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79)
2023(4219)
2022(3540)
2021(3362)
2020(2853)
2019(6541)
2018(6474)
2017(13009)
2016(6487)
2015(7384)
2014(7382)
2013(7023)
2012(6338)
2011(5661)
2010(5526)
2009(5306)
2008(5250)
2007(4461)
2006(3844)
2005(3402)
作者
(17412)
(14529)
(14520)
(13751)
(9196)
(6893)
(6775)
(5700)
(5597)
(5325)
(4898)
(4791)
(4531)
(4450)
(4389)
(4363)
(4338)
(4250)
(4212)
(4185)
(3703)
(3430)
(3404)
(3370)
(3314)
(3170)
(3166)
(3136)
(2822)
(2817)
学科
(26176)
经济(26138)
管理(25765)
(23971)
(22056)
企业(22056)
方法(12840)
(10655)
数学(10510)
数学方法(10394)
(8161)
财务(8148)
财务管理(8138)
企业财务(7911)
业经(7065)
中国(6059)
(5799)
(5669)
(5632)
理论(5572)
信息(4758)
技术(4618)
(4562)
贸易(4560)
(4471)
(4404)
(4342)
银行(4336)
(4128)
(4068)
机构
大学(96617)
学院(94686)
管理(41635)
(36952)
经济(36250)
理学(36168)
理学院(35825)
管理学(35330)
管理学院(35153)
研究(25893)
中国(20478)
(19940)
(18825)
财经(16367)
(14890)
科学(14662)
中心(13186)
(13175)
财经大学(12375)
(12200)
师范(12134)
(11733)
商学(11575)
业大(11533)
北京(11489)
商学院(11463)
(11293)
经济学(11205)
(10574)
研究所(10395)
基金
项目(63807)
科学(52054)
研究(48681)
基金(48669)
(41383)
国家(41016)
科学基金(36751)
社会(32837)
社会科(31120)
社会科学(31114)
基金项目(26097)
(23409)
自然(23125)
自然科(22665)
自然科学(22660)
自然科学基金(22311)
教育(22059)
编号(20565)
(19714)
资助(18757)
成果(17671)
(14535)
项目编号(14026)
国家社会(13874)
重点(13533)
人文(13443)
(13405)
教育部(13263)
(13256)
创新(12377)
期刊
(38076)
经济(38076)
研究(25743)
(17123)
中国(15262)
管理(14052)
学报(13082)
科学(11801)
大学(9788)
图书(9375)
(9092)
学学(8880)
教育(8385)
(8309)
金融(8309)
财经(8291)
情报(7121)
(7104)
业经(7077)
技术(6288)
经济研究(6220)
书馆(6186)
图书馆(6186)
理论(5941)
农业(5781)
财会(5705)
实践(5531)
(5531)
问题(4976)
会计(4860)
共检索到134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融  
个人信息权的确立彰显了国家对自然人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然而囿于原有的立法思维,新确立的个人信息权仍被定位为人格权。虽然不可否认个人信息承载着人格利益,但从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关系来看,其中的人格利益与隐私权客体几近一致。人格利益保护功能上的重叠,将容易造成两种权利在司法适用中的困境。与此同时,在个人信息财产价值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人格权化的个人信息权不仅会给传统人格权理论带来解释困境,而且信息主体的财产利益也难以得到充分维护。因此,在未来的立法修订中,应将个人信息权定位为财产权,这样才符合平等、公正以及民法本质的要求,从而有效地避免理论解释与司法适用的困境,最终信息主体的合法利益也才得以全面保障。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顾朝晖  卢振波  
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必须重视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使用户得到应得的人格尊严;以遵守法律法规为主,以行业自律和安全技术保护为辅,消除用户顾虑,融入国际隐私权保护体系,促进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银联隐私技术法律研究课题组  
通过隐私技术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应依法采取充分的业务合规措施并进行必要评估,从而兼顾个人信息保护与促进金融数据资源盘活所谓隐私技术,是一种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信息技术,它能够保障数据在流通与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可用不可见",从而为数据流通与融合业务提供新的发展路径。我国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从专门法角度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框架,将金融账户信息明确列入敏感个人信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处理要求,结合现有的个人金融信息细化监管规定,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玉林  裴毅  
读者的信息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中收集了其信息,并有可能对其造成侵害。图书馆应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建立相关制度、采取技术防范、加强行业自律等措施来保护读者的信息隐私权。参考文献13。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易斌  潘亚南  
通过实例介绍美国、日本和我国开展个人信息认证保护的实践情况,评析网络个人信息隐私认证机制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完善的对策,并对发展我国的网络个人信息隐私认证机制阐明观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续继  王于鹤  
本文以互联网用户虚构个人信息作为这一行为切入点,探讨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兼顾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以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使用CGSS2017数据进行Ordered Probit等回归发现,用户受隐私顾虑影响,倾向于向互联网平台提供虚假个人信息。提升用户数字技能并不能显著降低个人信息虚构,但对个人隐私保护成效有正向影响;在线交易、在线社交需求增加,有助于缓解虚构个人信息的行为;且当用户对于平台相关企业普遍具有较高信任时,隐私顾虑会较少地转换为个人信息虚构。由此,本文建议政府着力打造安全的网络环境,提升国民数字技能,完善平台与用户间的信任机制,积极引导用户积极安全地共享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
[期刊] 征信  [作者] 闫海  张天金  
个人信用征信与金融隐私权存在客体重合、动态关联,因此相互冲突。美国、欧盟的个人信用征信立法虽然在立法价值取向、立法例及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差异,但是均以平衡个人信用征信和金融隐私权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我国个人信用征信立法例可采取美国模式,征信模式可采取欧盟模式;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充分借鉴二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涵盖信息提供、信息收集和信息使用的具体规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玉平  
网络环境给个人数据的秘密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带来了威胁。本文着重阐述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概念,介绍国内外有关个人数据的法律法规,分析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涉及到的个人数据,图书馆在用户个人数据收集、利用上容易产生的隐私权问题,以及图书馆在保护用户个人数据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如对涉及个人数据收集和使用的约束措施以及保护隐私权政策的制定等。
[期刊] 征信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课题组  周元元  
目前,我国征信领域个人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业务流程存在诸多风险点,个人权责意识不强。今后,应尽快完善《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配套措施,改进征信业务流程,加强征信知识宣传,以切实保障信息主体的权益。
[期刊] 征信  [作者] 赵锋  
我国隐私权保护存在缺乏系统规定、以间接保护为主、缺乏专门而详尽的隐私权保护条款等问题。借鉴欧美经验,我国征信立法的宗旨应既要充分保证个人隐私和权益不受损害,又能为征信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个人征信与隐私权保护发生冲突,那么个人征信应让位于隐私权保护。为构建隐私权保护体系,我国应在《宪法》、《民法通则》中明确隐私权,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强化《征信管理条例》对隐私权的保护,加强立法上的协调衔接,形成保护隐私权的合力。
[期刊] 征信  [作者] 慕晓丰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中隐私权保护存在着征信立法滞后、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和提供不规范、信用信息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权利救济制度缺乏等问题。今后,应明确个人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原则,修改现有法律,进行新的立法,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个人隐私权的保障救济机制,逐步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中的隐私权保护制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晓文  
政府信息公开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但同时公民隐私权被侵害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内涵、保护制度,两者冲突的探讨,指出平衡两者利益,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与方法。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百灵   李洁   易明   李玉海  
要确保社会稳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移动应用(App)的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以2021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缓解用户对个人信息被收集、使用与保护的不确定性的突破口,展开隐私保护方法设计研究。本研究总结归纳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中App服务商需要告知用户的隐私相关信息,理解用户对这些隐私相关信息的偏好,据此提出并设计了App下载阶段面向用户的隐私告知方法,并通过基于插图的实验方法展开三项研究,系统地探究了用户在App下载阶段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以及隐私告知对用户隐私不确定性及其与App下载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中国App市场中,用户普遍存在较高的隐私不确定性,且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具有情境依赖性,即在信息敏感度更高的移动应用环境下,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更高。本研究所提出的隐私告知能够有效缓解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并且显著负向调节隐私不确定性对App下载意愿的消极影响。图6。表8。参考文献44。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易卫中  万佳倩  
税收征纳的过程中,纳税人可能因种种原因不愿披露全部涉税信息,而税务机关为了公平、正确征税,又需要掌握全面的涉税信息,两者就信息的提供与获取会产生矛盾。面对纳税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税务机关面临较大的执法风险。基于税法领域的这种特殊情况,需要对《民法典》中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进行细化和特异化,以形成特别法规范,强化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理念,建立纳税人信息隐私权保护制度,全面提升纳税人主动披露涉税信息的意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詹姆斯S.斯科特马格鲁德  斯坦利X.路易斯  埃迪J.伯克斯  卡尔斯莫林斯基  余灼萍  
文章使用一部电视连续剧——"疑犯追踪"的情节来与当前监控水平进行比较。在分析"疑犯追踪"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美国情报部门的信息处理,并就COSO框架与其对企业的具体限制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探讨了美国民众监控的现有水平问题之后,论述了有关企业界和会计界的技术状况及其影响,并进行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