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1)
2023(6462)
2022(5400)
2021(5260)
2020(4293)
2019(9683)
2018(9532)
2017(18312)
2016(10233)
2015(11261)
2014(11096)
2013(10888)
2012(10381)
2011(9405)
2010(9663)
2009(9155)
2008(9185)
2007(8866)
2006(8048)
2005(7229)
作者
(28692)
(24833)
(24364)
(23092)
(15124)
(11925)
(10727)
(9725)
(9273)
(8790)
(8353)
(8191)
(7561)
(7527)
(7518)
(7355)
(7209)
(7109)
(7027)
(6843)
(6079)
(6053)
(6029)
(5942)
(5593)
(5582)
(5524)
(5201)
(5187)
(4989)
学科
(48445)
(44393)
经济(44330)
(37854)
农业(32418)
管理(26871)
(17557)
企业(17557)
业经(16721)
方法(13902)
(12661)
农业经济(12297)
中国(12268)
数学(11842)
数学方法(11674)
(10467)
地方(9988)
(9748)
(9427)
农村(9408)
(9368)
劳动(9351)
发展(8530)
(8523)
(8027)
(7952)
(7894)
土地(7614)
收入(7514)
及其(7355)
机构
学院(149024)
大学(144494)
(62067)
经济(60827)
管理(58396)
理学(50867)
理学院(50391)
管理学(49573)
管理学院(49312)
研究(48844)
(47643)
中国(39836)
农业(35903)
科学(29723)
(29665)
业大(29120)
(28257)
(25036)
中心(24289)
(23490)
研究所(22277)
农业大学(22148)
财经(21537)
(19651)
(19437)
师范(19261)
经济管理(18526)
(18505)
(18333)
北京(17876)
基金
项目(96049)
科学(76181)
研究(72675)
基金(70682)
(61060)
国家(60397)
科学基金(51937)
社会(47852)
社会科(44737)
社会科学(44727)
基金项目(37991)
(37976)
自然(31898)
编号(31362)
教育(31215)
自然科(31202)
自然科学(31197)
自然科学基金(30651)
(30195)
(28507)
资助(27501)
成果(25614)
(21864)
(21123)
重点(20261)
国家社会(19876)
课题(19589)
(19371)
(19176)
(18978)
期刊
(80440)
经济(80440)
(55755)
研究(41149)
农业(37895)
中国(35809)
学报(25143)
科学(23816)
(21633)
大学(20738)
业经(20150)
学学(19970)
管理(16940)
(16314)
(15931)
金融(15931)
农业经济(14453)
农村(13920)
(13920)
教育(12861)
问题(11679)
(11172)
技术(11017)
财经(10998)
世界(9990)
(9395)
农村经济(9249)
经济研究(9204)
社会(9160)
经济问题(8977)
共检索到230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育才  
文章首先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并指出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接着结合实际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并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转移过程中的困难及制约因素,最后指出了政府在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的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丹  袁洪斌  熊德平  
政府行为选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运行机制包括: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其动力机制,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其保障机制,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是其补偿与激励机制。我国应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建立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和制度支持体系、财政资金的投入与支持体系,以及行政管理和服务支持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贺宇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政府主导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三种棘手的政府间利益博弈问题。即政府部门间利益博弈、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劳动力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间利益博弈。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文章就此进行了着重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学英  
本文分析了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我国和日本的情况做了简单比较,阐述了我国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职能:(1)通过产业发展创造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处理好农业税减免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3)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4)加强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倪建国  
当前农村劳动力是否剩余?剩余劳动力应通过什么途径和形式转移?转移到何处?这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大问题。一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客观事实。所谓“剩余劳动力”就是闲置的生产要素,是浪费了的活劳动。我国八亿人口在农村,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规律的作用,自然增长的数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辉华  
试论未来1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李辉华一、与问题有关的几组概念农业人口与乡村人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及其经济不能独立的家属,但在实际统计中,则以国家是否负责口粮供应,是否享受“非农业人口”在其他食品供应、福利性补贴及...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扬  
1.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场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模式优势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工作,同时还可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在传统观念中农业的收入比较稳定,农民不会主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