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91)
2023(5184)
2022(4420)
2021(4243)
2020(3512)
2019(7898)
2018(7904)
2017(14845)
2016(7978)
2015(8993)
2014(8334)
2013(8165)
2012(7450)
2011(6659)
2010(6610)
2009(6117)
2008(5913)
2007(5198)
2006(4489)
2005(3758)
作者
(21359)
(18119)
(17993)
(16530)
(11297)
(8759)
(8087)
(6956)
(6835)
(6393)
(6070)
(5970)
(5861)
(5629)
(5369)
(5343)
(5297)
(5293)
(5234)
(5071)
(4396)
(4335)
(4267)
(4160)
(4065)
(4001)
(3929)
(3811)
(3642)
(3617)
学科
(30400)
经济(30371)
管理(26684)
(25351)
(22222)
企业(22222)
技术(11679)
方法(11539)
数学(9617)
数学方法(9514)
地方(9319)
技术管理(9143)
中国(8685)
(8271)
业经(7526)
(7122)
(6270)
(5821)
理论(5720)
农业(5671)
(5068)
贸易(5064)
(4941)
金融(4939)
(4867)
银行(4850)
(4783)
环境(4742)
(4650)
(4617)
机构
学院(105082)
大学(104349)
管理(40573)
(39773)
经济(38817)
研究(35038)
理学(35000)
理学院(34527)
管理学(33954)
管理学院(33740)
中国(26289)
科学(22308)
(22225)
(18415)
(17232)
(16708)
(16434)
中心(16135)
研究所(15710)
(15291)
业大(15253)
师范(15183)
财经(14384)
(13801)
北京(13643)
(13383)
(12909)
农业(12870)
师范大学(12246)
经济学(11589)
基金
项目(72468)
科学(57497)
研究(54049)
基金(51244)
(44748)
国家(44307)
科学基金(38383)
社会(34335)
社会科(32436)
社会科学(32427)
(30176)
基金项目(28112)
自然(24686)
(24652)
教育(24434)
自然科(24111)
自然科学(24104)
自然科学基金(23661)
编号(21597)
资助(19210)
(18434)
创新(17327)
成果(17164)
(16185)
重点(15945)
课题(15550)
(15030)
国家社会(13807)
科研(13436)
(13343)
期刊
(45951)
经济(45951)
研究(31474)
中国(23154)
管理(16249)
科学(15509)
学报(15443)
(14653)
(14623)
教育(13440)
大学(11458)
学学(10489)
技术(10137)
农业(9766)
(8816)
金融(8816)
业经(8058)
经济研究(6876)
科技(6825)
财经(6823)
图书(6095)
问题(6054)
(6026)
(5931)
(5649)
论坛(5649)
资源(5573)
技术经济(5494)
(5438)
现代(5281)
共检索到158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胡令远  
近年来,从小泉、安倍、再到福田,日本政府都非常重视构成两国关系之潜流的精神和价值理念领域。特别是前首相福田转变了小泉和安倍的"价值本位"外交方向,并从"回归古典"着手,力图通过重构中日两国的精神、价值大厦,使中日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利害关系的存在,而是建立在双方共同理解、追求并能够互相接受的价值阈值的基础之上。这样,中日关系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其脆弱性的一面,从而走得更远。而中日两国在第四个政治文件中就此所达成的共识,即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新向度"。无疑这是前首相福田对中外交的重要遗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朱海燕  
“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是日本岸田政府的外交新旗帜,它由三大支柱支撑:维护“普世价值”是其第一支柱,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被视为第二支柱,“守护国民的生命与生活”则作为第三支柱。在宏观层面,“岸田外交”是日本在国际格局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追求国家利益的产物;在中观层面,它是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在对外政策领域的总体规划;在微观层面,它是岸田个人政治理念与国内政治力学结构博弈的结果。在实践中,日本以“价值观”为政策导向,拓展与“共享价值观”国家间的政策协调,压缩价值观“异己”国家的政治空间;以追求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公共产品为价值追求,有选择地参与全球治理;最能体现“岸田外交”本质的是“守护国民”的外交举动。日本外交将地区安全局势作为达成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政策工具,绑架了日本与周边国家间关系,使其成为国内政治议程的附属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日关系将难以转圜向好。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化解日本话语移植与政治挪用可能造成的风险,预防其摧毁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将成为中国外交努力的方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国华  李阵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民众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认识偏差和部分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已经成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对日开展公共外交旨在通过信息和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和理解,促使日本媒体与公众能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帮助日本人民了解历史真相。中国对日开展公共外交,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仍有缺失,不能适应新时期改善中日外交关系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措施,包括充分重视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文化交流;加强对内开展公共外交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姜跃春  
随着日本新安保法的实施,日本对外作战的动向凸显,中日之间从对抗演变为战争的可能性难以排除。如果说过去中国是日本的潜在对手,如今中国业已成为日本备战的主要目标。日本内外环境的种种变化表明,合作与对抗并存,对抗大于合作将成为未来中日关系的"新常态"。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贾超为  
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客观基础及政治基础的大转换和日对华认识的新变化等 ,都使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复杂多变的转换期。日本政府确立了“重建信赖关系、坚持全面经济援助、开展外交合作、构筑安保体系”的对华新方针。中日关系将呈现出“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大稳小变”的发展格局。而实现政治军事大国战略后的日本将如何调整对华政策 ,将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重大课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胜今  衣保中  赵玉洁  陈景彦  沈海涛  巴殿君  沈和  许佳  张佳睿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这一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吉林大学、吉林省档案馆共同主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5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人员就"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和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问题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发表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我们从具有代表性的6篇会议论文中节选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对抗日战争史与日本侵华史研究的时代价值、日本侵华罪证、日本历史认识、安倍谈话的实质、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势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推进有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齐一聪  张兴国  
随着十八大的成功召开,以文化为优先发展路线的机制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中国本土化的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较多缺憾。取长补短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因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建筑脉络同出中国建筑体系,但其文化遗产制度发展较早,故将中国文化遗产与日本文化财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可以从制度、管理、教育、民众参与等方面进行改善,从而丰富我国对于建筑遗产的相关建设经验。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小珊  
中日关系走向低迷由来已久,"参拜靖国神社"成为各方注目的焦点。本文仅从历史和地缘政治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形成进行探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莉  
大平正芳是日本著名政治家,他从少年时代起即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步入政界后敢于正视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并以政治家所特有的敏锐眼光为时代潮流而动,谱写了当代中日关系的友好诗篇。从其为两国关系解冻到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从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到推动两国关系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大平与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功绩卓越。大平以不懈追求中日友好的精神风范,向世人展示了人类对和平与友谊的无尽向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池元吉  
中日建交25年来,两国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体现了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但近年来在两国以友好合作为主流的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噪音,出现了政治关系紧张、经济关系扩大的不对称现象。这是日本右翼势力抬头所致。但一国的国际战略和政策,不可能以某一集团利益为转移,而是以国家的基本利益为基础,以国与国之间的战略需求为根据。中日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相互战略需求,“中国威胁论”将不攻自破,从长远来看,两国关系虽还可能出现某些摩擦和挫折,但和平、友好、合作将成为主流,发展中日间的经济、文化关系的总趋势不会逆转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雪梅  
我国《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这条规定明确了《继承法》赋于继承人以外与被继承人形成某种扶养关系的人相应的权利。这里所规定的权利即为遗产酌分请求权(简称酌分权),享有这项权利的人即为遗产酌分请求权人(简称酌分权人)。《继承法》的上述规定,是我国继承法养老育幼,互助互爱,和睦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经龙  张小林  郑淑婧  
在对世界遗产权威性质疑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世界遗产是各国遗产的代表作,但未必是“精华中的精华”。考虑到世界遗产的保护功能和品牌效应,文章呼吁各个国家和地区积极申报世界遗产,但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凯恩斯决议》严重抑制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遗产大国的申报进程。面对苛刻的申报政策,我们要走联合申报、项目扩展、精品战略的路子,确保申报项目马到成功;面对严格限制的申报数目,我们不能一味等待,在保护好已有遗产和申报项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去孕育未来世界遗产,把当代的文明足迹留给后人。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余炳雕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新视点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余炳雕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自1972年田中首相访华,发表了两国共同声明,使关系正常化以来,已经经历了三个重大的历史阶段。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使中日关系走向了第二阶段。进人90年代由于中日两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于素秋  何鹏举  
中日两国在两千多年的交往过程中,双边关系既有处于平衡状态的时期,也有处于平衡状态被打破的时期。而对于中日关系的平衡状态起到巨大影响作用的主要有主客观两种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地区秩序;主观因素主要指中日两国的历史记忆。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开启了国际秩序的新的深刻变革,而在新的国际秩序中,中日两国间的新平衡状态也将不会超出准世界大国与经济大国间关系这一框架。而为了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间平衡状态的形成,则有必要通过增强"友好记忆",弱化"对立记忆"来改善两国间的历史记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祝树春  
试论鸠山内阁的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的第一次松动祝树春1954年12月至1956年12月执政的鸠山内阁时期,正值战后中日关系的僵化阶段。由于二战后对日本实行占领和半占领的美国推行极端敌视中国的政策和日本政府采取追随美国对华政策的方针,使战后中日关系历尽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