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4)
- 2023(10838)
- 2022(9007)
- 2021(8484)
- 2020(6874)
- 2019(15337)
- 2018(15638)
- 2017(27719)
- 2016(16047)
- 2015(17756)
- 2014(17404)
- 2013(15678)
- 2012(13996)
- 2011(12499)
- 2010(12847)
- 2009(11924)
- 2008(11620)
- 2007(10229)
- 2006(9174)
- 2005(8478)
- 学科
- 济(44906)
- 经济(44810)
- 管理(44766)
- 业(37675)
- 企(31377)
- 企业(31377)
- 中国(20236)
- 制(17326)
- 农(16260)
- 财(16111)
- 方法(14831)
- 业经(13126)
- 体(12414)
- 理论(12039)
- 数学(12003)
- 数学方法(11785)
- 教育(11752)
- 农业(10649)
- 体制(10427)
- 银(9925)
- 银行(9917)
- 教学(9811)
- 行(9525)
- 融(9277)
- 金融(9274)
- 务(9084)
- 财务(9058)
- 财务管理(9033)
- 学(9000)
- 贸(8647)
- 机构
- 学院(199277)
- 大学(197674)
- 济(74342)
- 经济(72436)
- 管理(68751)
- 研究(66557)
- 理学(57679)
- 理学院(56993)
- 管理学(55834)
- 管理学院(55433)
- 中国(49947)
- 京(41514)
- 财(40763)
- 科学(37300)
- 江(33460)
- 所(32395)
- 范(31268)
- 师范(30998)
- 中心(30307)
- 财经(30214)
- 研究所(28615)
- 经(27201)
- 农(27176)
- 北京(26340)
- 州(26172)
- 技术(25827)
- 业大(25293)
- 院(24808)
- 职业(24402)
- 师范大学(24202)
- 基金
- 项目(126796)
- 研究(103408)
- 科学(100197)
- 基金(87448)
- 家(74076)
- 国家(73322)
- 社会(63347)
- 科学基金(63175)
- 社会科(59696)
- 社会科学(59685)
- 教育(53505)
- 省(51830)
- 编号(45712)
- 基金项目(45234)
- 划(43336)
- 成果(39484)
- 自然(37230)
- 自然科(36318)
- 自然科学(36309)
- 自然科学基金(35618)
- 课题(34362)
- 资助(34338)
- 制(30288)
- 年(29785)
- 重点(29579)
- 部(28616)
- 项目编号(27727)
- 发(27549)
- 性(27510)
- 创(27228)
- 期刊
- 济(90602)
- 经济(90602)
- 研究(65169)
- 中国(55200)
- 教育(46063)
- 财(34170)
- 管理(28393)
- 学报(26407)
- 农(26247)
- 科学(24424)
- 技术(22916)
- 大学(22001)
- 融(19414)
- 金融(19414)
- 学学(19298)
- 职业(17817)
- 农业(17259)
- 财经(15717)
- 业经(15455)
- 经济研究(14301)
- 经(13644)
- 图书(12605)
- 技术教育(11718)
- 职业技术(11718)
- 职业技术教育(11718)
- 坛(11458)
- 论坛(11458)
- 问题(10928)
- 版(9408)
- 书馆(9270)
共检索到323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军 王艳华
高等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劳动人事制度变迁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职业指导仍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推动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进程,提升高等学校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高校 职业指导 劳动人事制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代谦
论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代谦1.宏观层面上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必须首先成为劳动用工的主体。因此宏观层面上我国工业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是:...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黄广星 谭醒云 苗振林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金烈祥
农业银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初探金烈祥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步伐的加快,农业银行现行劳动人事制度的弊端正日益显现。如何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改革农业银行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构建全新的劳动人事制度框架已迫在眉睫。一、农...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郑宏 龙颖毅
一、当前农行劳动人事制度中的几个矛盾(一)计划定编与制度定岗的矛盾。农行内部管理的有关制度对各岗位的人员及其职责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如要求联行印、押、证、机分管;对公电脑业务设记帐、复核、特权等岗位;储蓄所(柜)要保证四人轮班,千万元以上的所(柜)安排5人以上...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立新 王利民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陈振清,刘邦令,朱仙美
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医疗卫生系统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既是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的客观需要,又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力。其目的是通过劳动人事的用工、职改、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稳定医疗队伍,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活力,使医院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羌毅
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双高"建设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管理支撑。当前,高职院校现有人事制度存在绩效分配与"双高"建设目标不契合、岗位设置与"双高"建设任务匹配不合理、职称评聘与"双高"建设成效结合不紧密、成果奖励与"双高"建设贡献对接不明显等问题。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应遵循绩效优先、闭环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采取完善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体系、探索项目化管理岗位设置模式、试行贡献度导向职称评聘方法、推进实效性重大成果奖励制度等路径。
关键词:
“双高”建设 高职院校 人事制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彩云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劳动人事争议面临案件数量增多和处理难度加大双重挑战。目前,上海已形成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体系框架,调解成为化解劳动争议的重要手段,今后劳动人事争议要坚持先行调解的基本工作方向,而街镇基层调解组织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本文以先行调解为研究视角,聚焦于上海市先行调解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继续提升基层调解组织基本建设,实施全方位、多流向引导先行调解,提升基层调解工作的专业性等举措。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葛兆强
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商业银行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精髓之一,这一哲学命题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延伸的基本要义是,一个经济主体的经营与发展,必须强调制度(体制)和人在管理中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振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现对改革创新调解仲裁制度提出以下初步建议:明确调解仲裁制度改革创新方向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发国
本文对图书馆人事制度改革中更新观念、理清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 ;介绍了河南省图书馆的人事制度改革实践 ;提出了深化图书馆人事制度改革的趋向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图书馆 人事制度 竞聘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索娅 阿拉坦仓
图书馆人力资源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人事制度的改革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该文就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及其做法,并就非事业编制人员聘任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人事制度 改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余毅晖
在办学有特色、就业率高的高职院校里,面对没有就业压力的学生,要提升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在充分调研企业和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实际和企业需要,通过靶向模块教学,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按照职场要求与行业(企业)标准,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高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还必须重视和解决好校企合作机制、师资队伍、教材体系、指导体系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职业指导 课程改革 订单班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梦迁
从发生学角度看,高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起源于一定人事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是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即国家干部身份的认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观念的发展,我国高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从身份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实质为行政合作法律关系。协商合作关系通过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聘任合同实现。根据我国人事制度分类管理原则和现代行政法精神,聘任合同的性质为行政合同,所以高校与教师之间为平等法律主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