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7)
2023(903)
2022(755)
2021(715)
2020(575)
2019(1351)
2018(1336)
2017(2732)
2016(1625)
2015(1781)
2014(1741)
2013(1793)
2012(1722)
2011(1449)
2010(1417)
2009(1334)
2008(1306)
2007(1241)
2006(1159)
2005(1158)
作者
(4256)
(3661)
(3481)
(3421)
(2259)
(1612)
(1562)
(1474)
(1361)
(1357)
(1260)
(1238)
(1160)
(1134)
(1118)
(1115)
(1074)
(1070)
(1044)
(972)
(903)
(881)
(869)
(869)
(842)
(801)
(756)
(748)
(724)
(705)
学科
(7324)
经济(7313)
(4821)
劳动(4804)
(4671)
方法(3843)
(3561)
数学(3552)
数学方法(3534)
中国(3352)
管理(3299)
(2989)
农业(2706)
(2485)
动力(2283)
劳动力(2264)
人口(2203)
(2112)
企业(2112)
农业劳动(2082)
农业人口(2043)
(1492)
贸易(1492)
(1475)
(1243)
劳动法(1151)
理论(1135)
市场(1095)
(1089)
业经(1073)
机构
大学(23264)
学院(22806)
(11162)
经济(10991)
管理(8057)
研究(7220)
理学(6839)
理学院(6781)
管理学(6655)
管理学院(6611)
中国(5682)
(5217)
(4742)
财经(4358)
经济学(4053)
(3982)
科学(3736)
(3706)
(3691)
经济学院(3661)
(3394)
中心(3295)
财经大学(3274)
研究所(3238)
(3006)
北京(3005)
师范(2974)
业大(2830)
(2783)
(2694)
基金
项目(13715)
科学(10949)
基金(10408)
研究(10334)
(8782)
国家(8718)
科学基金(7490)
社会(7211)
社会科(6864)
社会科学(6862)
基金项目(5255)
教育(5073)
(4892)
资助(4730)
自然(4369)
自然科(4299)
自然科学(4299)
(4248)
编号(4227)
自然科学基金(4219)
成果(3665)
(3376)
国家社会(3128)
教育部(3099)
人文(2943)
重点(2928)
课题(2825)
(2816)
社科(2812)
大学(2742)
期刊
(12057)
经济(12057)
研究(7369)
中国(6637)
(3700)
学报(3396)
(3261)
科学(2999)
管理(2996)
大学(2829)
学学(2660)
财经(2564)
教育(2435)
(2346)
金融(2346)
(2197)
(2100)
(2100)
劳动(2100)
农业(2008)
经济研究(1973)
技术(1862)
问题(1741)
业经(1698)
理论(1471)
国际(1426)
(1419)
统计(1323)
实践(1295)
(1295)
共检索到36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章群  牛忠江  
劳动争议之后的仲裁与诉讼乃化解纠纷之渐次程序,如何在程序衔接过程中兼顾公平与效率,乃立法之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对新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诸多制度设计的分析,本文认为在诸如仲裁期缩短,申请时效延长以及特殊情形下举证责任倒置等制度设计中,新法试图平衡"公平"与"效率"两大基础价值,并力图谋求在仲裁和诉讼程序之间的有机融合。理论上,新法的颁行有助于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之建立与发展,但其实践效果有待验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德强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采用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机制。虽然调解也是该机制中的一环,但由于具有可选择性,因此,最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是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制度。而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与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在衔接中存在严重的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谢劲  陈言章  莫于川  
劳动仲裁与诉讼在审理上衔接不意味着证据上也要衔接,相反劳动仲裁与诉讼衔接中证据应以"不衔接"为规则。在调查取证方面,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委托证据所在地的基层法院进行。诉讼中,应当给予当事人重新举证质证的机会,而不受劳动仲裁举证范围的限制,重新进行认证。法院不应以提交《仲裁裁决书》作为劳动争议案件立案的前提,《仲裁裁决书》在诉讼中也不具有证据资格。劳动仲裁阶段当事人的"自认",在诉讼中不具有约束力。劳动仲裁阶段已经出庭提供证言的证人在诉讼中原则上仍应再出庭作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国良  
本刊2012年第1期刊登了柴家祥法官《劳动关系是否成立应如何判断》一文(以下简称柴文)。笔者认为,该案件仍然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内容。第一,劳动关系究竟由谁认定。柴文中写到"2008年3月20日,孙某对任某的死亡提起工伤认定申请,当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汪钢  
近年来,土地出让合同争议案件时有发生。通过诉讼来解决土地出让合同争议是国土部门和土地受让人一直以来选择的路径。实践证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争议既费力费钱,效率低下,且效果也不理想。同时国土部门承担着比受让方更大的诉讼风险。所以,还要在诉讼之外探究其他的争议解决路径,而仲裁可能更适合土地出让合同争议的解决。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冬京  王军荣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争议诉讼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社会各界开始反思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笔者认为,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等非诉讼解决机制之所以受到冷落,是因为其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应借鉴国外的司法ADR制度,构建我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重构劳动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关系模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鑫超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法理基础是权利人对义务人的请求权。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以下简称仲裁时效),是指权利人于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请求权,就丧失该请求权的法律制度。仲裁实践中,关于二倍工资和带薪年休假争议仲裁时效存在争议,本文就此来谈谈个人的观点。第一,二倍工资仲裁时效怎样起算。仲裁时效的起算直接影响到双方当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汪鑫  
劳动争议仲裁作为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120份劳动争议文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研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现状。研究发现,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处理方式逐步从仲裁裁决向仲裁调解转变;全国劳动争议仲裁服裁率偏低,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案件分流作用不足;劳动争议主体单方胜诉的比例下降,而双方部分胜诉的比例显著增高,政府的角色从单一的保护劳动者权益开始向调节劳动双方利益转变。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嵇月婷  柴静  李彦君  唐鑛  
近年来,全国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案件数一直居高不下,劳动争议仲裁作为劳动争议案件起诉法院之前的必经程序,有助于降低解决矛盾成本,减轻法院工作负担。同时,伴随着劳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劳资双方维权意识日益加强,选择律师作为仲裁委托代理人的当事人比例在逐年上升,但由于律师代理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因此也可能会增加当事人的维权成本。本研究利用微观仲裁文书数据和实证分析方法 ,研究律师委托代理能否真正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发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作用,增加当事人的胜诉可能性。结果发现,只有一方请律师代理时,可以显著增加其获得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文娟  苏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