遣提供立法上的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华东  
有些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是揭示商品交换比例法则的理论,我们通过对商品交换等式、价值的特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的实际意义和《资本论》的主要任务等多重角度的考察,说明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误解。劳动价值论的真正主题是揭示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尽管在生产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们并不创造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牛德生  
试论按劳分配收入量的界定——从劳动力商品特性所作的分析○牛德生(一)劳动力使用权价格是按劳分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作为商品它以所有权为前提,然后才通过市场。商品的交换说到底是一种权利交换关系。不过一般商品的交换体现的是所有权交换关系,伴随着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程建华  
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三种劳动是耗费劳动、传导劳动和凝结劳动。耗费劳动是正在进行的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本身并不是价值;传导劳动表现为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在本期劳动过程中起着把活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中去的作用;凝结劳动是凝结在劳动对象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即价值实体。劳动对象是耗费劳动是吸收器。耗费劳动与凝结劳动既不同质也不同量,耗费劳动能否成为凝结劳动或在多大量上成为凝结劳动取决于传导劳动的效能和劳动对象对耗费劳动的吸收程度。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苏树厚  
劳动力商品论山东聊城师范学院苏树厚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为了揭露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第一次卓有建树地确立起劳动力商品范畴,并对它作过精辟地论述。无疑,这是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突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问世及其实践,特别我国近年改革开放不断...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许崴  
在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市场信息无论是对称还是不对称,通过差异化商品的交换均可实现帕累托改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若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具有差异化偏好的消费者可在无差异偏好消费者福利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等量交换获取更大数量的偏好商品,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升;若市场主体间信息对称,无差异偏好消费者洞悉具有差异化偏好消费者交换的利益动机,通过提高差异化商品的交换价格,获取并消费比交换前更大数量的无差异商品,分享具有差异化偏好的消费者福利,社会总福利水平提升。当然,差异化商品交换对社会福利的提升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差异化商品交换可实现帕累托改进,但并不意味着可同时实现帕累托生产最优;商品...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谢青霞  
面对人力资源的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新加坡政府通过一系列劳动法律与政策,提高老年工人、妇女等边缘劳动力的就业率,充分合理地使用外籍劳动力,从而使边缘劳动力不被边缘化,使之从经济发展中受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实现共同富裕。新加坡的法律与政策可为我国完善相关劳动法律与政策提供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倪建国  
当前农村劳动力是否剩余?剩余劳动力应通过什么途径和形式转移?转移到何处?这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大问题。一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客观事实。所谓“剩余劳动力”就是闲置的生产要素,是浪费了的活劳动。我国八亿人口在农村,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规律的作用,自然增长的数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艳  贾丹林  
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刘艳,贾丹林劳动力能否成为商品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不能成为商品,因为马克思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一个历史范畴,只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笔者认为,劳动力能否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