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53)
2023(5045)
2022(4419)
2021(4134)
2020(3800)
2019(8982)
2018(8892)
2017(17287)
2016(9768)
2015(11211)
2014(11618)
2013(11743)
2012(11198)
2011(10271)
2010(10435)
2009(9891)
2008(10107)
2007(9405)
2006(7920)
2005(7138)
作者
(30066)
(25430)
(25256)
(24471)
(15995)
(12243)
(11784)
(9955)
(9533)
(8913)
(8558)
(8423)
(8271)
(8013)
(7999)
(7985)
(7959)
(7493)
(7388)
(7355)
(6479)
(6354)
(6192)
(5802)
(5769)
(5760)
(5728)
(5593)
(5240)
(5160)
学科
(44255)
经济(44216)
管理(24513)
(24393)
方法(22694)
数学(20215)
数学方法(20046)
(18926)
企业(18926)
(13461)
(11737)
(10470)
中国(10282)
(8254)
贸易(8253)
地方(7995)
(7984)
农业(7650)
业经(7548)
(7089)
理论(7043)
(6900)
(6397)
财务(6384)
财务管理(6362)
企业财务(5973)
(5932)
银行(5905)
(5693)
金融(5691)
机构
大学(151481)
学院(148357)
(61067)
经济(59737)
管理(54734)
研究(50815)
理学(47012)
理学院(46369)
管理学(45469)
管理学院(45175)
中国(37043)
科学(32754)
(32155)
(28601)
(27125)
(27031)
研究所(24746)
业大(23856)
中心(23584)
农业(22938)
(22831)
财经(21932)
(21361)
师范(21147)
北京(20350)
经济学(19786)
(19762)
(17949)
经济学院(17919)
(17376)
基金
项目(94999)
科学(73044)
研究(68765)
基金(67285)
(58660)
国家(58155)
科学基金(48246)
社会(41995)
社会科(39589)
社会科学(39573)
(37435)
基金项目(35615)
教育(32784)
(31972)
自然(30991)
自然科(30198)
自然科学(30185)
自然科学基金(29651)
编号(29024)
资助(28122)
成果(24761)
重点(21831)
(21628)
(20694)
课题(19876)
(19141)
科研(18626)
教育部(18217)
大学(18064)
创新(17941)
期刊
(65510)
经济(65510)
研究(41471)
中国(27181)
学报(26148)
(25228)
科学(22057)
(21967)
大学(18622)
教育(17375)
学学(17363)
农业(16768)
管理(16696)
技术(12835)
(11394)
金融(11394)
财经(11119)
经济研究(10523)
业经(10268)
(9535)
(9283)
问题(9269)
图书(8727)
技术经济(8055)
(7965)
理论(7646)
统计(7592)
(7191)
商业(7077)
实践(6974)
共检索到214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华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儿童学"或"儿童研究"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门话题。"儿童学"概念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教育民主化运动,"儿童学运动"是教育民主化运动的有机构成部分。在美国和欧洲,由于"儿童学"研究过度倚重自然科学和量化方法,未能对复杂的儿童发展问题做出重要突破,最终走向式微。在前苏联,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儿童学学者重视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和复杂性,采用多元而富有独创性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教育实践的变革,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维果茨基学派"。总结世界儿童学百年来的发展,可将其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一种尊重儿童独特价值的精神、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和一门具...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妍璐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倾听教育的理念虽早已在教育界深入人心,却在现实的实施中处处碰壁。儿童哲学与倾听教育在理念上有着天然的相契之处,它通过将教室转变为探究团体来帮助老师与学生共同收获"思考的耳朵"。通过分析儿童哲学中"倾听"的内涵与意义,在如何贯彻倾听教育的问题上将获得新的启发,以此推动教育活动中"倾听关系"的重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妍璐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人的主观领域不断构造的世界,是包含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普遍的具有一般性的生活世界应是由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交织构成的。走出成人化的科学理性世界向儿童现实生活永恒世界回归,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真正价值。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徐燕娟  
儿童全息阅读是相对于单一化阅读的一种兼具全面性、立体性、真实性的阅读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基于主题进行社会感知式的、综合式的、体验性的自主学习。它是以环境打造、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多样化的课程形态、阅读方式为抓手,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的阅读方式变革。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少安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里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活动结果,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社会其他文化相比,大学文化具有相对较新、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较高的文化品位、大学精神等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具有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的显著特点。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大学文化的功能与特点,对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申仁洪  
在美国P-12教育及转衔服务中,特殊儿童自我倡导是自我决定的核心成分,被当作帮助特殊儿童走向独立的重要基础。在正常化运动、去机构化运动、残疾人自助运动和独立生活运动的推动下,美国特殊儿童自我倡导经历了从社会运动到教育服务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对应,其内涵也包括了特殊儿童赋权增能与倡导活动技能的两大侧面。对于特殊儿童自我倡导能力的培养有三类基本模式:独立转衔课程或专门课程设置与实施、融合到日常课堂学习的实践和学校外的倡导团体影响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慧娟  
我国目前的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存在目标不清晰、设计缺乏系统性、政策主体较单一、政策地位附属性等缺点,不能有效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在当前流动儿童规模巨大且定居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策形态。本研究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流动儿童相关教育政策。在对发展型社会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初步分析了发展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内涵及特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申素平  
受教育权是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既属于第二代人权,也属于第一代人权。国际人权文件中的受教育权包括四项内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受益权、教育的自由权及教育的平等权。国家必须尊重、保护并实现个人的受教育权,在教育的可获得性、可进入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四个方面履行相关义务。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陆晓曦  
阅读教育是取得基础教育成就的关键。在美国,阅读教育从出生即开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的始终。在0至6岁低幼儿童的阅读能力获得过程中,起首要作用的是家庭教育,与之密切配合的是学校以及社会教育机构,三者共同肩负起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重任,成为阅读教育过程中的主场。同时,教育过程所需要的资源、专业教育人员、政策和环境等支撑要素,共同构成了低幼儿童的阅读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是通过多方参与、资源整合和协作而建立起的一个良性、互动的系统,也是衔接K12教育乃至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  黄卓君  
职业启蒙教育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根基,它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实施的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意识地影响学生对职业的体验、认知、探索以及规划的活动,目的是指导学生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过渡。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的局面,其次要打造"职业学"的研究和推广平台,最后还要创新职业启蒙教育的普及形式。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申申  
“全纳教育”———使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 (从而成为“全纳学校”)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 ,其深刻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实现教育公平的追求 ,克服现有教育制度弊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而且更有其人格学上的深层意义 :对于特殊儿童 ,使其体验到做“人”的尊严 ,并激励 ,培养其自强的意识其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 ;对于正常儿童 ,激发并深化其善于关心、同情、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对于“全纳学校”的教师 ,促使其真正教育家品质的养成与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