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
2023(904)
2022(804)
2021(824)
2020(707)
2019(1589)
2018(1611)
2017(2330)
2016(1838)
2015(2303)
2014(2384)
2013(2029)
2012(1791)
2011(1704)
2010(1816)
2009(1481)
2008(1510)
2007(1386)
2006(1196)
2005(1053)
作者
(5485)
(4706)
(4580)
(4360)
(3075)
(2212)
(2022)
(1902)
(1858)
(1839)
(1660)
(1641)
(1630)
(1580)
(1574)
(1565)
(1446)
(1441)
(1410)
(1361)
(1331)
(1277)
(1242)
(1209)
(1080)
(1057)
(1054)
(1036)
(1031)
(1027)
学科
教育(4146)
教学(4079)
理论(3622)
学法(2956)
教学法(2956)
学理(2713)
学理论(2713)
管理(2713)
(2332)
研究(2062)
(1906)
经济(1902)
(1870)
(1741)
中国(1700)
(1513)
企业(1513)
(1399)
研究生(1311)
(1233)
高等(1090)
人事(1079)
人事管理(1079)
技术(1060)
农业(1046)
(911)
体育(871)
学校(788)
水产(768)
(756)
机构
学院(23578)
大学(22039)
研究(8723)
科学(6574)
(6501)
技术(5925)
(5306)
农业(5217)
(5197)
职业(5141)
(5079)
教育(5010)
师范(4987)
研究所(4897)
中国(4882)
(4831)
业大(4783)
管理(4680)
(3963)
技术学院(3896)
(3859)
理学(3722)
经济(3710)
职业技术(3674)
(3657)
师范大学(3646)
理学院(3617)
中心(3429)
北京(3386)
管理学(3384)
基金
项目(14721)
研究(11598)
科学(10123)
教育(7815)
(7687)
基金(7607)
(7156)
国家(7051)
(6400)
编号(5792)
课题(5426)
科学基金(5139)
成果(4967)
(4695)
社会(4565)
(4287)
社会科(4090)
社会科学(4089)
重点(4003)
基金项目(3975)
自然(3721)
自然科(3630)
自然科学(3627)
资助(3561)
自然科学基金(3542)
规划(3438)
(3326)
科技(3187)
计划(3146)
(3141)
期刊
教育(12496)
中国(9462)
研究(7349)
学报(6435)
(6016)
(5975)
经济(5975)
大学(4620)
职业(4466)
科学(4301)
学学(4210)
农业(4190)
技术(3853)
技术教育(2797)
职业技术(2797)
职业技术教育(2797)
(2422)
管理(2137)
(2058)
业大(1987)
高等(1975)
(1898)
论坛(1898)
成人(1870)
成人教育(1870)
农业大学(1606)
(1553)
高等教育(1502)
林业(1420)
职教(1395)
共检索到390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鞠玉翠  
正义感是理解、应用和践行正义理念,判断事物正义与否,并为这些判断提供理由的能力和愿望以及相伴的情感体验。正义在何为公民合理利益、何样行为是正当行为等基本问题上给出了限制和判断标准,其核心是公民权利义务分配的原则。正义感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正义感培育的主要目标是明晰权利义务分配原则,理解正义理念,奠定认知基础;转化原始体验,提升正义情感;克服不义偏好,践行正义理念。正义感培育的主要路径有权威榜样示范,群体生活互惠,学校引领熏陶,个人领悟践行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冯建军  
古典公民建立在古典共和主义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则启蒙于自由主义,以自由主义为主导。自由主义的公民追求权力和利益的平等,因此,公民正义感以互利为核心,这是成为公民的必要条件,也是公民德性的底线要求。但互利的正义感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过于关注利益的分配,是有局限性的。克服其局限性,必须超越单纯的正义感的互利性,以相互善意弥补和完善之。培养公民的正义感,是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但不能只限于正义感,还必须超越正义感,培养公民的同情心、友爱和责任感。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发亮  
"正义"是儒家德性文化中的必然之德和应有之义,亦是当前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学生正义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价值趋向和现实路径选择,儒家德性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正义感教育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理论建构、情感的德性升华、行为的实践创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曾妮  班建武  
生态公民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代际的公民依据各自所享有的"生态足迹"的界限,公正分配彼此的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性思维(世界观),生态权利本位和义务意识是其根本特征。因此,生态公民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以"关系"为核心的世界观,重点是对生态权利的发展性和公共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在生态义务方面,应该以在明确个体与他者的内在利益关联的基础上,坚守生态义务的法律底线,明确生态义务的联合主体并具有节制的美德。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吕寿伟  
对"团结"不加反思的认识正消磨着团结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导致团结概念的狭隘化和庸俗化。团结的教育生活是以友爱精神为基础的公共生活,是具有公共精神和包容意识的生活,是成员之间彼此友好、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生活。团结决不意味着为了集体目标而自我放弃和牺牲,相反,它是为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发展;团结也不意味着内部的包容和外部的排斥,它通过对"我们"观念的超越而消解不同团体之间的敌意;团结也不是集体活动中短暂的力量集聚,而应达成一种持久的合作与包容,成为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团结通过个体的"他人意识"而实现对陌生人的接纳,并使教育生活不断呈现出公共的属性,从而使其具有公民教化的功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雷云   张琳玲   陈元辉  
理性素养在“即时性”“紧迫性”的教育活动中难以发挥作用,真正帮助教师形成判断、展开实践的是感性素养。感性素养助力教师迅速实现教育互动,即时关注学生状态,自发改变语言和行为方式,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经分析而直接做出判断、采取行动。“未经分析的综合判断”是教师感性素养引发的独特判断,产生于师生交融的教育情境,缘发于教师以自身身体、目光、情绪等感性条件构造而成的现象空间。教师感性素养的培育,从师范教育“实习”环节的浸润与学习到新任教师的指导与训练,再到优秀教师的反思与实践,是一个伴随着教育情境构建能力不断提升的长期过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杜方敏  
对大学精神的研究是当前高教理论界的一个热点。对于大学精神研究中的大学主要是指本科大学这一点,中外学者基本是一致的,无论是红衣主教纽曼还是洪堡无不如此。从相关文献的研究中,也验证了这一点,关于其他类别的高等院校,例如专业大学,或者高等职业院校,是否需要大学精神,以及大学精神在学校内部如何发生作用,学者甚少论及。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以及当前对于工程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红  
大学阶段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公民意识缺失、责任权利义务错位的现象。高等院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创新高等院校公民教育的模式,强调四个"突出"培养,把大学生培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郑慧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直接反映。然而,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政府和公民的积极培育。本文从公民参与基础、参与者素质、参与方法和认知标准四个方面探讨了培育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指出有效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必须避免的误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葛培波  
组织公民行为是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也不是合同契约所规定的一系列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对于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制约组织公民行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发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瑛  王宝荣  
工作团队的群体公民行为是减少组织内耗、提升组织灵活度和高效运作的润滑剂。本文通过对43个工作团队561名员工的问卷调查,运用群体迁移共识模型、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提出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以及群体公民行为的多维结构,进而构建和验证了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影响群体公民行为的中介模型,分析群体凝聚力、组织支持感等中介变量对组织内部工作团队的群体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中的就业安全、团队导向的绩效管理、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模块,通过中介变量的传导,对培育团队群体公民行为有积极正向的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飞  
学校制度生活作为一种隐性的公民教育机制,它可以通过制度体系所展现的公共性与民主性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公民品德和公共精神的主体性建构,推动青少年的法律-规则的品质、权利-责任的品质、理性-行动的品质、公平-正义的品质等的健全发展。学校公民教育必须重视制度生活的"育人"功能,通过建构优良的制度生活来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从当前的社会转型以及教育变革的背景出发,优良的学校制度生活的建构应以法理规范精神为基础,以公正、平等为核心价值导向,以教师与学生的协商对话、民主参与、共同治理为主要途径,在增进学校制度生活公共性的同时不断推动青少年公民人格的整全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诗雨  蔡君  
生态素养被视作是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提升公民生态素养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在正式和非正式的环境教育背景下公民的生态素养培育情况,通过问卷对小学生和到访自然保护地的成年游客进行调查,了解其生态素养水平、生态素养培育途径等情况,并运用相关性分析探究生态素养培育途径对其生态素养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小学生的生态素养水平略高于成年人,尤其在生态知识方面表现更佳。学校的课堂教育是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最主要的途径,户外环境教育是培育成年人生态素养最主要的途径。在户外环境教育参与方式中,非正式形式的教育相较于正式教育形式更为普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道德精神有“理论道德精神”与“实践道德精神”两个结构和两种形态。前者是道德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即“知”的结构;后者是意志和冲动,即“行”的结构。在广义上,作为“行为一般”的意志有客观意志(狭义的意志)和主观意志(情感)之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传统以“理性+情感”为精神结构,以情感为“实践道德精神”的精神哲学基础。据此,伦理感与道德感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伦理感”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为基本规定,道德感以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为基本规定。现代道德教育哲学应当由对“理论道德精神”的偏执,转向对“实践道德精神”的深切关注,实现道...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新进  
职业使命感培育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品质,如对个体职业使命的感知、理解、认同,并付诸实践,把为社会谋福利和自我实现作为内在动力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业使命感培育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构成了严密的逻辑基础。职业使命感培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拼搏奋斗的动力,是激励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