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41)
2023(14000)
2022(11747)
2021(11086)
2020(8913)
2019(20253)
2018(20061)
2017(37279)
2016(20430)
2015(22966)
2014(23110)
2013(22724)
2012(21941)
2011(20253)
2010(20325)
2009(18714)
2008(18832)
2007(16968)
2006(15247)
2005(14372)
作者
(60981)
(50773)
(50543)
(48252)
(32645)
(24569)
(23047)
(19807)
(19446)
(18361)
(17565)
(17107)
(16580)
(16546)
(16291)
(15567)
(15144)
(14851)
(14722)
(14551)
(13055)
(12573)
(12356)
(11709)
(11410)
(11407)
(11319)
(11208)
(10496)
(10390)
学科
(90101)
经济(89993)
管理(54081)
(51137)
(39776)
企业(39776)
方法(33229)
中国(31091)
数学(28486)
数学方法(28163)
(24696)
(22364)
贸易(22350)
地方(22309)
(21797)
(21646)
业经(19439)
(19411)
(19257)
(17312)
银行(17283)
(16848)
(16847)
金融(16841)
农业(16275)
(14118)
(13821)
(13660)
理论(13379)
环境(13091)
机构
大学(296068)
学院(294188)
(126313)
经济(123737)
研究(112963)
管理(103450)
中国(88406)
理学(86836)
理学院(85716)
管理学(84180)
管理学院(83627)
科学(67340)
(65909)
(60000)
(58899)
研究所(53002)
(52938)
中心(50237)
财经(46280)
(46187)
北京(42670)
(42210)
业大(41846)
农业(41537)
(41174)
师范(40699)
(40648)
经济学(40158)
(36919)
经济学院(35996)
基金
项目(187511)
科学(147135)
研究(137087)
基金(135978)
(120066)
国家(119062)
科学基金(99854)
社会(88172)
社会科(83610)
社会科学(83590)
(71304)
基金项目(69759)
教育(62933)
自然(62315)
自然科(60957)
(60949)
自然科学(60939)
自然科学基金(59861)
资助(57025)
编号(53740)
成果(45634)
(44931)
重点(42916)
(42494)
课题(39435)
(38263)
国家社会(37550)
发展(36216)
教育部(36146)
(36054)
期刊
(149562)
经济(149562)
研究(96713)
中国(71186)
学报(50518)
(50295)
(45785)
科学(45255)
管理(41846)
教育(38369)
大学(38215)
学学(35676)
农业(34279)
(33134)
金融(33134)
经济研究(25364)
技术(25198)
财经(24205)
业经(23499)
(21064)
问题(19812)
(19637)
(19022)
国际(17600)
世界(16600)
图书(14873)
(14578)
技术经济(14204)
统计(13552)
(13222)
共检索到478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钱嘉颖  
译者主体性一直是国内译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译者虽成功地摆脱了其在传统译论中所背负的"仆人"、"媒婆"、"翻译机器"等身份,转而成为翻译活动中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存在,但译学界长期以来以单一实体为主导的研究倾向却也时常导致对译者主体性无节制地过分张扬。本文依托哲学阐释学理论,从主体间性的高度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依次论证了译者主体的回归及其间性存在,强调译者主体性正是在主体间性的对话即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才得以真正彰显。同时指出,要确保译者主体充分发挥和谐的创造作用,就必须在对话过程中坚持平等性,并尊重差异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雷芳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在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关注。根据近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文章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显著作用,认为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其主体意识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夏  李慧芳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学的重要概念,学界对其认识却并未统一。单义性是术语的本质属性,而哲学和翻译学对译者主体性各有定义,译者主体性在实际使用中的多义现象不利于后续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多义现象是翻译学在其理论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反映,既要对此保持理性的宽容,也要厘清术语背后所指称的概念,以期实现术语的准确性和单义性。从术语学的视角分析译者主体性有助于厘清其概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夏  李慧芳  
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施莱尔马赫、贝尔曼以及德里达的影响,有着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量。归化和异化并非二元对立。归化没有"遮蔽"译者主体性,异化也没有"彰显"译者主体性,任何译作都凝结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都是译者主体性得以发挥的体现和结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农  王宏印  
翻译主体性研究已经受到翻译界较多关注,但总体上还仅处于探索阶段。文章认为,译者主体的主体性是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的统一,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是翻译的本质属性,翻译主体具有文化创造者的身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丽敏  王文霞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玲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译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是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文化贡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再被看成是对原作不负责任的改写,而是其个人经历、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翻译动机、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寒山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创作的诗作,自从被译介到美国后出现了多个版本。而在众多的英译本中,加里.斯奈德的译本最为成功。在翻译寒山诗时,加里.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从对译本的选择、译本的理解、译本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渠天花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反映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思路。文章以《边城》戴乃迭英译本为例,从戴乃迭的文化资本视角出发,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对文本选择、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阐释译者的文化资本和其翻译活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露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中西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经常遭到忽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出现,译者主体性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拟从语义理解、翻译策略和译本翻译风格三方面比较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两译本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郝立新  
<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固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夏文华  杨艳燕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它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图书馆活动,建构馆员、文献与读者之间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馆员角色应定位于这种多元对话的策动者、组织者、建构者。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要悟  柴楠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汪田田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要考虑译介主体模式的构建。《解密》从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是译介主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其主要包含三个因素:译者对文本翻译策略的理性选择、权威出版社的大力宣传和海外主流媒体的书评报道。可见提高作品国际意识,吸纳海外译者,建立出版商等赞助人合作体系,是实现译者主体最优化的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子和  
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传统教育往往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和对教学的权威控制,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研究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吕岩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坚持“灌输”和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含义和实质,坚持在灌输中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自觉接受灌输有机统一起来,至关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