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94)
2023(9724)
2022(7137)
2021(6168)
2020(4738)
2019(10442)
2018(10305)
2017(18689)
2016(9967)
2015(11647)
2014(11675)
2013(11354)
2012(10784)
2011(9896)
2010(9575)
2009(8907)
2008(8747)
2007(7706)
2006(6717)
2005(6304)
作者
(29842)
(24976)
(24715)
(23557)
(15729)
(11682)
(11301)
(9813)
(9630)
(8722)
(8625)
(8226)
(7993)
(7963)
(7876)
(7586)
(7460)
(7216)
(7073)
(6844)
(6383)
(5947)
(5899)
(5679)
(5603)
(5481)
(5378)
(5263)
(5153)
(4925)
学科
(47423)
经济(47369)
管理(26773)
(22880)
(18307)
企业(18307)
中国(17845)
方法(17758)
数学(14937)
数学方法(14837)
业经(14701)
(11581)
产业(11515)
(10933)
贸易(10928)
(10737)
(9986)
(9270)
(9016)
银行(9003)
信息(8908)
(8837)
总论(8743)
(8633)
(8495)
信息产业(8490)
金融(8488)
(8444)
理论(7300)
农业(7288)
机构
大学(152825)
学院(150206)
(69464)
经济(68339)
研究(58757)
管理(53523)
中国(45596)
理学(45407)
理学院(44847)
管理学(44248)
管理学院(43938)
(33820)
科学(32815)
(30501)
(28923)
研究所(26455)
中心(25361)
财经(24325)
(23407)
经济学(23247)
(22390)
北京(21849)
(21435)
(21409)
经济学院(20915)
(20897)
师范(20670)
业大(19320)
农业(18426)
财经大学(18141)
基金
项目(100911)
科学(80502)
研究(76505)
基金(74884)
(66095)
国家(65593)
科学基金(55410)
社会(51881)
社会科(49337)
社会科学(49330)
基金项目(37437)
(36026)
教育(33971)
自然(31929)
(31439)
自然科(31257)
自然科学(31246)
自然科学基金(30727)
资助(30227)
编号(29706)
成果(25356)
国家社会(23585)
(23319)
重点(23054)
(22640)
中国(22327)
课题(21241)
(21213)
教育部(20193)
创新(19836)
期刊
(75524)
经济(75524)
研究(49686)
中国(33884)
学报(24460)
(22649)
科学(22451)
(21754)
管理(21535)
教育(19227)
大学(19040)
学学(17547)
农业(14978)
(13909)
金融(13909)
经济研究(13875)
财经(13111)
技术(12610)
(11545)
(10989)
业经(10589)
世界(10256)
问题(10215)
国际(10013)
图书(9715)
(9134)
(7557)
论坛(7557)
书馆(7442)
图书馆(7442)
共检索到235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字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涛  郑建明  
数字文化共同体是数字文化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提出数字文化共同体应具有汇聚数字文化精英团队、划定空间数字文化场域、形塑数字文化规则和形成心理认同倾向的功能。从凸显增量治理及转变协同创新关系角度出发,构建数字文化共同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并通过实现增量治理、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强化效用制度等举措,开拓跨界协作共治的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云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为根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链条,用有形有感有效的大量鲜活历史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在历史的主动选择过程中,狭隘的民族观一步步被抵制和消解,最终从统治者到民众产生了更为集中、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这种历史主动选择的共同体叙事逻辑不仅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而且大力宣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林  赖海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认为,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樊篱",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出现了认同的"同质化"和"混合化"代替和冲淡民族认同的声音,使民族意识面临着被消解的挑战。不过,民族认同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应当也完全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郭祖仪  
组织文化理论是 2 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组织文化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为追求卓越 ,提高高等院校办学的实际效益 ,学校领导必须有较高的文化鉴赏力和文化意识 ,致力于组织文化的提升与组织形象的塑造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时长江  陈仁涛  罗许成  
作为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三种主要形式的教研组、学科组及课题组,是集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载体,具有自愿性、同一性及发展性的特征,呈现出完善知识建构、实现知识共享、提升教师效能感、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及生成学习动态环境等诸多价值功能。教师共同体合作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职业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建立完善开放的校本研究制度、建构人文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师徒教师教育模式、营造开放的学校环境氛围及确立"共识"的核心价值,对于构建和培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合作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舒悦  
共同体的个体独立性与伦理德性是对抗工业化教育组织的富有批判力的工具,共同体的公共精神则是抵御教育领域个人主义“原子化”及其自由主义膨胀的建设工具。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建民  
创建共同合作、协同发展的“东亚共同体”,业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历史事实证明:东亚地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一体化”的区域;它既有成功的、进步的古代“东亚文化圈”,也有反动的、失败的近代“大东亚共荣圈”,还有设想中的“东亚共同体”。然而,现实中的“历史认识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东亚共同体”能否迅速建立的前提条件。为促进未来“东亚共同体”区域内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建共通文字,这不是复旧,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当人们思考构建“东亚共同体”时,在普遍关注经济协作的情况下,尤应重视思想文化观念的问题,因为东亚各国间的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问题,不能光靠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手段来解决,而确实需要从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银珍  
国际话语权是当今国际社会激烈争夺的重要领域之一。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全球化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备合历史之法、时代之情、现实之需和未来之理的发展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超越了近代、超越西方"强国必霸"的传统思维,激励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回归"。针对严峻的国际挑战,通过设置国际热点议题,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注入"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构建融通国际"共同价值观"的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重塑中国国际话语权。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田  
在如今的中国,每时每刻都有年轻的人们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希冀,揣着薄薄的火车票踏上远行的列车,沿途风景新鲜而陌生,一如他们尚未展开的人生。车票的这头是日益凋敝的乡土社会,而另一头则是需要大量劳工来支撑竞争优势的企业,它们正敞开大门迎接这些城镇化的孩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范峥   袁益梅  
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对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分析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的合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统筹原理、领导科学理论、统一价值论、目标管理理论、效益原理、效益统一原理、资源依赖理论,提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构建路径:强化合作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打造中国特色职教国际品牌、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共建数字基础设施。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铁军  
在探讨东亚地区主义时通常所运用的三种思维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维范式。按照这样的一些思维范式分析,90年代后期的区内外因素促成了东盟+3会议的召开和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发生及东亚同盟体的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和平崛起对于参与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春凤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婉妮  
金融危机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秩序大辩论;新冠疫情扩散和俄乌冲突爆发,令这一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在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和重新构建的同时,全球基石性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备受冲击,全球文化形态趋于多样化。近年来全球秩序动荡的原因可以从权力、制度和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在权力维度,新兴国家的出现令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东西方政治对立加剧;世界权力中心的多极化和权力主体的多元化使大国对权力的垄断出现裂缝,也使国家行为体对权力的约束愈发困难;在制度维度,全球制度化的密度分布不均、深度欠缺、内化度出现问题,令既有基石性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遭受质疑和破坏;在文化维度,全球秩序覆盖面扩展,其间所流行的文化观念发生转变,“西方中心观”受到质疑,新道路和新发展模式日渐显现。三个维度的变化,拉大了全球权力结构和治理框架间的鸿沟,使既有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与安全观、经济与发展观、全球治理观、文明价值观方面,为重塑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在政治、经济和全球治理等不同领域为探索全球秩序重塑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章文光  杨谨頔  李心影  
“行政”与“自治”是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一对基本关系,也是基层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城市社区承担着“基层行政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双重职能,行政事务冗余而自治功能弱化。“去行政化”强调“行政”与“自治”的二元分治,其在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面临社区居委会困境和社区自治建构困境。着眼于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双重目标,城市社区减负的方向应是治理主体资源的最优分配和治理功能的实现,进而推动“行政”与“自治”的互促共生。赋能社区居委会和联结社区多元主体需要国家行政权的适当介入,故提出“契合行政”理念,认为应从主体、功能、利益三个维度推动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契合,从而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春凤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