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8)
2023(11182)
2022(8867)
2021(8356)
2020(6916)
2019(15445)
2018(15340)
2017(28501)
2016(15560)
2015(17607)
2014(17636)
2013(17312)
2012(16026)
2011(14603)
2010(14461)
2009(13227)
2008(13384)
2007(11558)
2006(10280)
2005(9741)
作者
(46133)
(38625)
(38269)
(36825)
(24676)
(18669)
(17340)
(14930)
(14678)
(13650)
(13530)
(13051)
(12603)
(12562)
(12369)
(11843)
(11323)
(11199)
(11081)
(10995)
(9903)
(9530)
(9466)
(8712)
(8665)
(8605)
(8591)
(8247)
(7767)
(7697)
学科
(66592)
经济(66528)
管理(41533)
(40080)
(30670)
企业(30670)
方法(26740)
数学(23446)
数学方法(23228)
中国(23196)
(18796)
(15506)
(14815)
业经(14361)
(13691)
(13642)
贸易(13634)
(13325)
农业(12605)
地方(11544)
(11453)
银行(11435)
(11062)
(10992)
(10849)
金融(10845)
(9999)
(9973)
环境(9806)
理论(9262)
机构
大学(229422)
学院(225003)
(97955)
经济(96195)
研究(87928)
管理(80145)
理学(68478)
中国(67703)
理学院(67560)
管理学(66235)
管理学院(65804)
科学(53697)
(49929)
(45600)
(44428)
研究所(41817)
(39621)
中心(38386)
财经(35719)
(32842)
(32376)
业大(32200)
北京(32181)
经济学(32099)
(31625)
(31596)
师范(31311)
农业(31159)
经济学院(28884)
科学院(27022)
基金
项目(152315)
科学(120978)
基金(114257)
研究(108178)
(102856)
国家(102124)
科学基金(85610)
社会(71440)
社会科(67826)
社会科学(67809)
基金项目(59094)
自然(54954)
(54386)
自然科(53635)
自然科学(53621)
自然科学基金(52725)
教育(49291)
(48460)
资助(46766)
编号(41140)
重点(35701)
(35240)
成果(34720)
(33507)
国家社会(31887)
(30473)
中国(30337)
教育部(29852)
科研(29360)
(29309)
期刊
(106789)
经济(106789)
研究(71239)
中国(48092)
学报(40123)
科学(37228)
(36430)
(32605)
管理(30806)
大学(29764)
学学(27705)
农业(25064)
教育(24810)
(21331)
金融(21331)
经济研究(18668)
财经(18638)
技术(17005)
(16218)
业经(15075)
(14936)
问题(14878)
(14167)
世界(13270)
国际(13249)
资源(12725)
图书(11537)
(10904)
技术经济(10208)
统计(9768)
共检索到345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刚  
通过市场竞争,经由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够导致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可视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一般都是在承认上述原理有效的前提下,进而讨论其完全实现的各种条件,对之进行修正、伸引或补充。但是,对于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优化这一理论的成立所需要的社会经济前提,对于该理论之所以出现的社会经济基础,一般很少讨论。质言之,西方经济学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去研究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征的,在这里,已经市场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不言自明的构建理论的先决条件。萨缪尔森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佳贵  黄群慧  
本文在分析工业现代化对自然资源配置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工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工业发展与工业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了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自然资源开发和能源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白钦先  
经济学的民族性国家性特征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且极具敏感性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同现代民族主权独立国家或民族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共同体紧密相关。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一个基本的特征事实就是各个国家都是现代民族主权国家,近现代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认同经济学的民族国家利益这一本质特征。民族国家既是经济学所反映和代表的主体,也是它的服务与保护对象,经济学的形式与内容也受到民族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与环境强烈影响,彰显着强烈的民族性特征。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广文   王璇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余永跃  
在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巨大变迁,劳动力市场经历初始发育、分割和不平衡发展阶段,逐渐走向一体化。文章回顾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扩张与发展的历史,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学术文献进行评述,并梳理这一领域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思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丁钢  
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丁钢本文主要通过对“五四”时期书院研究的再考察,探索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的背景下,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民族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五四”时期的书院研究,是在中国的书院制度消亡后短短的一二十年内,而且是在反传统、向西方学习的热...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庆龙  
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性为核心。审计资源配置的方式应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制定审计资源配置的具体优化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晓娟  李兴绪  
文章基于省级数据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011—2020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方法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动态分布与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且区域间、区域内及省域间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逐年增长,省域间绝对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特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演变趋势具有一定惯性,表现为相邻等级间转移概率较大,跨等级转移概率较小;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有望向上转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晓娟  李兴绪  
文章基于省级数据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011—2020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方法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动态分布与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且区域间、区域内及省域间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逐年增长,省域间绝对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特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演变趋势具有一定惯性,表现为相邻等级间转移概率较大,跨等级转移概率较小;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有望向上转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辉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及其变化,各种资源配置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存在着相对优势。在历时态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方式大体走了一条由政府配置资源为主的方式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和企业配置资源为主的方式转变的路径。在共时态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应走一条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协同、差序、动态地配置资源的新路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乃明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六个显著特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本形式的农业经营制度;农业生产上的多要素密集型集约经营;渐进式地逐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多样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实现形式;传统有机农业与可持续生态农业的有机统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于安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是蕴含其中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从其属性特征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特色之路、正确处理继承性与发展性关系的拓新之路、正确处理长期性与阶段性关系的递进之路、正确处理自主性与借鉴性关系的开放之路。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能够走得通、走得好的正确道路,其路径指向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先进政党领导、人民利益至上、立足中国国情等。不断坚持和继承以上有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越走越宽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皓明  翟明伟  刘大平  王士君  
基于转变目标、转变动力、转变约束、转变成果依次递进的逻辑构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的指标体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转变过程的相似性,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5级,并分别对2000—2011年5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和提高水平进行测度,结果发现:5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趋势总体向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高低,其中发展阶段较高的一级和二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呈现分化的趋势,发展阶段较低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呈现均衡化的趋势。各级区域在转变成果方面的差距都相对较小,差距主要体现在转变动力和转变约束方面,其中区域随着级别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异性表现出由主要体现在转变约束方面向主要体现在转变动力方面转变的特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文  包炜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命题。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来看,西欧的国家传统和美国的制造业传统是国家富强和实现现代化的内在关键;从"中国奇迹"的基本规律来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文章通过对现代化经验的比较分析和借鉴吸收,结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安排,提出以下三条建议:第一,在发展导向上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主体性;第二,在经济体制上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强化有效国家建构;第三,在产业体系上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坤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作为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实践,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其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