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32)
2023(6445)
2022(5771)
2021(5391)
2020(5127)
2019(11874)
2018(12022)
2017(24895)
2016(13627)
2015(15678)
2014(16104)
2013(16306)
2012(15608)
2011(14292)
2010(14639)
2009(14238)
2008(14483)
2007(13430)
2006(11787)
2005(10808)
作者
(41076)
(34415)
(33971)
(32806)
(21692)
(16323)
(15960)
(13463)
(12755)
(12249)
(11521)
(11423)
(10913)
(10772)
(10740)
(10738)
(10615)
(10128)
(9955)
(9871)
(8536)
(8529)
(8486)
(7907)
(7780)
(7690)
(7688)
(7619)
(6903)
(6823)
学科
(58437)
经济(58377)
(39192)
管理(36865)
方法(30846)
(28953)
企业(28953)
数学(28054)
数学方法(27864)
中国(18559)
(16787)
(16588)
(14792)
(14259)
银行(14237)
(13526)
(13360)
贸易(13353)
(13022)
(11845)
金融(11843)
(11154)
保险(11060)
(10583)
业经(10507)
(10312)
财务(10297)
农业(10266)
财务管理(10262)
企业财务(9674)
机构
大学(207911)
学院(206061)
(89193)
经济(87278)
管理(79021)
研究(67003)
理学(66572)
理学院(65876)
管理学(64896)
管理学院(64505)
中国(57700)
(45771)
(43893)
科学(39394)
财经(35874)
(34904)
(34808)
中心(32323)
(32310)
(31361)
研究所(31208)
业大(29244)
北京(28441)
经济学(28288)
农业(27556)
财经大学(26536)
经济学院(25899)
(25256)
(24928)
师范(24704)
基金
项目(124208)
科学(96211)
研究(91266)
基金(89603)
(76799)
国家(76178)
科学基金(64053)
社会(57226)
社会科(54146)
社会科学(54128)
(47701)
基金项目(47409)
教育(42107)
自然(40590)
(40521)
自然科(39558)
自然科学(39542)
自然科学基金(38841)
编号(38427)
资助(38391)
成果(32244)
(28963)
重点(27704)
(26277)
课题(25777)
(24850)
教育部(24750)
科研(24259)
(24010)
人文(23954)
期刊
(97386)
经济(97386)
研究(64903)
中国(36359)
(35052)
(30936)
学报(29945)
(28948)
金融(28948)
科学(26979)
管理(26356)
大学(22357)
学学(21110)
农业(20067)
财经(18041)
技术(16677)
教育(16635)
经济研究(15871)
业经(15754)
(15281)
问题(14091)
理论(12625)
(12545)
实践(11483)
(11483)
技术经济(11217)
统计(11163)
商业(10692)
(10412)
国际(10143)
共检索到312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袁象  余思勤  卞玥杰  
信用担保机构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身的信用风险越来越大,如何评估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以及如何降低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是摆在监管层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通过对全国39家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我们发现,民营担保机构的信用级别普遍较低,资本金越大则担保机构的信用级别越高,担保余额越小则信用级别越低等特点。为了降低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担保机构要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关的政府要加强监管,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人员的资格考核制度。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舒海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才能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能力。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现实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詹凯  
一、关联企业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一)关联企业。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之间进行着某种形式上的联合而出现一种"公司集团",关联企业这种企业之间的联合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重要的经济现象。关联企业在与银
[期刊] 征信  [作者] 陈宬旭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分析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现状,针对市场发展初期出现的如参与者单一化、定价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提出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体系改革途径及建议对策。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萍萍  潘炳强  
2010年10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标志着我国正式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开启了信用衍生产品创新的实践。《指引》的公布,将改变我国作为亚洲最大信用债券市场不能进行风险对冲的局面。因此,加快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衍生产品的创新发展,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瑞怀  李雄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开始酝酿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信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的理念和动力,以全新的、越来越强势的姿态展现于各国的金融业界和监管当局面前。本文在介绍国际信用风险文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信用风险文化的构建方向进行了分析。
[期刊] 征信  [作者] 游春  胡才龙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的推出有助于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提高直接融资份额,提升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综合管理能力,金融市场自此再添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我国CRM推出的时间短,发展速度相对非常缓慢,CRM在初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参与主体单一、缺乏专业的法律法规、市场监管难度大、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应大力发展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制定专业的法律法规配套措施,提高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大信息的披露力度等,以保证CRM快速的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星  彭先展  
信用风险已成为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认为 ,与西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的成因不同 ,中国的信用风险带有明显的经济转轨时期的风险特征。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制度的缺陷、信用文化的断层以及信息不对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占风  李双双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首先从国债信用风险的概念界定出发,基于经验分析选取测度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然后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测度我国国债风险状况,发现我国国债风险综合指数在安全与相对安全区域内波动,国债结构指标和偿还能力指标偏高,而应债能力尚足;最后通过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对国债违约风险进行模拟与预警,得出结论:目前国债风险处于相对安全范围,个别风险指标过高导致整体警灯2014年转为橙色。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嘉亮  
试析我国信托业的风险与防范■常嘉亮我国信托业自1979年恢复开办以来,在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形成、扩大金融服务、活跃市场经济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信托业面临的风险亦与日俱增,1995年中银信托投资公司被收购和1997年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崔也光  郭峰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是分离、转移、对冲和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也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型衍生金融工具。对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会计处理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而我国的信用增进业务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涉及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文章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以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为对象,探讨其会计处理方法,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卜振兴  
作为能够实现风险隔离和风险转移的一种重要的衍生金融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产生可以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发展的现状后,分析了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发展中存在的诸如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会计处理有待解决、定价机制需要建立、投资机构需要优化、业务能力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郑菁  
我国对外开放及发展转口贸易的历史相对较短,在世界贸易形势日益错综复杂的当今,转口贸易融资容易成为违规外汇资金流动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结合实务案例,剖析了转口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识别误区,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田映华  谢云霞  
经济飞速发展所积累的信用风险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其地域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3年31省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典的SLM、SEM模型,证明了企业信用风险存在空间扩散效应,并且与GDP增速、城镇化率负相关,与失业率、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但第二产业比重与信用风险并无显著相关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警惕高风险区域周边信用风险抬升和盯住信用风险先导指标如GDP增速等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