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33)
- 2023(5892)
- 2022(5314)
- 2021(4898)
- 2020(4384)
- 2019(10731)
- 2018(10565)
- 2017(20888)
- 2016(11814)
- 2015(13289)
- 2014(13557)
- 2013(13766)
- 2012(13261)
- 2011(12003)
- 2010(12220)
- 2009(11509)
- 2008(11589)
- 2007(10657)
- 2006(9114)
- 2005(8173)
- 学科
- 济(53888)
- 经济(53847)
- 业(30960)
- 管理(29811)
- 方法(26179)
- 企(24241)
- 企业(24241)
- 数学(23639)
- 数学方法(23452)
- 农(14977)
- 地方(13551)
- 财(13538)
- 中国(12633)
- 学(12232)
- 制(10014)
- 贸(9943)
- 贸易(9940)
- 农业(9721)
- 业经(9701)
- 易(9590)
- 务(8340)
- 财务(8327)
- 财务管理(8303)
- 企业财务(7870)
- 和(7714)
- 融(7475)
- 金融(7471)
- 银(7393)
- 银行(7366)
- 环境(7299)
- 机构
- 大学(175600)
- 学院(174361)
- 济(72649)
- 经济(71175)
- 管理(64867)
- 研究(61251)
- 理学(56006)
- 理学院(55267)
- 管理学(54225)
- 管理学院(53900)
- 中国(45176)
- 科学(39627)
- 京(37880)
- 农(34505)
- 所(32639)
- 江(32615)
- 财(32419)
- 研究所(29910)
- 业大(28839)
- 中心(28437)
- 农业(27522)
- 财经(25969)
- 范(23814)
- 师范(23513)
- 经(23366)
- 北京(22858)
- 经济学(22702)
- 院(21576)
- 州(21423)
- 经济学院(20770)
- 基金
- 项目(115244)
- 科学(89719)
- 基金(82880)
- 研究(81826)
- 家(72859)
- 国家(72209)
- 科学基金(60652)
- 社会(50851)
- 社会科(48124)
- 社会科学(48103)
- 省(46580)
- 基金项目(44558)
- 自然(40018)
- 自然科(38991)
- 自然科学(38977)
- 划(38717)
- 自然科学基金(38297)
- 教育(37849)
- 资助(34450)
- 编号(33423)
- 成果(27362)
- 重点(26871)
- 部(26098)
- 发(25648)
- 课题(23344)
- 创(23304)
- 科研(22679)
- 创新(21911)
- 计划(21751)
- 教育部(21741)
共检索到254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华安
清代的宗族组织是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遍及全国城乡,尤以南方数省为盛。 宗族组织以“尊祖敬宗,联宗收族”相标榜,以血缘为纽带,以族产、族祠、族谱相维持,将同一祖宗名下的子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血缘社会群体。这是各省宗族的共性。 由于具体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差异,各省宗族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本文仅对江西宗族组织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特点作些探析,包括宗族的核心部分族产、族祠、族谱的结构特点及宗族组织功能的转化趋势。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华安
族产是宗族的物质基础。清代江西族产的主要类项是族田。清代江西族产主要来源于族众捐赠、族众摊派、族产生息,具有大众性、平民性的特点。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普遍贫弱。又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数量的贫弱性、族产的管理、经营有一定的民主性、功利性。族产的使用上遵循先满足祭祖、修祠等“尊祖”性活动,然后考虑“收族”性活动。族产是宗族组织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惠清楼
宗族作为清代基层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是影响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探究宗族的经济关系无疑对于我们认识清代社会特别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民众普遍与其所在的宗族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经济依存关系,宗族的族产越多,族人对宗族的经济依赖关系越强,而或宗族缺乏公产,宗族反而会有赖于族人的捐助。那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宗族在对族人实施资助和救恤的同时,也积极施以道德的教化。与现代社会相比,清代族人间通财意识明显较强,但在相对普遍贫苦的社会中,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计较其实也十分强烈,族人间因为经济利益发生纠纷
关键词:
清代 宗族 经济关系 社会生活 通财意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福林
清代江西商人大规模入湖南,不论是商业都会,还是穷僻的小县城,甚至是乡野小集镇,到处都有江西商人经营其间,形成"自城邑市镇达乎山陬,列肆以取利者,皆江右人"的局面。江西人在湘营商,出现人数众多、遍布湖湘,财力雄厚、称雄商界,行业庞杂、覆盖面广,名店字号、数代传承的特点,形成了湖南商业"无江西不成市场"的独特格局。
关键词:
江西商人 特点 清代 湖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小瑜
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产业经济理论界通行的办法是用现行价格来测算我国的产业结构,很少有人思考价格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通过运用现行价和可比价两种价格对江西省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测算,论证了两种不同价格体系的产业结构得出的结论相去甚远,甚至会影响到对工业化进程的准确评价。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当年价 可比价 江西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建华
明代江南常州、苏州等府苦于赋役征收过程中的重赋“虚粮”,设置役田应对。无锡顾氏、华氏的事例说明,设置义田与役田不仅是为了完役,也是为救济族人。义田与宗法关系的讨论集中于江南地区,唐顺之提出了义田起于大宗之废的观点,王樵特别强调义田统理族人的作用,王世贞认为义田使得社会公平。明代士大夫设置义田,也源于儒家宗法观念中余财归宗、不给资宗与“博施济众”仁政思想。明代士大夫设置义田也是效仿范仲淹,正统时杨荣与成化弘治时期徐溥、陈宗鲁、华守吉义庄较早设置,模仿者不少,士大夫对此互相激励。徐溥义田事例,导致明廷给予义田明确的政策,影响深远。明代江南义庄是作为宗族建设一环出现的,成为宗族制度的重要有机部分。
关键词:
义庄 范仲淹 宗法 宜兴徐氏 无锡华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瑶
清至民国湖南湘乡县涟水船户的家族文献,与地方志、《湖南省例成案》等官方文献互相印证,共同摹绘出内陆河道上以运输、捕鱼为生的船户历史。乾隆年间,湖南商贸繁荣,涟水上有六七千只倒划船,装载煤炭及客货,秘密走私硫磺。直至民国年间,涟水河道长期为陈氏、邓氏和潘氏宗族把持。三姓充当埠头,负责管理各埠船户,为官府转运漕粮,共同垄断河道的商旅运输和捕鱼权。三姓分别在宗族内部设立分房轮充运漕之役的机制,后演变为募役当差的应役方式。涟水运漕船户宗族与官方运漕制度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为了解明清州县以下基层运漕机制与实际漕务运
关键词:
河道社会 船户 宗族 漕运 湖南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学如 陈勇
义庄始于北宋,盛于清朝,以苏南地区最为兴盛集中。本文借助族谱、方志、文集等史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清代苏南义庄的数量,考察其空间分布,探讨其兴盛缘由,藉以管窥清代苏南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
苏南 义庄 数量 分布 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瑶
清至民国湖南湘乡县涟水船户的家族文献,与地方志、《湖南省例成案》等官方文献互相印证,共同摹绘出内陆河道上以运输、捕鱼为生的船户历史。乾隆年间,湖南商贸繁荣,涟水上有六七千只倒划船,装载煤炭及客货,秘密走私硫磺。直至民国年间,涟水河道长期为陈氏、邓氏和潘氏宗族把持。三姓充当埠头,负责管理各埠船户,为官府转运漕粮,共同垄断河道的商旅运输和捕鱼权。三姓分别在宗族内部设立分房轮充运漕之役的机制,后演变为募役当差的应役方式。涟水运漕船户宗族与官方运漕制度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为了解明清州县以下基层运漕机制与实际漕务运作办法提供了实例,也说明官方运漕制度为船户群体提供了组织化的制度背景。涟水船户建构宗族组织的历程,与其他地区船户的社会组织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展现出主动灵活的应对能力。船户等水上社群的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不可一概而论,需对其内部的阶层分化予以具体分析。
关键词:
河道社会 船户 宗族 漕运 湖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丽
基于对江西沙湾村公共品供给的考察表明:宗族性村庄以宗族理事会为组织载体,通过收集、筛选和整合村民意见,充分回应和凝聚了村民公共品供给项目需求;通过申请政府资源、链接社会资源、整合村庄资源,有效地整合了村庄公共品供给项目资源;通过营造村庄群体舆论,形成群体压力,顺利推动了村庄公共品供给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关键词:
公共品供给 宗族网络 作用机制 村庄动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蔡立雄
中国农村宗族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生存保障功能和发展功能,宗族制度的兴衰与其功能的承担和发挥密切相关。建国初宗族制度的衰退是土改使宗族制度生存保障的必要性和能力大为下降的结果。1953年后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和灾年的自我保障能力,农民回归向宗族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1978年后发展成为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宗族制度中以维持生存为目标的功能性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但由于正式制度的不完善性,农民大量发掘宗族制度中有利发展的因素,宗族制度在短暂衰退后再度复兴。1990年代后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以及新经济组织对宗族制度的有效替代,中国乡村...
关键词:
农村 宗族制度 功能 演化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斌
明清以降,清水江流域的土司宗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清水江流域锦屏亮司留存的碑刻和多次编修的龙氏族谱均显示,龙氏家族在迁移与定居亮司的过程中,通过祠堂修建、族谱编修逐渐开始其宗族化运动。通过对这一宗族建构过程的细节分析发现,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主要基于地方宗族自身的努力,这一发展过程既反映了清水江流域宗族建构的类型,也显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建构历程。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土司 宗族 龙氏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建华
明代浙江祠祭祖先的形式可以分为庵观附祭与墓祠、家祠、宗祠三种形式。明前期墓祭有墓庵、墓亭、墓祠,士大夫予以肯定。家祠通常祭祀近祖,或有祭祀始迁祖,有违儒家礼制,士大夫也给予认可。家祠事例见于温州府、处州府、金华府、湖州府。明中叶绍兴山阴陈氏创祠堂,置祭田,祭祀父祖。金华府义乌陈氏设立祠堂牌位引起关注。明后期浙江温州祠堂仍在继续设置。温州府乐清县李氏、高氏设置大宗祠。金华府东阳许氏祠堂由地方名人专祠转化为族人宗祠,绍兴府余姚吕氏也有始祖祠,由家祠演变为宗祠。吕氏设置祭田,由族众捐置,三房轮流办理祭祖。
关键词:
《家礼》 祠堂 方孝孺 苏伯衡 吕本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宇锋
本文考察了行政村层面的宗族结构、村庄规模对村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更垄断的基于血缘等级身份的宗族力量可能会弱化村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力,但会在以整个村为生产单位时提供更强的协调能力。小的村庄由于社会网络更小可能会弱化村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力,而过大的规模也会降低社会网络作用。由于规模很大程度上源于改革前的行政区化,而在市场化和更先进的技术条件下,最优规模可能会大于原有的划分规模。使用CGSS(2005)400村的数据分析支持了这些推测,我们发现垄断型宗族结构的村庄平均收入更低,并且方差更大,村庄人口规模和村庄收入呈倒U型曲线关系,最优规模约6.4千人,而绝大部分村的规模小于这个值。
关键词:
宗族结构 村庄规模 村民收入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志伟
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形态及其内涵,因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许多差异。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组织,是在明代中期以后社会变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过程的产物。宗族发展历史中的文化过程,蕴含着社会变迁的重要信息。聚居在番禺沙湾的何氏宗族的发展,为这一研究兴趣提供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个案。本文试图通过何氏宗族发展过程中积极重构祖先谱系的现象,从一个侧面揭示宗族的文化意义。作为一种尝试,难免拙笨悖谬,望方家赐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