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06)
- 2023(9951)
- 2022(8477)
- 2021(7805)
- 2020(6780)
- 2019(15539)
- 2018(15113)
- 2017(28829)
- 2016(16259)
- 2015(18117)
- 2014(18065)
- 2013(18044)
- 2012(16838)
- 2011(15294)
- 2010(15458)
- 2009(14530)
- 2008(14707)
- 2007(13220)
- 2006(11369)
- 2005(10012)
- 学科
- 济(66465)
- 经济(66383)
- 业(44124)
- 管理(43946)
- 企(33846)
- 企业(33846)
- 方法(32633)
- 数学(29023)
- 数学方法(28719)
- 农(19992)
- 财(17805)
- 中国(17559)
- 学(16901)
- 贸(14269)
- 贸易(14269)
- 易(13780)
- 农业(13757)
- 业经(13596)
- 地方(12905)
- 制(11951)
- 务(10685)
- 财务(10669)
- 财务管理(10642)
- 企业财务(10064)
- 环境(10063)
- 和(9957)
- 银(9770)
- 银行(9704)
- 融(9503)
- 金融(9497)
- 机构
- 大学(247635)
- 学院(243222)
- 济(97066)
- 经济(95171)
- 管理(89945)
- 研究(86022)
- 理学(78970)
- 理学院(77938)
- 管理学(76352)
- 管理学院(75909)
- 中国(61424)
- 科学(57256)
- 农(53490)
- 京(51527)
- 所(46395)
- 业大(43683)
- 农业(43030)
- 财(43029)
- 研究所(42891)
- 中心(38858)
- 江(35783)
- 财经(35254)
- 范(32486)
- 师范(32006)
- 经(31977)
- 北京(31707)
- 经济学(30574)
- 院(29705)
- 农业大学(28746)
- 州(28279)
- 基金
- 项目(168549)
- 科学(130680)
- 基金(123113)
- 研究(113993)
- 家(111403)
- 国家(110481)
- 科学基金(91777)
- 社会(72725)
- 社会科(68789)
- 社会科学(68762)
- 基金项目(66095)
- 省(65456)
- 自然(61953)
- 自然科(60527)
- 自然科学(60498)
- 自然科学基金(59462)
- 划(56689)
- 教育(52607)
- 资助(49523)
- 编号(44539)
- 重点(38627)
- 部(37211)
- 成果(36394)
- 发(36053)
- 创(34583)
- 计划(33971)
- 科研(33404)
- 创新(32467)
- 教育部(30996)
- 大学(30640)
- 期刊
- 济(100046)
- 经济(100046)
- 研究(66281)
- 学报(50188)
- 农(47550)
- 科学(43218)
- 中国(42413)
- 大学(35881)
- 学学(34315)
- 财(32999)
- 农业(31765)
- 管理(28612)
- 教育(21196)
- 融(18305)
- 金融(18305)
- 技术(17631)
- 财经(17339)
- 业(17098)
- 经济研究(16487)
- 业经(16476)
- 版(14853)
- 经(14825)
- 问题(14207)
- 业大(13478)
- 科技(11965)
- 技术经济(11898)
- 商业(11552)
- 农业大学(11521)
- 贸(11504)
- 统计(11385)
共检索到3421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淑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生活在祖国各地。同汉民族一样,少数民族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曾作出卓越的贡献,起过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两汉时期少数民族人口迁移的历史状况,探讨中国历史时期少数民族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民族人口迁移在中国封建社会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王朝或政权所采取的民族人口迁移政策作了探讨。文章认为,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人口迁移政策主要有两种形式:强制性迁移和招抚性迁移;招抚性迁移是当时社会一种可称道的政策。不过从历史发展趋势上看,无论哪一种政策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凤琴 高晶晶
本文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对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移民人口迁移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移民人口迁移后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总体适应良好,民族、年龄、移民时间是影响民族文化适应的主要变量,移民年龄和移民时间是影响地域文化适应的主要变量,据此提出了促进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移民人口迁移后文化适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红娟 司婷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论文应用系统耦合理论,从协调性和组合发展两个视角分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征,对耦合度进行测定。以人口流入、流出和人口流入流出比构建人口迁移指标,以经济增长的总量、质量和效率三个角度构建经济增长指标,结合熵权法进行权重系数计算。选取云南8个少数民族贫困自治县,对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耦合程度的演进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县人口迁移和经济增长均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经济发展较好的县耦合度也较好,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趋势;人口迁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红娟 司婷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论文应用系统耦合理论,从协调性和组合发展两个视角分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征,对耦合度进行测定。以人口流入、流出和人口流入流出比构建人口迁移指标,以经济增长的总量、质量和效率三个角度构建经济增长指标,结合熵权法进行权重系数计算。选取云南8个少数民族贫困自治县,对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耦合程度的演进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县人口迁移和经济增长均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经济发展较好的县耦合度也较好,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趋势;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存在一个互促发展的最优比例,而各区域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对耦合度的贡献比例不同,因此各个区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最优比例协调人口迁移,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天路,季咏华
80年代以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数量、婚姻、生育、死亡、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有的民族的人口问题还相当严峻,但同时,已有个别民族进入了或即将进入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一、80年代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红云,陈贤寿
为了分析研究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人口迁移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人口迁移管理制度,以求得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课题组分别对解放以来,重点是“六五”期间武汉市城区人口迁移变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第一次调查是在1986年7月,由市政府主持成立了人口调查组,对全市“六五”期间的迁移人口进行普查。调查对象包括在“六五”期间迁入、迁出武汉城区的全部人口。第二次调查是在1987年上半年,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武汉市统计局联合成立调查组,对武汉解放37年来的迁移人口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迁移人口中抽取了1千个家庭作为样本。在本文中,对第二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只选用“六五”期间的数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当一个人作出迁移的决定之后 ,还需要作出向何处迁移的决定。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于人口迁移的迁入地选择过程缺乏研究。本文利用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通过建立人口迁移分析矩阵 ,探讨了对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过程进行分析的实现方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利用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本文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在决定个人是否进行省际人口迁移方面有着显著影响作用。 利用该次调查提供的省际人口迁移“时间”信息,本文对“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人口迁移发生时点上的个人特征来分析个人进行省际人口迁移的概率,比利用调查时点上的个人特征来分析个人进行省际人口迁移的概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秀芝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等有关数据,分析省际迁移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省际迁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反应更为强烈;距离仍然是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但其对外出的约束正逐渐减弱;2005年之前,迁出地失业率对迁移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2005年以后,迁入地失业率对迁移产业了显著负向影响;相对城镇化率对迁移的影响显著为负,近期的影响比十年前更大。
关键词:
省际人口迁移 地区收入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一南 崔俊富
文章在将城市福利分为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的基础上,基于熵值法构建了城市福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福利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都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规模城市的福利差距很大,少数特大城市的非户籍福利水平高于其他城市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的总和。城市福利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宁愿到特大城市作非户籍居民,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作户籍居民,特大城市即使严控户籍,也无法改变人口膨胀的态势。因此,特大城市人口疏解不应靠户籍管制,而应致力于缩小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
关键词:
户籍福利 非户籍福利 熵值法 人口迁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薛平拴
由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对外地人口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 ,隋唐时期作为京畿之地的关中成为重要的人口迁入区 ,迁入者主要是各地的旧士族、官僚、文人学士、高僧、将士、工商业者 ,周边少数民族甚至还有一定数量的域外人士。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 ,导致关中等地的人口密度大为提高 ,并对当地的土地占有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大批文人学士及高僧等文化人士的迁入 ,则有力地推动了陕西文化的繁荣。长安胡食、胡服等“胡风”的兴盛则是大量少数民族迁入关中的直接结果。
关键词:
隋唐 陕西 人口迁移 社会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朝科,郭凤芝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并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建立离散递推数学模型,对贵州少数民族人口进行了长期预测(1990-2050年)。由于篇幅限制,省略了建模过程和对有关参数进行技术处理的细节,仅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希望能对决策部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