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73)
2023(9962)
2022(8516)
2021(8007)
2020(6735)
2019(15502)
2018(15167)
2017(27804)
2016(14751)
2015(16396)
2014(16053)
2013(15524)
2012(14842)
2011(13067)
2010(13535)
2009(12480)
2008(12581)
2007(11590)
2006(10359)
2005(9318)
作者
(42601)
(35676)
(35251)
(33166)
(22986)
(17274)
(16058)
(13667)
(13435)
(12880)
(12243)
(12166)
(11735)
(11226)
(10962)
(10715)
(10431)
(10421)
(10421)
(10304)
(8933)
(8759)
(8609)
(8453)
(7895)
(7884)
(7849)
(7796)
(7224)
(7217)
学科
(55281)
经济(55207)
管理(43189)
(42988)
(37576)
企业(37576)
方法(19465)
中国(17483)
技术(16876)
(16512)
地方(14698)
数学(14527)
业经(14252)
数学方法(14166)
(14019)
理论(12590)
(12116)
技术管理(11995)
农业(11155)
(10765)
(9689)
教育(9554)
(9460)
金融(9457)
(9433)
贸易(9421)
(9025)
(8935)
银行(8910)
(8579)
机构
大学(208927)
学院(205764)
(76037)
管理(75502)
经济(74197)
研究(73781)
理学(64300)
理学院(63342)
管理学(61942)
管理学院(61503)
中国(54505)
科学(46815)
(46052)
(37532)
(36305)
(34892)
(34885)
研究所(34097)
中心(33929)
(32550)
师范(32243)
业大(30330)
北京(28984)
财经(28057)
农业(27356)
(26882)
(26651)
师范大学(26232)
(25319)
技术(23737)
基金
项目(137038)
科学(108467)
研究(101779)
基金(97782)
(86920)
国家(85764)
科学基金(72656)
社会(63622)
社会科(59966)
社会科学(59948)
(55262)
基金项目(51944)
教育(47342)
自然(46815)
(46717)
自然科(45775)
自然科学(45759)
自然科学基金(44968)
编号(40818)
资助(37975)
成果(35215)
(33752)
重点(31443)
创新(30481)
(30066)
课题(29982)
(29184)
国家社会(25842)
大学(25658)
科研(25481)
期刊
(93143)
经济(93143)
研究(64372)
中国(50711)
学报(35389)
科学(33340)
教育(33264)
(32702)
管理(31984)
(28552)
大学(27059)
学学(24644)
农业(22274)
技术(19567)
(17371)
金融(17371)
业经(14382)
财经(14024)
图书(13673)
(13482)
经济研究(13278)
科技(12753)
(12312)
(11821)
问题(11559)
(11387)
论坛(11387)
技术经济(10408)
书馆(10309)
图书馆(10309)
共检索到328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仁志  
在近几年的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以“铁西三剑客”(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迅速崛起,其中“子一代”叙述视角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令人瞩目。这些新生代东北作家以“子一代”的视角讲述着父辈的创伤记忆,呈现了一段历史性悲剧,其间蕴含着独特的叙述风格,这一独特的书写行为在当下的大众文化场域中也具有特殊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启民  
近年来,海外学界兴起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抒情传统论题,大陆学者需要从新的视野出发,重新重视代表了当代人民文艺内部“抒情传统”的周立波与“茶子花”作家群。周立波和“茶子花”作家群的创作遵从现实主义并带有浓郁的抒情情调,对历史的发展、生活的逻辑始终抱持着鲜明肯切的态度,坚持党的文件、政策与自己的经验积累相结合,热衷于书写重大现实题材,以表现时代脉搏与历史变迁为己任,并将对于历史的理解落实在对湖湘大地爱情故事的书写上面。“茶子花”作家群的“抒情”除了展现在其创作路径中,也落实为直接的表意形式,即抒情话语。事件情节、风物景致、人物性情等共同交织,一起呼应着小说的主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勤华  张戈平  
摩西是《希伯来圣经》中记载的希伯来先知、立法者,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犹太教传统认为摩西是《希伯来圣经》首五卷的作者,故此五卷又称《摩西五经》,它是希伯来法的主要渊源。《希伯来圣经》后来被基督教吸收编入《圣经新旧约全书》,称《旧约》,从而成为基督教经典,借助《圣经》的传播,对西方法律文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希伯来立法者摩西在希伯来法律史乃至西方法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自17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相继对摩西作为《摩西五经》的作者身份提出质疑,甚至在对摩西的民族身份进行探讨时,推断摩西是埃及人。为了证实《圣经》的历史真实性,考古学家围绕《圣经》的叙述开展发掘,但到目前为止,尚无考古证据证明《圣经》中所描述的出埃及真正发生过。本文以《圣经》所载摩西生平为线索,从摩西的出生、摩西的名字、摩西的婚姻、摩西的出埃及、摩西的死亡、摩西的身份和摩西的历史真实性等方面,结合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对摩西的历史真相进行了探索。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春青  
古代女子创作的散文作品展示了较为丰富的女作者形象及其精神世界。明中期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一方面明显受到注重女子创作"德性之美"的文化导向的制约,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以"重情"对"明德"的导向及其创作传统进行了重构,呈现出才德兼美、德情统一的价值取向。部分女作者具有自觉的"立言"意识,希望通过文学创作称名于后世,她们对实现个体价值有潜在追求,作品表达了对于女子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悲悯,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对传统女性境遇的审视与质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银钰  
谐音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的谐音现象。文章以山西为例,探讨研究山西文化中的谐音现象,并从这些山西文化中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由此延伸到研究谐音现象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师海军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甚至与晚明的文学思潮相呼应。明代中期关陇地区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商人阶层的崛起、由商入仕、亦商亦仕的普遍现象,由此而引起的士人观念的更新和文学理念的变化,成为关陇作家群能够形成且领袖文坛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吴晞  
文化传承是图书馆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传承文化,创造文明,并非都是它山之石,更是中国的文化及图书馆固有的悠久传统。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对文化传承存在漠视的现象,应予矫枉纠偏。借鉴他人的观念和做法,用以自省,订正差误,是大有裨益的。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晨  
从叶小鸾等明清才女的成仙叙事中,可窥见这一女性类型被不断重构的过程,其中包含文人对历史女性的追忆,融入了他们对才女的期待与憧憬。与奇异仙踪、启示性的梦境、扶乩活动相关的文学想象和创作是才女仙化的重要途径。才女的成仙想象不仅传达出女性自身脱离现世伦理关系羁绊、保存个体精神生命的意愿,也显示出明清文人对才女的审美与死亡观照,映射出其时女性生存与创作的真实处境。“无叶堂”等异界仙境的建构,投射了才女理想化的生存和创作状态,同时也承载着男性审视的目光与梦幻遐想。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凡  
书写“病酒”意象体现了明代词人对个人身份的认同:饮酒消渴与疾病意识是对病人身份的明确认知;“病酒”既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又将其雅致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展现出来;“称疾”后饮酒和诗,隐喻着仕与隐的身份选择。“病酒”意象还隐喻社会失序以及词人的个人遭遇与内心的愁苦。词人病后饮酒既是以酒养生的文化体现,又是词人纵情诗酒、及时行乐的生活写照。当酒无法完全消解病苦时,词人选择遁入佛禅,释然超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春燕  
作为通俗文艺大师,李渔的传奇和小说在人物构成、情节处理、思想表达诸方面都显示了对实际生活的贴近:展示罗列普通市民的情感,指导普罗大众的生活,通俗流畅,娱乐性极强。在当时及后世的观众以及读者群中都获得了极好的影响。但这种以大众审美趣味为旨归,不仅自娱、更为娱他的创作实践却遭到了历代的恶评和诋毁。李渔的这种遭遇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取向上雅俗之争的又一个表现,同时恰可以为传奇和传统小说的衰落作一注解。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旭东  
家庭创伤记忆是青年成长叙事中阻滞人格主体建构的障碍与生成畸形情感伦理的动因。纾解精神创伤、呼唤亲情关怀、直面家族史等是以张悦然、张怡微、笛安为代表的部分“80后”女作家群体亟需处理的问题。在回溯创伤记忆时,《茧》《细民盛宴》《西决》《东霓》等相关文本的叙事人贴近隐含作者的距离,将历史原罪、情感经济、家族隐秘指认为精神创伤成因,以对生父母、继父母和代父母的态度渐变完成情感认同,并借自白语调与叙事节奏使创伤书写或内蕴审慎节制、以柔克刚之美,或呈露出主体情绪恣肆宣泄的快意夸饰之美。但青年作家生活经验与历史反思力有限,自怜情结与性别身份的困囿使相关文本暴露了精神分析写作或情感夸张式宣泄的局限。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焦杰   施妍  
萱草又叫宜男草,也叫忘忧草,还被称作母亲草。在先秦语境中,萱草只有忘忧作用,象征着女性对意中男子的不忘之情。魏晋时期生成的“萱草宜男”话语,是人们利用“女歧生九子”的传说附会而成,其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味。魏晋文人士子撰写《宜男花赋》之类的文字,把宜男草比作理想的女性,并暗示其有促使夫妻好合、多生贵子的功效。妇女们则在迎合父权需求的同时,巧妙利用“萱草宜男”话语,使佩戴萱草花增加个人性魅力的行为正当化“。萱草宜男”话语的生成及其文化内涵,一方面凸显了父权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表明魏晋时期妇女并非一味地顺从父权的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她们有可能利用父权制的文化需求,使自己“非礼”的行为合礼化,以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存状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国庆  
高等性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对其内涵的理解应跳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一框架的局限,在高职教育整体办学结构平台予以解读。工具主义管理模式是制约高职教育高等性实现的文化基因,要突破这一制约,应当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发展高职教育办学中的研究成分,并充分认识到这一目标实现的长远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金荷仙  华海镜  周慕真  王自力  朱云有  
园名景名是园林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园名景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研究表明, 园名景名的取名有具象和意象两大体系, 各自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取名应遵照精练性与寓意性相结合的法则。参7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建国  
从治家、治国说开去──中西文化、对比随想录王建国在国外呆了十多年,养成一种对比思考的习惯,把国外的一切都与国内相比。这一比不知生出多少想法来,而其中一条基本的发现就是:中西文化大致是互补的关系。因此,我的看法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而是双向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