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98)
- 2023(10016)
- 2022(8394)
- 2021(7442)
- 2020(6180)
- 2019(14006)
- 2018(14068)
- 2017(26463)
- 2016(14387)
- 2015(15844)
- 2014(15946)
- 2013(15594)
- 2012(14732)
- 2011(13698)
- 2010(14249)
- 2009(13587)
- 2008(13515)
- 2007(12214)
- 2006(11431)
- 2005(10805)
- 学科
- 济(80916)
- 经济(80816)
- 管理(45347)
- 业(38893)
- 企(32074)
- 企业(32074)
- 方法(25469)
- 数学(22002)
- 数学方法(21808)
- 中国(19678)
- 制(18637)
- 地方(18507)
- 财(18336)
- 农(16922)
- 业经(16428)
- 学(14839)
- 体(14272)
- 地方经济(12851)
- 融(12507)
- 金融(12504)
- 银(11924)
- 银行(11906)
- 农业(11564)
- 行(11499)
- 环境(11379)
- 体制(11251)
- 理论(9953)
- 贸(9846)
- 贸易(9841)
- 易(9452)
- 机构
- 大学(220316)
- 学院(217665)
- 济(104999)
- 经济(103131)
- 研究(80891)
- 管理(78361)
- 理学(66467)
- 理学院(65675)
- 管理学(64716)
- 管理学院(64272)
- 中国(60520)
- 财(51327)
- 京(45616)
- 科学(44544)
- 所(40936)
- 财经(39569)
- 研究所(36533)
- 经(35734)
- 经济学(35356)
- 江(34765)
- 中心(34438)
- 农(31894)
- 经济学院(31397)
- 财经大学(29160)
- 北京(28987)
- 范(28692)
- 院(28604)
- 师范(28442)
- 业大(27135)
- 州(26162)
- 基金
- 项目(135904)
- 科学(108770)
- 研究(101189)
- 基金(101147)
- 家(87527)
- 国家(86849)
- 科学基金(74564)
- 社会(69191)
- 社会科(65661)
- 社会科学(65647)
- 基金项目(52347)
- 省(51219)
- 教育(46705)
- 自然(44850)
- 自然科(43812)
- 自然科学(43796)
- 自然科学基金(43047)
- 划(43037)
- 资助(41002)
- 编号(38387)
- 成果(33220)
- 部(31652)
- 重点(31336)
- 制(31022)
- 国家社会(30094)
- 发(30045)
- 课题(28193)
- 创(28036)
- 教育部(28007)
- 人文(26731)
- 期刊
- 济(128099)
- 经济(128099)
- 研究(76126)
- 中国(48262)
- 财(40626)
- 管理(32877)
- 学报(31232)
- 科学(30224)
- 农(29961)
- 大学(25011)
- 学学(23582)
- 融(23380)
- 金融(23380)
- 教育(22840)
- 财经(22089)
- 经济研究(21610)
- 经(19218)
- 农业(19182)
- 技术(18671)
- 业经(16982)
- 问题(16304)
- 贸(12464)
- 技术经济(12185)
- 世界(11835)
- 国际(11191)
- 改革(10447)
- 革(10447)
- 统计(10436)
- 经济问题(10118)
- 经济管理(9909)
共检索到349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杨瑞龙 毛振华 朱科敏 杨继东
自2004年"民工荒"暴发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进入了一个快速的上升通道。工资水平的上涨是由人口因素、周期因素、政策因素、结构因素等多因素导致的。随着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从传统的生存工资法则转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型工资法则,中国经济将迎来工资快速上涨的新时期。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为中国迎来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拐点性转变提供了新契机,为缩小收入分配差异过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驱动型向内需驱动型、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加速转变。
关键词:
低端劳动力 工资形成机制 收入分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论卫星 杨林生
工资机制决定于经济运行关系而非经济性质关系。在商品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劳动量工资机制所依存的经济运行条件逐步消失,劳动供求工资机制起主导作用虽然具有必然性,但工资偏低、增长乏力、收入悬殊等问题也不可避免地相伴而生。劳动力价值工资机制不但同我国事实上的资本经济运行相吻合,而且能够弥补劳动量工资机制、劳动供求工资机制的缺陷,应当成为决定我国工资水平的工资机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莹莹
本文在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的历史演变及当前呈现的格局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证分析了形成该格局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格局的形成是包括市场、政府以及城市本身的人口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表征市场"无形之手"的产业空间集聚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控,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相对均衡的分布。
关键词:
劳动力空间集聚 形成机制 产业空间集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姚先国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个国营企业的熟练工人在本企业工作,与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做同样工作,所得收入不同。工程师在本企业搞研究、设计与帮其他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所得报酬也很不一样。凡此种种,说明同样质量的劳动者在不同单位从事同种类型的工作,可具有不同的劳动报酬,亦即有不同的劳动力价格。此外,同一企业做同种工作的职工,由于“身份”不同,也有不同的报酬标准,最突出的现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范如国
本文分析了效率工资的索洛模型和Shapiro-Stiglitz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认为由于工资合约具有非完备性特点,通过工资合约对员工进行完全激励是困难的;基于重复博弈理论构建了同时考虑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要求的效率工资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和员工在效率工资博弈过程中的行为和策略,阐述了效率工资的经济效用,尤其是具有的"事前激励"和"事后激励"两种效率价值;揭示了该模型比均衡效率工资模型具有的更为丰富的经济内涵,认为效率工资需要与其他激励机制相互补充才能实现其激励目的。
关键词:
效率工资 博弈 劳动力市场 经济效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纪广
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7个城市的实证数据,通过全局莫兰指数、耦合协调度分析,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劳动力技能互补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高低技能劳动力在空间上呈强相关性,即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但分行业的高低技能劳动力在空间上具有相斥效应。第二,高低技能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互为提升和相互促进作用,高技能劳动力的增长,会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量,扩大城市规模,从而实现城市不同劳动技能之间保持相对均衡。第三,不同地区间城市高低技能劳动力耦合度正逐步缩小,将有利于城市高低技能互补效应的发挥。第四,空间杜宾模型(SDM)表明,低技能劳动力比重的增加既无法直接提高本地区工资水平,也无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地提高邻近区域的工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低技能劳动力对城市经济发展起负面作用。城市规模增加导致城市规模工资溢价效应的存在,高低技能劳动力均会从城市规模扩张中获益。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太富
以工资作为调节机制的劳动力流动是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形式。本文在分析工资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与行业差距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完善工资制度的建议,以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而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工资报酬 收入差距 劳动力流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建武 明娟
从刘-费-拉二元经济模型来看,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获得的工资仅为制度工资(生存工资),而制度工资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最低工资标准,其制定和调整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益博弈的均衡。深圳和龙岗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践也表明,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有显著影响,但其制定和调整更多的是迎合企业的偏好。解决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工资决定机制,在劳动者、企业以及政府利益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新一轮的博弈实现利益均衡。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范科才 李亮
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劳动力、调整劳动力价格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劳动力价格现状为切入点,研究劳动力价格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消费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从建立工资增长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消费 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世勇 张克听
一、引言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产业的演进,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经历着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第一产业产值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例逐渐下降;同时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向第二三产业寻求优化配置,表现为一种时间序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雅莉 张明斗
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地向城市转移作为我国当前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重要目标,因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然而剩余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转移受制于AR、VR、UR三种收入的行为机制。为此,运用政策调节使城市化经济运行趋向充分就业就成为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目标。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经济 经济运行目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戴园晨 黎汉明
中国长期实行由国家充当分配主体和由国家确定工资标准的非市场化方式,即使是劳动力流动也仍旧实行带档案和工资标准走的流动方式,劳动力流动后工资不变,从而使得工资对于劳动努力程度和劳动者选择就业岗位都起不到调节作用。这种状况直到经济改革之后才逐步改变,但仍处于双轨运作阶段。我们进行的调查,正是测度了工资调节的灵敏度与影响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沈文钦 谢心怡 郭二榕
博士生教育和学术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尚未有研究系统分析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变革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全球学术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预聘—长聘”制度的引入、次级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精英学术劳动力市场饱和、海外学术劳动力回流的冲击等变革趋势。以入口—过程—出口理论模型为分析框架,结合访谈调查资料及各高等学校公开数据分析发现,上述趋势对博士生教育的入口、过程及出口三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博士生生源总量持续上升,但优秀生源向海外流失;在博士生社会化过程中,教学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及可迁移能力培养不足;博士生就业呈现“下沉式”和多元化就业趋势。面对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变革,我国博士生教育须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并加强对博士生教学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刚
一般认为,公有经济中劳动力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公有经济中的固定工资或固定工时制度,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监督问题和激励问题。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下列两点具有代表性的事实:(1)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固定工资和固定工时制度,但这并未引起足够严重的低效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Phillip Brown Hugh Lauder
对于欧洲而言,21世纪的头几十年可能不是一个大衰退时代,但将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方面的研究,范围遍及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研究结果可以说深刻改变了我们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观点。我们注意到,全球劳动力并非仅仅在数量上有了成倍的增长,它还涉及高校学生的增加——2007年全球高校注册生为1亿4000万,可想而知,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有多么充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