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2)
2023(7964)
2022(6742)
2021(6396)
2020(5712)
2019(13269)
2018(12941)
2017(25053)
2016(14303)
2015(16321)
2014(16415)
2013(16658)
2012(15781)
2011(13790)
2010(13947)
2009(13200)
2008(13551)
2007(12245)
2006(10577)
2005(9450)
作者
(40786)
(34228)
(34216)
(33166)
(21822)
(16442)
(15848)
(13364)
(12733)
(12409)
(11848)
(11458)
(11112)
(10976)
(10847)
(10789)
(10748)
(10195)
(9903)
(9787)
(8639)
(8458)
(8327)
(7891)
(7881)
(7765)
(7610)
(7533)
(6925)
(6925)
学科
(54495)
经济(54436)
管理(40816)
(38748)
(31724)
(31535)
企业(31535)
方法(26257)
数学(23448)
数学方法(23270)
(21892)
税收(20441)
(20271)
(16038)
财政(15456)
中国(15279)
(14836)
财务(14813)
财务管理(14759)
企业财务(14017)
地方(13624)
(13391)
(12957)
(12776)
业经(10431)
(10205)
贸易(10203)
农业(10183)
(9847)
(9062)
机构
大学(197844)
学院(197210)
(78985)
经济(77249)
管理(71918)
研究(66763)
理学(61295)
理学院(60599)
管理学(59593)
管理学院(59223)
中国(52150)
(51352)
科学(42563)
(41005)
(36447)
(35489)
财经(35442)
(32207)
(31867)
研究所(31545)
中心(31142)
业大(30153)
农业(28679)
(27639)
北京(25810)
财经大学(25781)
经济学(25269)
(24897)
师范(24643)
(24239)
基金
项目(125768)
科学(96760)
研究(90840)
基金(90114)
(78801)
国家(78176)
科学基金(65557)
社会(56180)
社会科(53185)
社会科学(53167)
(49459)
基金项目(48123)
自然(42259)
(41604)
自然科(41212)
教育(41211)
自然科学(41193)
自然科学基金(40431)
编号(37749)
资助(37351)
成果(32244)
重点(28538)
(28010)
(26888)
课题(25668)
(25519)
(24896)
科研(24782)
创新(23994)
大学(23877)
期刊
(87278)
经济(87278)
研究(64434)
(45615)
中国(40594)
学报(34578)
(31838)
科学(28390)
大学(24742)
学学(23396)
管理(22398)
农业(20894)
(17789)
(17635)
金融(17635)
财经(17510)
教育(17140)
(15747)
技术(15107)
经济研究(14816)
(14788)
税务(13976)
业经(12740)
(11904)
问题(11889)
财会(11799)
会计(11360)
(10984)
(10053)
图书(9944)
共检索到307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顾成瑞  
作为研究唐代两税法的重要史料,陆广微《吴地记》所载苏州税额存在疑点。一方面,先在县级范围合计两税、榷利额,后析分送使、留州、上供额的形式,与唐后期当地的具体实践不符;另一方面,从《吴地记》成书直至明中叶的数百年间,其他吴地志书在登载前代税额时,从未征引过这一记述。志书中财赋事目的出现及变化与中唐以降赋税征管制度的演进相伴:唐宋之际的图经已记载两税元额;南宋时期地方自主纂修的志书,则将赋税化的榷利额纳入其中,并有意记述征调明细和地方官均赋减额的举措;元志大体延续宋志之例;明初朝廷基于财政集权体制确定了方志登载赋税的统一体例。《吴地记》有关财赋的记载,不符合其主体内容编纂年代——唐后期的志书体例。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燕斌  
榜文是中国古代政令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国家实现对民间社会事务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工具。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早在汉代,肩负信息传播功能的榜文就已经存在。唐宋时期,统治者对榜文的重视与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在制定程序、核准、备案,包括榜文纸张的选定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制度。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任利荣  
通过对目前具有代表意义的地方志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稀见地方志提要》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和《北京图书馆藏普通古籍总目》中的方志部分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其在编纂和著录体例以及考订和著录的准确性方面各有优劣。因此,我们应从地方志的排序,地方志书名、责任者、版本的著录,内容提要的纂写等方面入手,找到编纂地方志目录更为科学、合理的体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姜纯  
本文论述了地方志的特点及其资政功能 ,提出了提高地方志的资政功能图书馆应采取的措施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阳清  刘静  
六朝之后,佛教的西行求法运动在唐代方兴未艾,至宋代则日趋式微。唐宋佛教行记诸如玄奘《大唐西域记》、常愍《历游天竺记》、义净《西方记》、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圆照《悟空入竺记》以及范成大《继业西域行程》、无名氏《西天路竟》等著作7种,都曾先后别行于世。除《大唐西域记》之外,这些佛教行记或仅存节本,或略存佚文,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兹对唐宋佛教行记及其相关文献进行集中考述,同时揭橥其时代特征和人文内涵,藉此丰富中亚南亚史地研究、佛教文化传播研究以及"一带一路"的文明溯源研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周卫妮  
《中图法》(第5版)关于地方志类目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地理志与地方志、地方志特征及《中图法》体系结构分析,指出方志应该和年鉴同归入综合性图书类,并提出通过删除类目、修改类目、增设类目等方法解决问题。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白振田  衡中青  侯汉清  
古籍文献普遍存在着引书现象,因而构建一套针对地方志引书的挖掘识别系统,对古籍的研究以及目录学史、藏书史、科技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方志资料汇编《方志物产》为语料,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古籍引书挖掘系统。重点讨论了引书的模式提取、N-gram分词识别等功能算法。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马晴云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方志、地方志的形成以及对黑龙江地区地方志沿革的概述。
关键词: 地方志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翔  
唐宋时期敦煌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州县乡堡,百姓"悉多城居","城外庄田,城内屋舍"的情况比较普遍。作为当地居民主要聚居地的沙州城则有子城、罗城之分,子城位于地势较高的西南隅,以便于控御与防守,其内设有衙署等建筑,罗城则主要分布着坊市以及寺观。生活于城中的部分百姓可以拥有一座一院式或两院式的完整宅院,而更多的则仅有1~2口屋舍,与别家合院的情况十分普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胡雪艳  
在我国税收征管法制的历史演进中,唐代的两税法率先采用“量出制入”制税原则和“以资产为宗”的公平征收原则,并开辟了以货币计税的先河,宋代的商税法则制定了严格的商税征收体系和商税监管体系。唐代的两税法和宋代的商税法均具备改革性和先进性,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两种税法开展研究,有助于现代税法在完善中规避重大弊端、吸取合理的思想理念。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伏杰  
关键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亚荣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的高度繁盛时期,当时的士大夫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商业发展与朝廷财政、甚至国家安危的关系,主张国家应提高商业和商人的地位,并鼓励人们追求财富。两宋时期已从专卖榷利制度向征商转变,已实现商税的制度化,并且实行了一定的扶商政策。这一政策的变化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唐宋时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于干千  
中唐以后,随着唐代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与均田制相联系的土地买卖禁令屡被突破,土地兼并日益剧烈,最终使“不抑兼并”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本文运用博弈论对“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作了分析,认为:唐中叶开始的由抑制土地兼并到不抑兼并的制度演进,实乃国家、地主和农户之间博弈的结果,并使得国家、地主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呈现出一种有效率的状态;“不抑兼并”土地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变迁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唐宋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健  
唐宋时代,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作物的增产,为经济作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种茶和加工技术的进步,茶园的扩展,茶产地有了延拓,茶产量也呈同步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作为饮料的商品茶,已从“旧时王谢堂前燕”而“飞入寻常百姓家”。如米盐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民生活必需品。生产和消费刺激的双重诱导,促使茶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以数理统计的方式推算唐宋的茶产量,是十分困难的课题。这不仅因为有关唐茶产量的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向阳  
关于唐宋借贷利率的计算问题黄向阳借贷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很值得重视。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唐宋借贷关系的性质和作用,首先就要正确计算唐宋借贷利率。中国经济史学界对唐宋借贷利率单位的认识和计算尚存在一些问题,不少论著对唐代与宋代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