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68)
- 2023(4076)
- 2022(3289)
- 2021(3036)
- 2020(2248)
- 2019(4855)
- 2018(4599)
- 2017(8696)
- 2016(4496)
- 2015(4817)
- 2014(4807)
- 2013(4770)
- 2012(4530)
- 2011(4417)
- 2010(4602)
- 2009(4548)
- 2008(4404)
- 2007(4264)
- 2006(4037)
- 2005(3198)
- 学科
- 济(22198)
- 经济(22057)
- 农(21623)
- 业(16119)
- 农业(14622)
- 业经(11170)
- 管理(10704)
- 企(9779)
- 企业(9779)
- 中国(7747)
- 方法(6968)
- 制(6948)
- 农业经济(6646)
- 财(6432)
- 地方(6024)
- 发(5642)
- 收入(5421)
- 发展(5237)
- 展(5232)
- 村(4830)
- 农村(4813)
- 社会(4778)
- 工作(4729)
- 理论(4568)
- 和(4567)
- 体(4551)
- 建设(4517)
- 策(4195)
- 数学(3935)
- 数学方法(3916)
- 机构
- 学院(70389)
- 大学(67943)
- 济(28091)
- 经济(27362)
- 管理(26821)
- 研究(23485)
- 理学(23047)
- 理学院(22791)
- 管理学(22448)
- 管理学院(22295)
- 中国(17728)
- 农(16105)
- 财(14333)
- 京(13426)
- 科学(12606)
- 中心(11545)
- 江(11542)
- 范(10929)
- 师范(10898)
- 农业(10882)
- 财经(10871)
- 所(10663)
- 业大(10144)
- 经(9733)
- 研究所(9332)
- 社会(9125)
- 州(9020)
- 省(8846)
- 经济学(8574)
- 师范大学(8519)
- 基金
- 项目(45024)
- 研究(37118)
- 科学(36396)
- 基金(32935)
- 社会(27594)
- 家(27390)
- 国家(27003)
- 社会科(24534)
- 社会科学(24521)
- 科学基金(23518)
- 省(18095)
- 基金项目(17523)
- 教育(16244)
- 编号(16203)
- 划(14274)
- 成果(14192)
- 自然(12093)
- 自然科(11794)
- 自然科学(11794)
- 自然科学基金(11590)
- 资助(11553)
- 农(11490)
- 国家社会(10915)
- 课题(10888)
- 部(10366)
- 制(10287)
- 发(10260)
- 性(10100)
- 村(9887)
- 重点(9745)
共检索到110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万胜
治理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和内涵,是相对于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来说的。其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乡村社会的"治理性团结",以重建和优化乡村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振兴的关键在党,具体落实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化上,其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基层组织进行生活治理的能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治理振兴 治理性团结 生活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阳 戚晓明
2021年5月29日,"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顺利举行。本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城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承办。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阳 戚晓明
2021年5月29日,"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顺利举行。本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城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承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国磊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村支"两委""不在场"与农民态度"冷漠化",使得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因此,应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政府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自治组织的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来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由此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乡土社会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苏建 王鹏翔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治理精英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宏观制度安排的不断推演和乡村地区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精英类型也有所不同。当前,国家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精英在原有"内生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驻村"第一书记"为代表的"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各类乡村治理精英的行动逻辑表明,"能人型乡村治理精英"与"嵌入型乡村治理精英"的长期组合,能够有效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治理精英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方世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前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式拉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做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谈不上实现。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志立 孙德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国家行政和村庄社会为实现乡村运行有序、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而进行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Nvivo11自动文本分析工具对198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利基础、理念取向、实践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协商参与增强;城乡发展日渐融合,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了制度供给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需要继续强化政府和村庄在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权责体系、严格对于村庄精英群体行为的约束、完善村级党组织引导下的乡规民约建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成晨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已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从乡村的空间性出发,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理问题,有助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注入职业教育新动能。借鉴空间社会学的理论模型,构建乡村“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三元分析框架,重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治理的空间逻辑。其中,物质空间治理通过构建工学空间、实践空间和创客空间,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结构功能,促进乡村自然生态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精神空间治理通过赋能文化主体、激发文化认同、推进文化再生产、共创文化治理体系,重塑乡村公共精神,重构乡土文明价值;社会空间治理以治理主体“增志”提升“新农人”技术自觉,以治理客体“增技”建成数字化“差异乡村”,以治理手段“增能”加强城乡空间融合治理能力,以治理机制“增效”促进乡村全域协同共生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亟待开辟空间治理新领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教育强国与农业强国建设,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人口布局 空间布局 乡村治理 中心地原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人口布局 空间布局 乡村治理 中心地原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冀
农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受到了国家的关注与重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深挖农村治理存在的不足,逐个攻破,探索农村治理能力有效提升的相关策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 治理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得桂 韩雪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尊重治理规律并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和回应功能要适当突破属地管理的既有做法,根据事物内在规律和治理条件的变化进行党建引领下的属性治理,以更好地推动组织资源及发展要素科学聚集并形成治理合力。行政推动和内源发展共同驱动下的“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基层党建功能化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它超越了行政区划并有效克服属地管理的局限性,是以党建力量重组治理要素,优化组织设置以及增强发展效能的一种集成型治理方式。从属性治理的视野来审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治理创新和实现路径,今后要更加注重优化治理单元、回应治理需求、再造发展条件、改革创新机制,以此持续推动基层党建组织模式迭代升级,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组织资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关键词:
基层党建 乡村振兴 属性治理 集成治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水 王亚星 杜焱强
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进而决定了乡村振兴路径抉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异质性资源禀赋为逻辑起点、村庄分类为中间变量,构建乡村振兴的分类治理分析框架,并通过3个典型案例加以剖析。研究发现:异质性资源禀赋、村庄分类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关系紧密但作用机理并非线性。基于异质性资源禀赋可将村庄分为资源禀赋优势型、资源禀赋平庸型和资源禀赋劣势型,且不同类型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及其振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需制定分类治理的靶向振兴计划,厘清不同资源禀赋村庄振兴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以期实现乡村的分类振兴。
关键词:
分类治理 资源禀赋 村庄分类 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