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62)
- 2023(5497)
- 2022(4292)
- 2021(3750)
- 2020(3327)
- 2019(7138)
- 2018(6963)
- 2017(13701)
- 2016(7139)
- 2015(7795)
- 2014(7597)
- 2013(7795)
- 2012(6966)
- 2011(5808)
- 2010(6102)
- 2009(6047)
- 2008(6438)
- 2007(5935)
- 2006(5331)
- 2005(5151)
- 学科
- 业(62338)
- 企(59817)
- 企业(59817)
- 管理(41825)
- 济(38438)
- 经济(38384)
- 业经(21426)
- 财(17199)
- 农(16593)
- 方法(16340)
- 务(15286)
- 财务(15283)
- 财务管理(15279)
- 企业财务(14447)
- 技术(13315)
- 农业(13095)
- 策(10310)
- 企业经济(10233)
- 划(9685)
- 数学(9467)
- 数学方法(9444)
- 和(9421)
- 经营(9382)
- 技术管理(9364)
- 理论(8603)
- 制(8556)
- 体(7779)
- 决策(7336)
- 经济理论(7248)
- 体制(7195)
- 机构
- 学院(113156)
- 大学(105971)
- 济(52242)
- 管理(51679)
- 经济(51545)
- 理学(44135)
- 理学院(43845)
- 管理学(43573)
- 管理学院(43364)
- 研究(29480)
- 中国(26367)
- 财(25066)
- 京(21229)
- 财经(19777)
- 农(19124)
- 江(18505)
- 经(17845)
- 商学(16274)
- 商学院(16138)
- 科学(15477)
- 农业(14973)
- 经济学(14858)
- 业大(14786)
- 经济管理(14719)
- 所(14256)
- 州(14255)
- 财经大学(14204)
- 中心(13558)
- 经济学院(13498)
- 北京(12975)
- 基金
- 项目(67866)
- 科学(56067)
- 研究(52492)
- 基金(50945)
- 家(42159)
- 国家(41665)
- 科学基金(38818)
- 社会(35836)
- 社会科(34079)
- 社会科学(34071)
- 省(28142)
- 基金项目(27253)
- 业(24738)
- 自然(24294)
- 自然科(23804)
- 自然科学(23799)
- 自然科学基金(23469)
- 教育(22215)
- 划(21074)
- 编号(20598)
- 资助(19722)
- 创(18312)
- 创新(15959)
- 制(15371)
- 发(15157)
- 部(14921)
- 成果(14894)
- 国家社会(14748)
- 企(14441)
- 重点(14314)
共检索到172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贺巷超
承接汉代佣书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佣书业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受其影响,公私藏书量明显增加,文化典籍得到保护,图书收藏与整理机制走向成熟,图书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图书流通受到重视,图书阅读热情空前高涨,书法艺术由此诞生。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佣书业 藏书 图书流通 阅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赵宗波 李海燕 童翠萍 张盈芳
有关城市的丛书一直络绎不绝地在上市,但都基本集中于耳熟能详的几座历史文化名城或者是旅游热都,而且也基本上是从文化观光的角度来介绍景点的好处和逛街的去处的。2005年9月,南京师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仲尧
浙江商品经济以及商贸活动的发展 ,基本上是从六朝时期开始。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 ,起步阶段的浙江商业 ,已形成自己的一定特色。这些特色与特定的地域经济条件有关。
关键词:
六朝 浙江地区 商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严耀中
《六朝财政史》简评严耀中六朝既承继着秦汉的制度,又揉合着江南的地方特色,体现着社会政治形态和财政之间的互相影响与前者对后者的制约。因此这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诸朝财政政策的制定往往有着多重色彩。这种色彩在总体上的不易把握使得提及到它的众多论著每每只涉及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本厚
随着人性的觉醒、文学的自觉,六朝进入"游"的自觉时代,"游"历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和自我实现的路径,并推动文人雅士沉潜山水、游心物外。本文分析了六朝山水诗"游"的核心要素、"游"的动态载体、"游"的最高境界、"游"的后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六朝"游"的自觉与山水诗兴起的社会背景、内在需求与情感归属。研究显示六朝山水诗把审美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游的自觉"体现与山水诗篇创造共同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和中国山水旅游文化发展。
关键词:
“游”的自觉 山水诗 六朝 山水旅游文化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曲柄睿
中古时期人们通过抄书获取知识,并以改变部分原文的方式生产新的知识。面对大量新知识,需要有新的分类整理工作,类书由是而作。类书以追求知识的来源和数量广泛为目的,将知识以体系化的方式呈现,并对收录的知识作出审核,这是突破原有书籍物理形式和编纂结构限制的行为,进而打破了知识的边界。抄书而形成的节略本较原本似乎更富传播优势,其对知识传播的作用不可低估。
关键词:
抄书 类书 节略本 钞本 知识史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江少莉
薛冰,江苏省一级作家,首届“金陵文学奖”得主,南京历次个人藏书赛事得奖者,在第二届江苏读书节上被评为“十大藏书家”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上山下乡”,1975年回城,进入南京钢铁厂当工人,1984年因业余写作成绩斐然被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职至今。小说。创作有《青铜梦》、《天长地久》、《群芳劫》、《爱情故事》等,随笔有《钱神意蕴》、《南京旧闻》、《金陵女儿》、《金陵旧事》、《家住六朝烟水间》,书话有《金陵书话》、《淘书随录》、《旧书笔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和平
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朱和平学术界对六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虽多有论述,但是,作为商品经济摇篮和最发达地的城市,却尚无专文论及。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作一肤浅探讨,冀希同仁教正!一、南方城市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静
汉魏六朝时期,政治形势急剧变革,经济发展形态不一,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民俗习惯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创作与发展。该因素影响下,文化发展水平与学术思想的建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质性风貌与起伏兴衰。立足于地域文化视野对汉魏六朝小说进行研究,能够深化理解各地区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动态影响,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阳清 刘静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地僧侣前往佛国求经巡礼者不乏其人,行记类文献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释法显《佛国记》、竺法维《佛国记》、释智猛《游行外国传》、昙无竭《外国传》、释法盛《历国传》、释昙景《外国传》以及记载慧生等人西行求法的《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等著作十种,都曾先后别行于世,其学术价值不菲。除释法显《佛国记》保存较为完整,《慧生行传》幸赖《洛阳伽蓝记》卷五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其它佛教行记大多亡佚不存。兹对六朝佛教行记文献进行叙录,给予后学以西域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之用。
关键词:
六朝 佛教行记 文献叙录 西域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范骁
六朝建康是南京史上首次以都城建置而大规模建设的开端,作为国都达360年,始自公元229年至589年止。作为古都之一,虽有悠久历史,但关于其建城状况、空间形态的共识鲜见,本文以空间研究为目的,以尺度研究为切入点,以文献资料、现实地理、考古发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六朝建康都城的空间形制作出一种探索,并探讨其规划意义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
建康 空间 尺度 模数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高峰
六朝时期是南方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与六朝政府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东南地区的山越、长江中游的蛮族、西南地区的僚族、岭南地区的俚族等,其人口总数超过300万人。
关键词:
山越 蛮族 僚族 俚族 人口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玲
魏晋六朝的社会战乱为湖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会,为满足战争之需,城市、农业、手工业发展起来,由此带动了湖北地区商业的发展。湖北地区商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江陵、襄阳、夏口三大商业中心的出现,同时还有三大特点:其一,出现了各类大大小小的交易市场;其二,货币的流通与使用;其三,产生了大的商业资本。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往来的频繁,促使了湖北地区以江陵、襄阳、夏口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网络的初步形成。
关键词:
魏晋六朝 湖北地区 商业与市场网络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路
汉晋诗歌中的送别内容还有些是依附于赠答等诗歌体裁。六朝时期,诗歌中对送别的抒写已不再依附于赠答等题材,而成为真正独立的诗歌门类,以五言新体为主要体裁。建康作为都城是文士集中地,迎来送往频繁,故此地送别诗最为兴盛,对建康送别诗的详细考述可大体了解六朝送别诗的特征。六朝送别诗中送者所作远多于别者,送别诗中往往关合离别地、目的地以及送别双方,这些规律和特点亦为唐代送别诗所继承。对六朝送别诗的探究亦为六朝诗歌、唐代送别诗以及六朝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关键词:
六朝 送别诗 建康 文学地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