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90)
- 2023(4227)
- 2022(3290)
- 2021(2951)
- 2020(2439)
- 2019(5280)
- 2018(5516)
- 2017(9603)
- 2016(5510)
- 2015(6319)
- 2014(6674)
- 2013(6137)
- 2012(5706)
- 2011(5285)
- 2010(5394)
- 2009(4885)
- 2008(4854)
- 2007(4547)
- 2006(3996)
- 2005(3647)
- 学科
- 济(18280)
- 经济(18243)
- 管理(15665)
- 业(12602)
- 企(10627)
- 企业(10627)
- 中国(6370)
- 学(6333)
- 制(6007)
- 农(5927)
- 体(5687)
- 财(5170)
- 方法(5108)
- 理论(4858)
- 业经(4708)
- 融(4509)
- 金融(4502)
- 银(4186)
- 银行(4170)
- 教育(4118)
- 行(4064)
- 地方(3963)
- 数学(3723)
- 数学方法(3660)
- 农业(3644)
- 贸(3482)
- 贸易(3480)
- 关系(3472)
- 体制(3392)
- 技术(3366)
- 机构
- 大学(79535)
- 学院(79181)
- 研究(30797)
- 济(27540)
- 管理(26752)
- 经济(26742)
- 中国(22495)
- 理学(22488)
- 理学院(22152)
- 管理学(21606)
- 管理学院(21460)
- 科学(19717)
- 京(17817)
- 农(17314)
- 所(16980)
- 研究所(15159)
- 财(14415)
- 农业(13809)
- 江(13404)
- 中心(13336)
- 业大(13301)
- 范(11669)
- 师范(11477)
- 院(11373)
- 北京(11244)
- 技术(10983)
- 财经(10676)
- 州(10482)
- 省(10432)
- 经(9554)
- 基金
- 项目(52050)
- 科学(40088)
- 研究(37907)
- 基金(36037)
- 家(32649)
- 国家(32366)
- 科学基金(26455)
- 社会(22569)
- 社会科(21172)
- 社会科学(21167)
- 省(20962)
- 基金项目(18618)
- 教育(18177)
- 划(18002)
- 自然(17185)
- 自然科(16801)
- 自然科学(16794)
- 自然科学基金(16488)
- 编号(15852)
- 资助(14316)
- 成果(14225)
- 课题(12205)
- 重点(12003)
- 发(11110)
- 部(11095)
- 创(10753)
- 体(10669)
- 创新(10022)
- 计划(9972)
- 年(9834)
共检索到130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多友
近10余年来由于受到“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在东亚也出现了“地域化”思潮。面对同样的挑战,东亚各国已经意识到采取共同的经济文化防卫机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其中,东盟各国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性。从亚洲主义的角度分析东亚地域所产生的“地域化”、“本土化”趋势的实质,可以确证东盟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文化共创进而对东亚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将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罗力
“东亚共同体”从概念的提出到真正成为东亚各国共识的10年,是东亚各国之间经济依存度和互补度不断提高的10年。中国已成为推动东亚共同体加速成长的积极中坚力量。对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中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的担心,促使日、韩、印、俄都力图积极加入这个合作进程。由于中国参加东亚共同体进程的势头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因而其他国家的态度也会越来越积极。尽管推动东亚共同体进程的核心和主导力量是东盟国家,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中、日、韩之间的合作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建科 张振
改变商品房社区业主行动的分散化和原子化,推进商品房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是当下商品房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机制在于社区公共性的生产与建构。社交网媒的"去中心、开放性、自由化、易互动"的特点,能持续生产和建构虚拟化的社区公共空间。而虚拟化的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实体空间的交叉互动会不断地增强社区业主间的相互信任与群体归属感,推动社区由"陌生邻里"向"熟人社区"转变,进而实现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及治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社交网媒 商品房社区 社区共同体 治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范峥 袁益梅
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对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分析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的合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统筹原理、领导科学理论、统一价值论、目标管理理论、效益原理、效益统一原理、资源依赖理论,提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构建路径:强化合作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打造中国特色职教国际品牌、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共建数字基础设施。
关键词:
职教共同体 中国—东盟 国际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郑先武
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分析为研究视角,概述了“安全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理论要义;阐释了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实践历程及其所仗依的重要的“东盟规范”和“东盟方式”;分析了东盟建构自己的“安全共同体”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及其根本解决办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铁军
在探讨东亚地区主义时通常所运用的三种思维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维范式。按照这样的一些思维范式分析,90年代后期的区内外因素促成了东盟+3会议的召开和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发生及东亚同盟体的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和平崛起对于参与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建民
创建共同合作、协同发展的“东亚共同体”,业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历史事实证明:东亚地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一体化”的区域;它既有成功的、进步的古代“东亚文化圈”,也有反动的、失败的近代“大东亚共荣圈”,还有设想中的“东亚共同体”。然而,现实中的“历史认识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东亚共同体”能否迅速建立的前提条件。为促进未来“东亚共同体”区域内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建共通文字,这不是复旧,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当人们思考构建“东亚共同体”时,在普遍关注经济协作的情况下,尤应重视思想文化观念的问题,因为东亚各国间的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问题,不能光靠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手段来解决,而确实需要从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昌黎
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合作的必然趋势,是东亚各国的长期目标。然而,在小泉政府期间,因日本不与中国讨论东亚共同体,在双边自由贸易方面孤立中国,中日关系冷淡,中日两国一直未能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日本民主党实现政权轮替后,表示了与中国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新姿态,受到了中国的欢迎,出现了中日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新局面。以此为契机,中日两国应该根据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前提、原则与途径,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葛红亮 鞠海龙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到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为中国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双方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关系的增进提供了新理念、新指南,同时或可为南海问题和南海局势的发展带来新环境、新框架。中国不仅要持续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为双方在南海问题上展开互动营造更为良好的政治氛围,而且还应积极与东盟就南海议题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正面应对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考虑,增强互动的实效性和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促使南海由争端的焦点变为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纽带。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彭兴智 黄宝莹 王雯琳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亚太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在政治安全事务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等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顶层设计与相互尊重、共商共建与注重民生、开放包容与绿色发展分别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铸牢合作基础、凝聚合作共识、指明合作路径。当前,RCEP生效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机遇,但也面临美国“印太战略”及其配套策略、区域内部地缘政治经济矛盾等新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和东盟应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制度型开放并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RCEP框架内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彭兴智 黄宝莹 王雯琳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亚太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在政治安全事务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等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顶层设计与相互尊重、共商共建与注重民生、开放包容与绿色发展分别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铸牢合作基础、凝聚合作共识、指明合作路径。当前,RCEP生效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机遇,但也面临美国“印太战略”及其配套策略、区域内部地缘政治经济矛盾等新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和东盟应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制度型开放并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RCEP框架内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伟
2012年第21届东盟峰会上,与会的东盟十国领导人决定将东盟共同体建设的最后期限设为2015年12月31日,成立近半个世纪的东盟即将在2015年底迎来其一体化进程中又一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东盟共同体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战略目标和合作背景,规划细则也在历次峰会中得到了持续完善。以建立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在东南亚地区复杂多样的现实背景下,将面临着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双重挑战。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乔之 张勇长
2003年第9次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国家一致同意了在2020年建立东盟共同体(AC)的雄伟蓝图。届时,东盟将成为由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社会与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构成的东盟共同体。而在2004年11月通过的《万象行动宣言》中,东盟又对这一构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确认并将付诸实施。本文主要分析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产生的背景,阐析其发展的路径选择,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彭芳
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东盟向建立全面的“东盟共同体”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经过30多年的合作与发展,东盟已经具备了一个新生的安全共同体的某些属性,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考验,主要表现为东盟方式的缺失、东盟内部仍然存在发生暴力冲突的可能性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等,这些考验会阻碍甚至瓦解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士录
东南亚是一个多样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的地区。东盟要在这样的地区建立一个以经济合作、政治-安全合作和社会文化合作为核心的"东盟共同体",无疑面临着巨大困难。本文认为:东盟的共同体建设是"在多样化中求统一",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但各国之间合作发展的"统一性"是存在的。
关键词:
东盟共同体 挑战 前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