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93)
- 2023(3022)
- 2022(2573)
- 2021(2115)
- 2020(1682)
- 2019(3631)
- 2018(3164)
- 2017(6048)
- 2016(3232)
- 2015(3462)
- 2014(3501)
- 2013(3544)
- 2012(3256)
- 2011(2921)
- 2010(3035)
- 2009(2763)
- 2008(2993)
- 2007(2870)
- 2006(2571)
- 2005(2568)
- 学科
- 管理(13449)
- 业(12990)
- 济(12914)
- 经济(12909)
- 企(12691)
- 企业(12691)
- 方法(7105)
- 财(6622)
- 数学(5806)
- 数学方法(5783)
- 务(5463)
- 财务(5459)
- 财务管理(5451)
- 企业财务(5348)
- 制(4493)
- 银(4322)
- 银行(4321)
- 行(3984)
- 融(3767)
- 金融(3767)
- 中国(3724)
- 业经(3607)
- 券(3600)
- 贸(3505)
- 贸易(3498)
- 易(3412)
- 家(3090)
- 国家(3023)
- 债(2695)
- 理论(2517)
- 机构
- 大学(49337)
- 学院(48728)
- 济(21791)
- 经济(21289)
- 管理(20845)
- 理学(17650)
- 理学院(17517)
- 管理学(17393)
- 管理学院(17290)
- 中国(15097)
- 研究(14595)
- 财(12753)
- 京(9999)
- 财经(9804)
- 经(8908)
- 中心(7987)
- 江(7453)
- 银(7434)
- 财经大学(7358)
- 银行(7106)
- 经济学(6914)
- 科学(6891)
- 融(6876)
- 所(6801)
- 金融(6712)
- 行(6548)
- 北京(6482)
- 商学(6429)
- 商学院(6376)
- 经济学院(6303)
- 基金
- 项目(30056)
- 科学(24376)
- 基金(22723)
- 研究(22427)
- 家(19077)
- 国家(18960)
- 科学基金(17255)
- 社会(15200)
- 社会科(14665)
- 社会科学(14662)
- 基金项目(11624)
- 省(11122)
- 自然(10836)
- 自然科(10593)
- 自然科学(10592)
- 自然科学基金(10440)
- 教育(10338)
- 资助(9739)
- 划(9132)
- 编号(8729)
- 成果(7251)
- 部(6887)
- 重点(6513)
- 国家社会(6507)
- 教育部(6221)
- 人文(6138)
- 制(6060)
- 课题(6056)
- 项目编号(5977)
- 性(5965)
共检索到78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天才 詹明君 王文钢
本文以我国2010—2014年的企业债和公司债为样本,构建了新的声誉指标,分析了声誉机制和评级机构竞争对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声誉的评级机构出具的债券信用评级具有较高的评级质量;评级机构竞争加剧了评级虚高,降低了债券信用评级质量;声誉机制能够抑制评级机构竞争导致的评级虚高,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质量。本文为衡量我国评级机构声誉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竞争的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怡婕
本文选取我国2010-2016年首次发行的公司债券为样本,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声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外部治理的角度来研究独立审计与评级机构对公司债券契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高声誉的评级机构促进了高质量的审计通过高信用评级降低公司债发行成本的作用,低声誉的评级机构抑制了高质量的审计通过高信用评级降低公司债发行成本的作用。由此,验证了审计质量与评级机构声誉在审计质量通过信用评级影响公司债发行成本的间接路径中呈互补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伟 鲁统宇 闵继源 许文甫
市场竞争和声誉机制会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从而影响评级结果。基于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同,对评级机构面临声誉资本得失与竞争收益时的评级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并利用我国2015—2021年发行的企业债评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论评级机构市场份额高低,市场竞争都会推高评级结果,而声誉机制只约束了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无法抑制高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虚高评级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抑制了竞争因素对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推高行为,并约束了评级机构将评级推高至AAA级别的行为,证明了声誉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分析了评级机构的行为机制,探究了评级虚高背后的原因,对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琳 查道林
本文利用中债资信对债券发行主体进行主动评级的数据,考察了投资者付费模式的引入对我国债券市场上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付费模式评级具有标杆效应,相对于没有被中债资信评级覆盖的样本,被中债资信进行主动评级的样本其发行人付费评级与之前相比有显著降低,评级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人付费模式主要通过声誉约束机制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肯定了投资者付费模式评级在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监管机构可在合适情况下推出双评级制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屈广玉 梁柱
笔者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由大公等评级的384只无担保的固定利率非金融企业债,考察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的解释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发行人的财务信息和信用评级都能显著地解释债券利差;在大公、联合和中诚信的样本中,在剔除了信用评级中的财务信息之后,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有显著的增量解释作用,而鹏元样本中的信用评级则没有这种作用。这反映了评级机构之间的异质性,即不能将各评级机构的相同信用评级看作是无差异的。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债券市场投资者和监管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信用评级 评级机构 债券利差 评级购买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敖小波 林晚发 李晓慧
近年来,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已经显现。本文以债券市场债券信用评级为切入点,使用2008-2015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分析了内部控制对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债券信用评级或主体信用评级越高,进而导致相应的融资成本越低;由于国企隐性担保作用的存在,内部控制质量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在民企中更显著;本文对内控质量影响信用评级的机制进行了检验,发现内控质量能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目标(降低违约风险与提高利息保障倍数)与报告目标(降低诉讼风险),进而提高债券信用评级。
关键词:
内部控制质量 信用评级 债券信用利差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敖小波 林晚发 李晓慧
近年来,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已经显现。本文以债券市场债券信用评级为切入点,使用2008-2015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分析了内部控制对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债券信用评级或主体信用评级越高,进而导致相应的融资成本越低;由于国企隐性担保作用的存在,内部控制质量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在民企中更显著;本文对内控质量影响信用评级的机制进行了检验,发现内控质量能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目标(降低违约风险与提高利息保障倍数)与报告目标(降低诉讼风险),进而提高债券信用评级。
关键词:
内部控制质量 信用评级 债券信用利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小金
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犹在,信用评级机构面临严重的"声誉危机"。本文通过借鉴声誉溢价模型,分析不同收费模式下声誉如何影响评级机构行为,认为现有的收费模式并不是导致"声誉失效"的原因,而是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应建立起声誉机制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关键词:
信用评级机构 声誉机制 收费模式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黄晓薇 安小雪
中国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行业采取严格准入政策,允许声誉较高的评级机构进入债券市场。文章采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分析准入政策对评级行业竞争与评级质量的影响,为监管部门实施严格准入政策提供依据。研究发现,新进入的评级机构的声誉决定了信用评级行业的竞争格局和评级质量:第一,在严格准入政策下,信用评级行业竞争格局为垄断竞争,并且该垄断竞争程度在寡头垄断与充分竞争之间循环。第二,当在位评级机构声誉低时,监管部门可实施严格准入政策以增加行业竞争;当在位评级机构声誉高时,监管部门只能实施宽松准入政策,无法通过增加行业竞争有效解决评级质量问题。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徐继华 韩斯玥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历史尚短,其专业性和客观性一直未被科学地证实。鉴于此,本文以2003~2014年1月我国债券市场中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中信用评级制度所发挥的效果。研究结论认为信用评级和股票价格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信用评级强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债券发行价格;债券増信行为能够降低企业的发行成本,但并没有将发行成本降至与増信后同级别债券相同的利率水平。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债券发行定价 债券增信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晚发 李殊琦
2016年债券市场的集中违约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债权人开始对信用评级功能与独立性产生了严重质疑。以经营杠杆为视角,利用2008—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发债数据,研究成本粘性对发行主体信用评级的影响,以此检验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成本粘性越大,主体信用评级越低,即成本粘性风险效应会被评级机构所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成本粘性降低信用评级的作用在风险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另外,成本粘性的风险也会被投资者所关注,即成本粘性通过信用评级影响债券信用利差。文章也进一步证实了成本粘性主要通过增大企业资产波动率与会计信息风险来降低信用评级,研究结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者、上市公司与债权人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监管部门、信用评级机构与债权人应积极对企业成本粘性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护债权人利益;上市公司应该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机制,减少管理层基于自利行为的成本管理行为。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鹂
对近期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进行总体分析,选取并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违约案例,分析违约原因及评级情况,认为应强化评级机构中介责任,提高评级专业水平、完善业务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以规范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
债券 违约 信用评级 信用等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翁舟杰 刘思妤
本文修正"息票效应"和"税收效应"拟合国债收益率曲线,计算信用价差,并用来实证检验2006—2017年我国公司债券信用评级质量。通过对债券信用评级的一致性和及时性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债券市场评级结果存在整体偏高,信用评级对违约事件预警有限的背景下,债券信用评级仍能提供一定的增量信息,但评级质量总体不乐观。一致性检验发现,更高的债项评级对应着更低的信用价差区间,但各评级所对应信用价差区间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及时性检验发现,债券信用评级的调升和调降都对债券信用价差具有显著影响,且评级调降对信用价差上涨的影响效应更显著。同时,评级调升和调降滞后于市场信息,但调整公告仍提供了新的增量信息。
关键词:
公司债券 信用价差 信用评级质量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婷
信用评级不仅能为投资者提供风险信息,对企业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本文利用2011-2013年发行的企业债与公司债数据,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揭示出信用评级内在的信息含量。研究发现,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债券融资成本随着信用评级的上升而下降,债券特征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力要显著大于企业财务特征,企业财务信息并不能直接影响债券融资成本。
关键词:
信用评级 债券融资成本 债券利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