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36)
- 2023(3919)
- 2022(3396)
- 2021(3304)
- 2020(2753)
- 2019(6386)
- 2018(6410)
- 2017(11586)
- 2016(6958)
- 2015(8046)
- 2014(8499)
- 2013(8195)
- 2012(7870)
- 2011(6988)
- 2010(7354)
- 2009(6740)
- 2008(7226)
- 2007(6878)
- 2006(6275)
- 2005(5783)
- 学科
- 济(24180)
- 经济(24133)
- 管理(20001)
- 业(18577)
- 企(14454)
- 企业(14454)
- 中国(9361)
- 方法(9172)
- 农(9093)
- 财(8551)
- 数学(6950)
- 理论(6930)
- 学(6910)
- 数学方法(6732)
- 制(6510)
- 农业(6447)
- 业经(5800)
- 劳(5665)
- 劳动(5646)
- 教育(5615)
- 教学(5101)
- 务(4474)
- 银(4461)
- 财务(4455)
- 贸(4455)
- 贸易(4447)
- 银行(4446)
- 地方(4442)
- 财务管理(4426)
- 易(4311)
- 机构
- 学院(99461)
- 大学(98888)
- 济(35425)
- 经济(34345)
- 研究(33481)
- 管理(32384)
- 中国(26879)
- 理学(26268)
- 理学院(25923)
- 管理学(25161)
- 管理学院(24972)
- 京(22177)
- 科学(21028)
- 财(19353)
- 江(18463)
- 所(18058)
- 农(17394)
- 中心(15838)
- 研究所(15722)
- 范(14828)
- 师范(14653)
- 州(14577)
- 财经(14376)
- 北京(14339)
- 业大(13943)
- 农业(13408)
- 省(13206)
- 技术(13007)
- 经(12812)
- 院(11873)
- 基金
- 项目(55358)
- 研究(42286)
- 科学(41511)
- 基金(37318)
- 家(32513)
- 国家(32131)
- 科学基金(26394)
- 社会(24341)
- 社会科(22716)
- 社会科学(22710)
- 省(22304)
- 教育(20958)
- 编号(18849)
- 基金项目(18721)
- 划(18476)
- 成果(17207)
- 资助(16694)
- 自然(16403)
- 自然科(16028)
- 自然科学(16023)
- 自然科学基金(15716)
- 课题(13812)
- 重点(12556)
- 部(11795)
- 年(11690)
- 性(11597)
- 发(11299)
- 项目编号(11142)
- 大学(11023)
- 创(10706)
共检索到170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潘金陵
人们孜孜追求效率,强调按劳取酬,反对平均分配。然而,“酬”却与“劳”若即若离,平均分配也没有轻易退出分配舞台。尽管它不断地出现于口头和笔端,但至今仍是认识水平较低的二个误区。现不揣浅陋,探讨如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邹升平
理论界对按劳分配理论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把按劳分配特定形式的实现条件当作按劳分配适用范围;二是认为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存在根本矛盾;三是认为按劳分配只是一种趋势,并不是现实的分配制度;四是认为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五是把按劳分配等同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按劳分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按劳分配 误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丽玲
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当前一些教材中普遍用多因素并列来解释。既有劳动力方面的(如还存在劳动差别)、又有上层建筑(如思想觉悟)、所有制方面的(如说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我认为欠妥。本文想从所有制与分配的联系中探讨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飞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基本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读了何伟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受益非浅。然而,《何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社会必要劳动。对此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在此略陈管见并向何伟同志请教。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亚斌
文章认为:按劳分配是劳动产权演进的历史必然;对劳动产权的全面肯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进步性与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而忽视劳动产权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只有明确界定劳动产权,才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卫平
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应当按劳动能力分配,即按劳动力价格进行分配,更准确地说是指以劳动能力为基础,结合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实际发挥状况进行分配。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储企华
一、软封顶、硬保底“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是近几年呼声很高,被解释为马列主义和科学管理的正统理论。其实这个口号式的论点,是小商品经济的产物。当社会进入大分工、大协作的大商品经济时代,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做法,不但社会主义社会行不通,而且也早已被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倪迪 张文明
一、马克思的分配思想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分配的一般原理;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设想,即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设想被后人概括称为“按劳分配”学说,即“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种按能办或贡献获得收入的想法是由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来的,如圣西门及他的门徒明确提出“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口号。但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伟志
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社会扣除不统一,从而导致制度上的工酬不一致;二是直接的社会扣除,导致按流动形态的劳动分配。弥补上述两大缺陷,首先生明确"人人社会扣除相等,剩余全部属于自己"这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极量界限;其次要建立按劳分配的两个基本层次.即社会对集体和集体对个人的分配。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流述按劳分配的经典理论及制度;第二部分指出按劳分配的两大缺陷;第三部分针对第一个缺陷,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基本数量界限;第四部分针对第二个缺陷,提出建立两个基本层次的按劳分配体制和理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倚奇
本文认为 ,在按劳分配原则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劳动时间、产出数量等衡量工作量的因素外 ,还应考虑劳动强度、智力疲劳、工作压力感、员工对报酬差距及竞争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一些生理心理因素 ,以大大提高按劳动分配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
按劳分配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人的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定鑫 葛梅轩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翘闾
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吴翘闾有人曾把社会主义公式化.社会主义一生产资料公有制一计划经济十按劳分配。现在理论界一致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划分社会性质的标准。显然,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被否定了。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井明
长期以来,理论教科书中,总是强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会发现,现实与这个理论有较大差距。只要是拿到市场上去作为商品交换而又确实有社会需求的东西,哪怕不包含多少劳动,也可以卖出很高的价钱。事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