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76)
- 2023(9493)
- 2022(7993)
- 2021(7515)
- 2020(6325)
- 2019(14311)
- 2018(14029)
- 2017(26768)
- 2016(14856)
- 2015(16597)
- 2014(16597)
- 2013(16505)
- 2012(15379)
- 2011(14059)
- 2010(14426)
- 2009(13721)
- 2008(14072)
- 2007(12815)
- 2006(11683)
- 2005(10391)
- 学科
- 济(60975)
- 经济(60878)
- 业(54996)
- 农(46703)
- 管理(45452)
- 企(34116)
- 企业(34116)
- 农业(31157)
- 方法(21645)
- 业经(19451)
- 制(18520)
- 数学(18516)
- 数学方法(18268)
- 财(17967)
- 中国(15409)
- 体(13558)
- 学(12908)
- 策(11065)
- 地方(10889)
- 银(10553)
- 发(10534)
- 银行(10519)
- 农业经济(10292)
- 体制(10288)
- 贸(10229)
- 贸易(10226)
- 技术(10168)
- 务(10139)
- 财务(10107)
- 财务管理(10078)
- 机构
- 学院(220614)
- 大学(217991)
- 济(91807)
- 经济(89948)
- 管理(83956)
- 研究(77116)
- 理学(72403)
- 理学院(71623)
- 管理学(70464)
- 管理学院(70079)
- 中国(60370)
- 农(59062)
- 科学(47456)
- 京(45741)
- 农业(45230)
- 财(44366)
- 业大(40292)
- 所(40225)
- 研究所(36218)
- 中心(35732)
- 江(35555)
- 财经(33737)
- 经(30501)
- 范(28346)
- 师范(28064)
- 农业大学(28022)
- 北京(27948)
- 省(27191)
- 州(27015)
- 院(26964)
- 基金
- 项目(146062)
- 科学(115563)
- 基金(107169)
- 研究(107123)
- 家(94559)
- 国家(93706)
- 科学基金(79418)
- 社会(69407)
- 社会科(65298)
- 社会科学(65282)
- 省(57700)
- 基金项目(57167)
- 自然(50741)
- 自然科(49482)
- 自然科学(49468)
- 自然科学基金(48616)
- 划(47913)
- 教育(47893)
- 编号(43320)
- 资助(42413)
- 成果(35606)
- 部(33461)
- 重点(33210)
- 制(32908)
- 农(32869)
- 发(31940)
- 创(30441)
- 课题(30063)
- 国家社会(28949)
- 创新(28587)
- 期刊
- 济(110321)
- 经济(110321)
- 研究(64392)
- 农(63028)
- 中国(49252)
- 农业(42259)
- 学报(37945)
- 科学(35755)
- 财(35411)
- 大学(29587)
- 学学(28363)
- 管理(27788)
- 融(23858)
- 金融(23858)
- 业经(23337)
- 业(20240)
- 教育(20078)
- 技术(17091)
- 财经(16956)
- 问题(15692)
- 农村(14541)
- 村(14541)
- 经(14422)
- 经济研究(14254)
- 版(14122)
- 农业经济(13988)
- 世界(12674)
- 业大(11402)
- 资源(11303)
- 经济问题(10984)
共检索到339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伍业兵
一、农地制度变迁的原因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农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中,完整的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相互作用的不同层次组成的。其中经济基础是原生的,它决定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它决定社会制度的生产、发展和灭亡,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中行
一、收入分配不公的衡量标准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是一个反映经济基础的伦理学概念。任何社会都存在收入是否公平的问题,但不同的社会对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个人收入分配的公与不公呢?我认为主要应依据以下三条标准。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罗云开
很多研究者在分析一国资本是流入还是流出以及流量的大小时,通常是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情况加以判断的。本文对该做法提出了异议。本文认为在判断一国资本的流向及流量时,应以实际资本的流动情况为准,本文还考察了金融资本与实际资本流动的一致性程度。
关键词:
资本流动 金融资本流动 实际资本流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雷世平 姜群英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统筹各个领域治理主体、处理各种主体关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水平与质量。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进化过程,具体是指以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为依托,借助制度、机制、政策、技术等因素,促使高职院校多元治理能力保持协调进步、务实高效的一种趋向与动态过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制度的体系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治理手段的统筹化以及治理环境的协同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治理能力现代化 内涵 衡量标准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胜强
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根本目的在于调整产业和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本文从信贷政策目标、目标实现的衡量标准入手,对信贷政策进行新的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信贷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信贷政策 政策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文进
保持公有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在现代经济中,公有制及公有化程度的衡量标准值得重新探讨。生产资料公有制已不能代表公有制的全部内容,无论是生产方面,还是分配方面,公有制的内容都是多方面的,其公有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也是多重的。为此,必须重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将不可避免地下降,但我们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公有制比重来保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瞿商
1949年后新中国农地制度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农民的制度需求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本文从制度均衡的角度讨论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说明农地制度供求均衡与农业经济效率之间的密切相关关系。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变迁 绩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月明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农地制度对农业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农地制度由封建大地主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小土地私有制,再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制度多次变迁但有两次是质的变化。农地制度每次变迁内涵与绩效不同,最直接反映在农业发展速度及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制度绩效 农业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夏玉莲 曾福生
采用时期加权的两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58—1977年、1978—2002年、2003—2010年三个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对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结论:农地制度变迁本身及其对农业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内生配置作用共同影响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其经济绩效明显;在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和农地流转制度合法化的背景下,农地作为资本的杠杆性功能更强。最后针对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加速增强农地的资本杠杆功能、为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开拓有效途径提出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廉
从我国高教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衡量学分制实施是否到位的标准关键的、本质的因素应该是:是否能全面支持一所大学根据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所谓“完全的”学分制,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支持因素:思想观念层面或理念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技术和条件层面。可将比较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看做是“国际标准”的,把相应的学分制称为“国际基准”学分制。但“全面支持”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根据大学的性质、任务、层次等来相对确定的。
关键词:
大学 学分制 “国际基准”学分制 选科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关键词:
农地制度 产权 合约 渐进性 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关键词:
农地制度 产权 合约 渐进性 制度变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姚永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地流转制度经历了从有限放开所有权流转,到有限放开使用权流转,再到全面放开农地流转市场三个阶段;由强调"点"的流转向"面"的集中转变,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不可分割性向淡化所有权、重视使用权的方向转变,受让主体由专业农户向多元主体转变;但是,始终强调农地不得用于非农产业,始终在法制的轨道上实施变迁。
[期刊] 改革
[作者]
曾宪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最后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每一次农地制度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博弈。第一次变迁所形成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既促进了效率也体现了公平。第二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表面上看公平有余效率不足,实则是既缺乏效率也不公平。第三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公平诱因与效率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变迁 公平与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