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26)
- 2023(13245)
- 2022(11111)
- 2021(10266)
- 2020(8342)
- 2019(19009)
- 2018(18536)
- 2017(35646)
- 2016(18951)
- 2015(20958)
- 2014(20635)
- 2013(19943)
- 2012(18800)
- 2011(16852)
- 2010(16595)
- 2009(14735)
- 2008(13973)
- 2007(12084)
- 2006(10431)
- 2005(9322)
- 学科
- 济(82876)
- 经济(82792)
- 管理(52963)
- 业(50887)
- 企(39562)
- 企业(39562)
- 方法(33283)
- 数学(29526)
- 数学方法(29155)
- 农(25025)
- 中国(24766)
- 地方(23459)
- 财(19881)
- 业经(19262)
- 农业(16980)
- 制(14834)
- 学(13439)
- 贸(13289)
- 贸易(13279)
- 环境(13275)
- 易(12787)
- 发(12527)
- 技术(12443)
- 融(12426)
- 金融(12425)
- 银(12352)
- 银行(12336)
- 地方经济(12226)
- 行(11955)
- 和(11586)
- 机构
- 学院(256429)
- 大学(254040)
- 济(107414)
- 经济(105238)
- 管理(102691)
- 理学(88444)
- 理学院(87497)
- 管理学(86095)
- 研究(85878)
- 管理学院(85584)
- 中国(65292)
- 京(53632)
- 科学(50065)
- 财(49136)
- 中心(41624)
- 所(40622)
- 农(39860)
- 财经(38858)
- 江(38577)
- 研究所(36649)
- 业大(36007)
- 经(35517)
- 范(35111)
- 师范(34789)
- 北京(33493)
- 经济学(32963)
- 院(31800)
- 州(31281)
- 农业(30451)
- 经济学院(29783)
- 基金
- 项目(178279)
- 科学(142532)
- 研究(133910)
- 基金(130078)
- 家(111965)
- 国家(110948)
- 科学基金(97032)
- 社会(87724)
- 社会科(83127)
- 社会科学(83107)
- 省(69653)
- 基金项目(68778)
- 教育(61357)
- 自然(60444)
- 自然科(59058)
- 自然科学(59045)
- 划(58703)
- 自然科学基金(57967)
- 编号(54728)
- 资助(51499)
- 成果(43382)
- 发(43102)
- 重点(40056)
- 部(39646)
- 创(37777)
- 课题(37576)
- 国家社会(36856)
- 创新(35278)
- 发展(34722)
- 教育部(34591)
- 期刊
- 济(120251)
- 经济(120251)
- 研究(75209)
- 中国(53303)
- 管理(37817)
- 财(37435)
- 农(37238)
- 学报(35037)
- 科学(34834)
- 教育(29193)
- 大学(28305)
- 学学(26691)
- 农业(25598)
- 融(24973)
- 金融(24973)
- 技术(24019)
- 业经(21553)
- 经济研究(18926)
- 财经(18806)
- 经(16204)
- 问题(16151)
- 图书(13876)
- 业(12757)
- 技术经济(12089)
- 商业(11836)
- 资源(11758)
- 发(11680)
- 理论(11653)
- 版(11565)
- 统计(11551)
共检索到384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亚越 吴凌芳
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足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社区公共性的缺失,而社区公共性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居民在公共领域的诉求得不到满足。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均表明,诉求是激发公共性的内生变量,"诉求激发公共性"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政府在公共领域识别居民诉求、社区协调居民诉求、居民组织化参与,这是构建社区公共性、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诉求 公共性 居民参与 社区治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施生旭 陈浩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难题之一。在对多源流理论框架进行修正基础上,构建一个适配中国社区语境下的"两阶段多源流"社区政策议程设置的解释性框架,即按居民需求偏好强弱与行政任务的紧迫程度,可将问题流分为"强需求-强紧迫、强需求—弱紧迫、弱需求—强紧迫、弱需求—弱紧迫"四种类型;政治流主要来自于政府文件塑造的社会环境以及公众的情绪变化,作为关键变量的"政策活动家"社区能人则是发挥了耦合源流与软化矛盾的积极作用。以福州市H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为例进行阐释论证,案例表明:加装电梯的落地是多条源流汇聚的结果,共经历了两次机会之窗的开启,最终在社区能人的作用下成功破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洁 任雪杰 孙帅
合理的定价机制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运用条件价值法确定老旧小区住户的支付意愿,考虑PPP模式下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以此构建基于三方合理的项目定价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老旧小区住户0.31元/次的支付意愿价格前提下,加装电梯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能够达到平衡。上述研究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PPP项目的定价提供参考。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卢倩楠
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改造很多情况下是由政府、居民共同出资,资金筹措的难度和局限性客观存在,因此,加强此类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显得愈发重要。本文在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主要成本构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围绕成本控制,就设计、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并从组织、经济、合同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以期为同类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老旧小区 加装电梯 成本控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关宏宇 朱宪辰 章平 刘玉娟
在一项特定制度运行或政策实施中,随着个体经历时间足够长,其偏好与信念也会发生与制度相对应的变化。当历经转型期,该项制度名义上发生变化,但却会引起个体认知调适危机——偏好和信念未能及时随制度转型做相应调整。本文便是基于制度与认知协同演化视角,采用个体偏好-策略预期框架,尝试以住宅小区共享资源治理为例,解释数十年的政府福利政策对于个体的公共政策偏好与预期的影响。通过对南京市35个典型住宅小区的调研数据,考察了共享资源治理制度转型中的规则认同(偏好)和策略预期状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目前"垂直行政权力支配"仍然是小区治理各方的主要规则认同,而新的"水平市场化协调"的规则认同正处于学习和适应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岳 李峰清 黄璜
以上海老旧社区加装电梯微更新为例,从网络化视角解析我国大城市人居空间更新博弈过程,并据此优化社区存量规划工作方法及治理策略。研究具体选用"行为者网络理论"等网络分析工具,剖析社区微更新产权变更和报建过程中具有关键影响的"行为者"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指引存量规划实施和更新政策调整。上海的实践表明,基于网络视角的规划工作方法对老旧社区加装电梯"微更新"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对我国大城市高品质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和精细化治理具有重要学术及实践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佳丽 温标 朱东剑 赵宇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的的老旧小区改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更多关注改造内容、融资,而涉及社区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衡水市桃城区老旧居民小区改造案例的调研可以发现,居民有限的参与是制约老旧小区改造进程及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居民参与积极性的因素既包括利益驱动、社会资本等内在因素,也包括相关制度和社区治理水平等外部因素。为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需要从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入手改革并完善小区治理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移风易俗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治理意涵。以晋江市S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意义。村庄经济分化和地方社会风俗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背景。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虽然由地方政府发起,但经由基层组织的具体推动而转化为乡村社会的自主治理实践。有为政府的政治动员、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方式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保障机制。以移风易俗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治理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对经济精英的积极引导抑制了村庄经济分化转化为社会分层,激活了乡村社会的慈善机制,重塑了村庄公共性。因此,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机制,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移风易俗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治理意涵。以晋江市S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意义。村庄经济分化和地方社会风俗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背景。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虽然由地方政府发起,但经由基层组织的具体推动而转化为乡村社会的自主治理实践。有为政府的政治动员、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方式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保障机制。以移风易俗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治理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对经济精英的积极引导抑制了村庄经济分化转化为社会分层,激活了乡村社会的慈善机制,重塑了村庄公共性。因此,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机制,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健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主体协同是在共同体框架内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公共性。结构-文化-行动者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逻辑提供了解释。基于湖南湘西J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案例研究发现,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引导、规范纠偏与压制,科层体系下的权力控制以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主义的道德结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生产的压力来源;农村熟人社会对人情关系、公共空间对话和乡村精英的培育为该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提供了弹性空间;而个体行动者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利益选择、参与型的意义建构和服务型的价值认同则促使其自主生产公共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健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主体协同是在共同体框架内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公共性。结构-文化-行动者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逻辑提供了解释。基于湖南湘西J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案例研究发现,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引导、规范纠偏与压制,科层体系下的权力控制以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主义的道德结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生产的压力来源;农村熟人社会对人情关系、公共空间对话和乡村精英的培育为该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提供了弹性空间;而个体行动者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利益选择、参与型的意义建构和服务型的价值认同则促使其自主生产公共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德智 谷甜甜 朱诗尧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治理的特点,构建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治理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以南京市7个已改造老旧小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参与治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区认可、改造项目认知和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参与治理态度对居民参与治理意愿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学历越高、居住时间越长,参与治理意愿越强烈,而性别、年龄和月收入水平对其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治理意愿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汝鹏 沈娅云 苏竣
智慧社区建设如何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是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命题。选取北京两个老旧小区进行实地调查,探究智慧化改造影响居民社区依恋的机制。研究发现:社区智慧服务感知质量对社区依恋有正向作用,但其直接效应小于通过社会资本和居民满意度的间接效应;智慧社区建设中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加互动互信有助于提升社区依恋。
关键词:
智慧社区 社区依恋 居民满意度 社会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TPB-TSP-TSA的老旧小区居民参与海绵化改造障碍及其突破——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嵌入—激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社会动员促成合作行动的逻辑
基金参与公司治理:行为逻辑与路径选择——基于上海家化和格力电器的案例研究
农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参与的演变规律与发展逻辑
村庄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自组织公共参与逻辑与进路——基于3个典型案例的研究
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及重建的实践逻辑——基于苏北新型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
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逻辑及其治理——基于耕地种树绿化的案例研究
乡村数字金融的共性规律、发展逻辑与障碍突破——基于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多案例研究
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吸纳非官方参与者的基本路径与内在逻辑——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践的理论分析
专业注入与集体激活:社工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逻辑——以北京市赵庄子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