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26)
- 2023(5842)
- 2022(5056)
- 2021(4500)
- 2020(3833)
- 2019(8685)
- 2018(8834)
- 2017(18247)
- 2016(9485)
- 2015(11001)
- 2014(11246)
- 2013(11486)
- 2012(11327)
- 2011(10832)
- 2010(11352)
- 2009(10926)
- 2008(10692)
- 2007(9903)
- 2006(9528)
- 2005(8998)
- 学科
- 济(68147)
- 经济(68102)
- 管理(28823)
- 业(26452)
- 企(21131)
- 企业(21131)
- 方法(20576)
- 数学(18228)
- 数学方法(18141)
- 中国(17188)
- 地方(17188)
- 地方经济(12832)
- 农(12509)
- 制(12273)
- 业经(11818)
- 财(10591)
- 银(10104)
- 银行(10099)
- 贸(9927)
- 贸易(9919)
- 行(9809)
- 学(9805)
- 易(9577)
- 融(9085)
- 金融(9085)
- 体(8746)
- 策(8623)
- 农业(7938)
- 环境(7848)
- 发(7609)
- 机构
- 学院(158856)
- 大学(158588)
- 济(81775)
- 经济(80244)
- 管理(58143)
- 研究(57446)
- 理学(48441)
- 理学院(47896)
- 管理学(47404)
- 管理学院(47061)
- 中国(45290)
- 财(37836)
- 京(33311)
- 财经(29559)
- 科学(29312)
- 所(29141)
- 经济学(26673)
- 经(26419)
- 研究所(25604)
- 江(24522)
- 中心(23995)
- 经济学院(23680)
- 北京(22056)
- 财经大学(21507)
- 范(20045)
- 师范(19945)
- 院(19849)
- 州(19693)
- 农(18561)
- 商学(16693)
- 基金
- 项目(85348)
- 科学(67186)
- 研究(66511)
- 基金(61843)
- 家(51582)
- 国家(51175)
- 社会(44574)
- 科学基金(43178)
- 社会科(42371)
- 社会科学(42359)
- 省(31828)
- 基金项目(31394)
- 教育(29923)
- 编号(27012)
- 资助(26517)
- 划(26469)
- 自然(24067)
- 成果(23470)
- 自然科(23427)
- 自然科学(23420)
- 自然科学基金(23013)
- 发(20595)
- 部(20007)
- 课题(19487)
- 重点(19004)
- 国家社会(18429)
- 发展(17856)
- 教育部(17763)
- 展(17621)
- 性(17526)
共检索到261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行健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在经济特区的启动阶段和发展的早期,为了迅速打开吸引外资的局面,中国政府给予了特区诸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外资企业享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桑百川
我国的经济特区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但进入90年代以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以及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使经济特区与内地的政策、体制趋同,加之特区投资成本较高,特区的竞争优势正走向削弱。今后,特区还能再“特”吗?特区的前途在哪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天祥 魏清泉
从1979年起,我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划出共338.4平方公里的四小块地方,筹办经济特区。三年多来,特区建设进展迅速,举世瞩目。它们在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经济管理经验、扩大出口贸易和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区位条件以及各区的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坚
一、经济特区现象是中国独有吗? 第一个误区是经济特区现象“国有论”。即认为经济特区是中国一国所独有的现象,没有认识到经济特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世界经济现象。中国的经济特区,相对于世界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邓力平 唐永红
特殊经济区作为全球化深化发展的一种组织表现形式,受到世贸组织充分的但有条件的关注与支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入世及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特区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的空间,但需要转型,并以全球化战略求得再发展。
关键词:
中国 入世 经济特区 经济全球化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邱声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特区建设蓬勃发展,成效卓著,举世瞩目。国家审计机关如何审时度势,通过履行职能,促进特区经济健康发展,是广大审计界人士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就国家审计在经济特区的地位、作用和工作重点、方法等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晓丘 林永健
一、战略指导思想确定厦门特区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把特区建设得更快更好。七年前,邓小平同志在湖里工业区挥笔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这是办好我国五个经济特区的指导思想。放眼90年代,尽管我国其他地区开放事业也都蓬勃发展,开放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区的特殊政策不少方面已逐渐淡化,但“更快更好”的原则仍然没有失效,还应该继续坚持。过去十年的发展已为厦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向2000年迈进的途程中仍然应求快、求好。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其屏
经济特区要继续“特”下去,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扮演特殊角色,成为区域经济联盟的战略基地,其发展构想是:“融入两区,参与联盟,成为基地,进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关键词:
区域经济联盟 战略基地经济特区 新路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郭哲民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经济特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80年代这个问题曾经是讨论的“热点”。90年代仍然有必要深入研讨。通过认真地研究对前10年的发展模式进行评价。同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只有把模式搞对,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目标。
关键词:
特区建设 战略目标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胡仁霞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郭哲民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经济特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80年代这个问题曾经是讨论的热点。只有认真研究前10年的发展模式,选择好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对80年代我国经济特区模式的评价我国经济特区是借鉴世界经济特区的经验创办的。世界经济特区按其功能可分为四种模式:自由贸易区、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邓志平
我国的经济特区至今已走过了15年的光辉历程。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拓展,特区的“特”正在走向淡化,特区相对于非特区的竞争优势正在趋于减弱,特区正遇上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挑战。特区今后还会不会“特”?特区的前景怎样?已成为各界议论的热点,令世人嘱目。
[期刊] 改革
[作者]
夏锋 郭达
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历程看,以更大的开放办好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始终是一条主线。从建省之初争取设立特别关税区的区域开放探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探索以产业开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开放,再到2018年党中央宣布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探索更大程度的开放是海南经济特区的不懈追求。要坚持开放为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目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让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立生,姚士谋,叶枫
厦门是福建省东南部的海港风景城市。1984年3月中央决定把特区范围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包括鼓浪屿),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36万人(1986年)。两年来,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颇为人们关注。通过两年的调查研究,笔者仅就几个问题提些初浅看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云 武义青 陶静静
环首都贫困带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未决,症结在于体制性障碍,包括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脱节、行政区分割、区域优惠政策存在"盲区"。从国内外经验看,建立生态特区是针对贫困—生态恶化耦合地区的有效做法。建设美丽首都圈,必须将环首都贫困地区定位于生态经济特区,采取综合性措施以解决现有问题。在建设措施上,需要建立生态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探索生态补偿与生态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径,实行区域公共治理模式。
关键词:
环首都贫困带 生态经济特区 首都经济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