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57)
- 2023(9288)
- 2022(8154)
- 2021(7291)
- 2020(6373)
- 2019(14774)
- 2018(14397)
- 2017(27557)
- 2016(14978)
- 2015(16770)
- 2014(17097)
- 2013(17339)
- 2012(16605)
- 2011(15516)
- 2010(15836)
- 2009(15035)
- 2008(14909)
- 2007(13644)
- 2006(12164)
- 2005(11228)
- 学科
- 济(85023)
- 经济(84959)
- 管理(37900)
- 业(34338)
- 方法(31728)
- 数学(28003)
- 数学方法(27741)
- 企(27238)
- 企业(27238)
- 地方(19882)
- 学(18762)
- 中国(18423)
- 农(17080)
- 财(15506)
- 业经(14303)
- 地方经济(13462)
- 制(12612)
- 贸(11888)
- 贸易(11882)
- 易(11403)
- 农业(11362)
- 和(11111)
- 融(10311)
- 金融(10305)
- 环境(10190)
- 理论(10175)
- 银(10087)
- 银行(10042)
- 行(9633)
- 体(9123)
- 机构
- 大学(230776)
- 学院(227926)
- 济(101993)
- 经济(99933)
- 研究(86053)
- 管理(79885)
- 理学(67746)
- 理学院(66857)
- 管理学(65570)
- 管理学院(65126)
- 中国(63760)
- 科学(53640)
- 京(49294)
- 所(46354)
- 财(45486)
- 农(44390)
- 研究所(42073)
- 中心(37823)
- 江(36327)
- 业大(35835)
- 财经(35709)
- 农业(35090)
- 经济学(32971)
- 经(32139)
- 北京(31692)
- 范(29991)
- 院(29979)
- 师范(29668)
- 经济学院(29425)
- 州(28059)
- 基金
- 项目(144286)
- 科学(110508)
- 基金(102728)
- 研究(101480)
- 家(91479)
- 国家(90767)
- 科学基金(74742)
- 社会(64008)
- 社会科(60548)
- 社会科学(60525)
- 省(56322)
- 基金项目(53622)
- 自然(47849)
- 划(47655)
- 自然科(46724)
- 自然科学(46702)
- 教育(46395)
- 自然科学基金(45841)
- 资助(43204)
- 编号(40177)
- 成果(34046)
- 重点(33410)
- 发(32308)
- 部(31778)
- 创(28856)
- 课题(28700)
- 科研(27976)
- 计划(27380)
- 创新(27154)
- 大学(26914)
共检索到355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嵩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对斯密相关观点的批判以及他本人的论述中揭示他独特的个人观念,认为马克思也承认自利性和理性行为特征,他所持有的个人观念与"经济人"假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马克思主张把人们在彼此间结成的依赖和制约关系也看作是个人的行为特征之一,正是这种对个人理解上的分歧构成了两种理论体系关于个人行为选择认识上的分野。
关键词:
马克思 个人观念 经济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嵩
"经济人"假设关注个人的利益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能力,而马克思在刻画个人时还特别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人行为选择的约束。笔者立足于对马克思相关观点的理解,探讨秉承斯密个人主义思想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对"经济人"假设的继承和发展,试图揭示这一个人观念进一步发展遇到的困惑。遵循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西方学者要从追逐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出发,解释约束其实现自身利益的因素形成和变迁的原因,从而不得不面对引入另一种个人行为模式的尴尬。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商思争
一、"经济人"假设的发展演变"经济人"假设也叫"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前提。最早提出"经济人"思想的是"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之后,西尼尔(Nassau William Senior)第一次明确把"经济人"当做公理提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乔榛
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分析范式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间关系等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同时通过分工的发展和分工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解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关键词:
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范式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黄文义 任力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换言之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故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决定了工资额的基本维度。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只是劳动力价值一般,在解释现实工资运动中个人工资量之间的变动差异时会陷入困境。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马克思经济学来解释个人工资量的涨落变化,本文从马克思所提的劳动力价值一般概念发展出劳动力价值特定概念,构建了个人工资量的系统决定模型,从而实现个人工资量涨落差异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全面阐释。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何干强
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自信,才能保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重启改革议程》第一作者为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诬蔑为"社会大工厂模式",多次引用的马克思有关论述,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义。马克思十分清楚地揭示了社会再生产运动与企业再生产运动的共性和区别,不可能提出那种把企业管理放大到全社会管理的"社会大工厂模式"。该书的深层用心是,否定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指导中国当下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在改革指导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是非必须予以澄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太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段文斌
对剥削的一种经济学解释──马克思与罗宾逊理论的比较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段文斌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几乎是不承认剥削的。萨伊的生产费用价值理论以及“三位一体”公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社会财富(价值)的创造是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因而工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英杰
按照斯威齐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解,马克思的分析暗含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产品的同质性。整体来看,马克思虽然有对产品异质现象的描述,但确实没有进行过系统地阐述,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分析中系统地考虑产品异质性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张伯伦将"产品差异"假设引入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当中,他之后的诸多学者延续了他的分析思路,但这样的研究在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本文以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产品差异"为分析对象,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界定,说明"产品差异"假设的引入有助于理解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
关键词:
产品差异 垄断价格 生产关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袁恩桢
改革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非均衡的发展思路,这是一条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非均衡发展思路,一条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所伴随收入差异化发展之路。收入差异化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与此同时,必须严密注意由此而可能产生的贫富矛盾甚至冲突。协调贫富收入矛盾的主要抓手,还是应该在财政的两次分配上。
关键词:
平等观念 收入差异化 贫富矛盾 二次分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项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生保障制度先后经历了框架塑造、要素拓展和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构成了前后相继、彼此相连的主线脉络和演进历程,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实践旨向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框架塑造阶段,主要以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为切入点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的基本架构,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惠及范围的全民性;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要素拓展阶段,着重以提升社会生产力为切入点夯实民生基础,丰富拓展民生保障制度的要素系统,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实现途径的共建性;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以共建共享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民生水平,系统推进民生保障制度的统筹融合,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效能发挥的持续性与普惠性相统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丁晓安
规则分析和处境分析的割裂及单极化,导致了"囚徒困境"和"经济人"理性的悖论;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的普适主义假定和成本收益分析严重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行为动机和选择集的约束条件和情景因素是多重的。认清具体的分析对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约束条件,对个体动机和集体选择的分析才是统一和符合现实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丽君
“经济人”假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个体行为动机的最基本假设。它被认为是一种简单而有价值的经济学智慧。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现象无法用“经济人”假设来解释。为了加强该假设的解释力,经济学家不断拓宽和发展其中心概念的含义,但这样做的一个不利后果是基本概念就往往变得过于宽泛和模糊,从而失去可操作性。
关键词:
“经济人”假设 新古典主义 理性 效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若痴 卫兴华
对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从技术层面或运行层面或监管层面去解释,有的从体制层面或制度层面去解释,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从深层次的根源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其根源依然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我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和消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再次要减少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最后要防止金融与经济危机危害的继续扩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有效监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包先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中具体的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个体成长的历史,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抽象出商品生产者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阶级的行为逻辑。他对经济活动中的人按研究的进程进行两次抽象,强调对人的分析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他规定了抽象的前提与范围,强调抽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他将个人行为的分析融合在社会利益结构的分析之中,并从社会经济的内在机制说明人的行为道德问题。马克思对人的分析方法是经济人假设或其他假设所不能替代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经济人假设 方法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